唐春芳 劉文生 唐艷紅
摘要: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方當局和中央政府一致奉行“不抵抗主義”,致使日本軍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占領了中國大片領土。“不抵抗主義”是何時、怎么樣形成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怎樣的災難?帶著這些疑問,本文就“不抵抗主義”的思想淵源,以及“不抵抗主義”的形成及形式的演變做了一些具體闡述。此外,文章還就蔣介石所奉行的“不抵抗主義”和張學良奉行的“不抵抗主義”做了簡單的對比,由此說明無論那種“不抵抗”都實實在在的給當時的抗戰帶來了不利影響。
關鍵詞:力避沖突;不抵抗;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張學良
一、“不抵抗主義”的思想基礎——“力避沖突”方針的形成
1928年初,寧漢合流后,國民政府明令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2月2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改組了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機構,蔣介石兼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樣蔣介石在第一次下野后,迅速重新集軍政大權于一身;會議還通過了《集中革命勢力限期完成北伐案》。4月5日,蔣在徐州誓師,史稱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5月1日,北伐軍第一集團軍占領濟南,日本為阻止北伐軍北進,于5月3日出兵濟南干涉,制造了“濟南慘案”。當時蔣“暫忍為人所不能忍者”避開濟南繼續北伐,即國民政府對日采取妥協方針,北伐部隊撤出濟南,繞道北進。這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想借此機會擴大侵華的陰謀,但卻也助長了日本的囂張氣焰。此后,蔣介石卻一意孤行的認為在日本的不斷騷擾面前只要中國人避其鋒芒,以公理對強權就能避免中日間的大規模戰爭。據2006年,美國胡佛檔案館公布的蔣介石日記可知,在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的當晚,蔣介石第一次寫下了“不抵抗”三個字,當今史學界普遍認為,此為蔣介石萌發“不抵抗主義”的端倪。
在東北“易幟”之后,張學良將軍曾背靠中央政府,采取過從蘇聯手中武力接受中東路的行動。1929年夏,在得到中央政府軍事、財政、外交方面的承諾后,張學良將軍悍然發動了武力接受中東路的行動。當東北與蘇聯的戰爭打響后,中央政府卻沒有兌現承諾,蔣介石的“一致對俄”成為了空口許諾,張學良只得在氣憤和不滿中,自主求和,同蘇聯簽訂了《伯力協定》,恢復了蘇聯在東北的一切權益。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四省實際上處于半獨立狀態,對于這種情況作為全國領袖的蔣介石非常的氣憤。但卻拿東北四省的現狀沒有任何的辦法。他曾經坦率的表示:“東北在九一八事變以前,僅名義上歸屬國民政府,而軍權、政權、財權,儼然獨立,至少可說非革命勢力范圍以內之地。”此時,張學良亦有對內、對外保存實力“力避沖突”之心。
1931年7月萬寶山事件發生后,張學良曾勸告蔣介石要在日本發動對華戰爭前做好一切準備。張學良指出:“由萬寶山事件及韓人排華風潮以觀,日本推展其大陸政策,有急侵滿蒙之意,已無疑問,無論其對手為中國抑或蘇聯,事既關系滿蒙存亡,吾人自應早為之計。”而蔣介石卻回電張要求其“隱忍自重,等待時機。”不久,蔣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宣稱:“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御侮,不先消平粵逆完成國家統一,則不能攘外。”之后,蔣和張就東北事變多次交換意見,最終,張學良完全接受了蔣介石依靠國聯主持正義,對日挑釁和武力進攻實行“力避沖突”的方針。至此,蔣和張兩種不同主張統一到“力避沖突”的方針上來。
二、“不抵抗主義”的形成及其演變
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人針對中國東北做了充分的戰爭準備。對東北的政局、地理等等各方面做了全面的掌握。面對此種局面蔣介石卻與張學良在認識上達成了完全的一致,即面對日本挑釁時采取“力避沖突”的方針。可是,“力避沖突”的方針與“不抵抗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當時的中國采取此種方針應對日本的挑釁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適宜的。即在盡可能的避免中日沖突或戰爭的條件下,提高國家綜合國力是完全可行的。但是,若要采取“不抵抗主義”,那就是只有一個結果——喪地辱國,必定會給中華民族帶來滅頂之災。然而“力避沖突”的退讓政策卻是“不抵抗主義”形成的思想基礎。從“力避沖突”到“不抵抗主義”的演變有著一種必然聯系,即是“力避沖突”方針導致了“不抵抗主義”的形成。
張學良在面對日軍的不斷挑釁時,最初給予了日本一些還擊,但總得不到中央政府的切實支持。于是,張的策略、主張發生了變化,張在愛國愛家的前提下,提出了“全國抗戰論”,即東北一隅無實力單獨與日本抗衡,中日戰爭必須是兩國之間的戰爭,倘若與日本的戰爭僅僅是東北與日本的戰爭,張學良將軍將聽命于中央,奉行“力避沖突”方針,甚至于奉行出賣東北父老的“不抵抗主義”。蔣介石想用局部抵抗或不抵抗來避免或拖延全國抗戰的到來,目的即是要先執行他的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國策。無論是張的“全國抗戰論”還是蔣的“局部抗戰中的整體不抵抗”,均有各自打算。當兩種主張遇到外來入侵,發生沖突時,必然導致兩種主張沖著一個方向發展,那就是“不抵抗”。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炮轟東北軍駐地大營,由于事發突然、敵情不明,蔣介石、張學良對日軍和日本政府的本意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仍然認為這只是日本人的又一次尋釁滋事。9月18日晚,張學良接報后,雖有“可能要興起大的戰爭”的預測,仍判斷日軍是在挑釁。張學良習慣的認為這次事件仍然是日軍的無理取鬧,是日軍在挑逗中國的底線。于是,張依然下達了不還擊的命令。9月19日,蔣介石獲知事變消息后,第一判斷是果然沒有出乎自己的預料,日本就是趁蔣在圍剿紅軍和平定福建內亂之際,發動了對我國東北的侵略戰爭。但蔣介石亦認識到在此時,即使自己有意對抗日本的入侵,也苦于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顧及。于是,默許了張學良的不抵抗。至此,“力避沖突”方針發展為“不抵抗主義”。
