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立平,趙 鑫
(1.遼寧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110101;2.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110101)
西伯利亞花楸(Sorbus sibirica)為薔薇科花楸屬落葉喬木,原產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該樹種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能夠忍耐-40℃以下的嚴寒。花白色,果橙黃色或紅色,經冬不落,是優良的觀花、觀果園林綠化樹種[1,2]。此外,西伯利亞花楸的果實富含多種維生素,可以鮮食,其鮮果黃酮含量達0.25%~0.35%,對治療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有特殊療效;鮮果可用于生產果汁、果酒、果醬、果脯、罐頭等食品和飲料;其樹皮還能制取烤膠[2]。因此,西伯利亞花楸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珍貴資源。
西伯利亞花楸原產地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該地區冬季漫長、積雪持久,為種子打破休眠和營養物質的轉化提供了天然條件。西伯利亞花楸引種到我國后,由于種子休眠及氣候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出苗率及幼苗質量普遍偏低,遠遠滿足不了快速繁殖和大量推廣的需要。因此,開展西伯利亞花楸組織培養技術研究對其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試驗用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于2009年5月中旬采自遼寧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院內,樹干通直,樹型優美,果實豐碩鮮艷,無病蟲害。
2.2.1 外植體的表面滅菌
將采集的半木質化枝條去除葉片后修剪成長約4~5cm長的莖段,于自來水下沖洗30min,洗去表面塵土。用1%洗滌劑溶液浸泡5min,再用流水沖洗30min后,分割成約1.5~2.0cm帶有1個腋芽的莖段;在超凈工作臺上用0.1%HgCl2溶液滅菌,滅菌時間設3個梯度:6min、8min和10min;滅菌后用無菌水沖洗6次,每次2min,用無菌濾紙吸干,再將莖段末端橫切去約2mm后,接種于誘導培養基 MS+6-BA1.0mg/L中進行培養,研究不同滅菌時間對無菌外植體獲得率的影響,同時建立無菌再生系統。
2.2.2 不同激素配比對西伯利亞花楸叢生芽誘導的影響
經誘導培養25~30d后,可獲得長約3~5cm的營養枝,每個營養枝有2~3個腋芽,將其從半木質化枝條上切下,并分割成1.0~1.5cm含有一個腋芽的莖段,轉接至以 MS為基本培養基,附加6-BA(0、0.5、1.0、1.5mg/L)和IBA(0、0.1、0.5mg/L)的叢生芽誘導培養基中,二因素組成3×4的各種組合,每個處理接種5瓶,每瓶中接種