1931年11月初,馬占山的江橋抗戰并沒有引起蔣介石所擔心的日本將會對華全面開戰的情況出現。蔣最終看清了日本為什么戰而不宣的陰謀。認識到局部的抵抗不會引起日本對華全面戰爭,也就是說,局部的抵制也可以避免大規模戰爭。不僅如此,在日本入侵面前,誰抵抗誰就能得民心,誰就可以得到最廣大民眾的支持。局部抵抗可以提升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號召力、影響力。于是,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蔣介石在不宣戰的原則下,命令錦州守軍拼死抵抗,并派遣中央軍前去助戰。他曾向部屬明確表明:“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最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日軍進攻錦州時,張學良在給南京政府的電文中反復強調“我以東北一隅之兵,敵強鄰全國之力,強弱之勢,相去懸絕,無論如何,亦必須僥幸之理”。東北軍各級軍官中,也有全國抗戰的思想,他們認為:“東北為中國之東北,非東北人之東北,故言抵抗,必須全國以整個力量赴之。”1932年1月3日,張學良不戰而放棄錦州,由于蔣介石和張學良抗戰思想的沖突(一為“全國抗戰”,一為“局部抗戰”) ,致使蔣介石要在錦州抵抗的方針,由張學良演變成不抵抗,蔣再次默認了。至此,蔣介石的對外政策已轉變為“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新方針上。從避戰的目的來看,“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不過是不抵抗的翻版。從此,局部抵抗和直接交涉,成為蔣避戰戰略的新支架。
1933年熱河抗戰失敗,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丟失東北四省區。此后,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背負著國仇家恨,忍辱負重,等待全國抗戰局面的到來,但蔣介石一方面強調自立自強準備抗戰,另一方面卻在“安內”的幌子下消耗力量,致使內戰結束遙遙無期。1936年,張學良聯合楊虎城在西安對蔣介石實行兵諫,終于迫使蔣介石由“準備抗戰”到實行抗戰思想轉變的完成。至此,執行了長達7年之久的“不抵抗主義”在中國基本消失。張學良的“全國抗戰論”,也終于得以實現。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華民族實現了全民族抗戰,并最終戰勝了日本侵略者。
三、“不抵抗主義”的危害
首先是張學良接受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后,不再對軍隊進行必要的抵抗的動員,軍隊已做好了不抵抗的打算,致使中國在短時間內喪失了大面積的領土。在日軍發動進攻前不做任何方面的準備,當日軍發動進攻時還自以為是的認為仍然是日軍在習慣性的尋釁滋事,在此種情況下,軍事主官下達不抵抗的錯誤命令是必然的邏輯結果。而由此帶來的嚴重惡果是中國東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被日軍完全占領,1932年,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成立偽“滿洲國”,東三省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1933年2月,日軍出兵熱河時,張學良將軍帶領東北軍全力抵抗,然而,負責熱河防務的湯玉麟卻不戰而走,至3月中旬,日軍幾乎控制了整個熱河,熱河抗戰失敗。熱河的抗戰失敗,使中國華北直接擺在了日軍的鐵蹄面前。華北危機,平津危機,中華民族危機,中華民族再次面臨著亡國滅種的抉擇。
其次就是“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下的內戰帶來了國力的消耗。由于蔣介石一意奉行“不抵抗主義”、“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使其設想的以空間換時間,待實現全國統一,國力強盛后抵抗日本的策略,因無休止的內戰遲遲無法實現,甚至成為了一種空想。長時間的內戰對國力的嚴重消耗,在客觀上延長了抗戰的時間,推遲了抗戰勝利時刻的到來。不抵抗政策的長期存在更使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面臨的處境雪上加霜。
最后,在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響下,在日本的瘋狂進攻面前,不斷涌現甘為日本走狗的賣國賊,如吉林省軍參謀長兼代理主席熙洽借口蔣介石不抵抗指示,迎接日軍入城,最后竟以“獨立”名義,宣布脫離南京政府建立傀儡政權,偽“吉林省長官公署”,“不抵抗”成了熙洽賣國求榮的一塊盾牌。還有吉林省洮南鎮守使張海鵬向日軍投降;東三省特區長官張景惠公然散布戰必敗謬論,在哈爾濱成立了偽特區維持會,哈爾濱淪陷后,張景惠成為公開投降日本的著名漢奸。
參考文獻:
[1]張魁堂.張學良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
[2]錢近.張學良與東北易幟新釋[J].民國檔案,2000(4).
[3]趙朗.九一八全史(第五卷)[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
[4]范德偉、莊興成.蔣介石的不抵抗和張學良的不抵抗[J].史學月刊.2003(9).
[5]陳覺.“九一八”后國難痛史: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6]楊奎松.張學良反蔣問題之探討[J].歷史研究,1997(6).
[7]畢萬聞.英雄本色——張學良口述歷史解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
(作者簡介:唐春芳、劉文生,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唐艷紅(1982.5-),女,山東省濟寧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馬列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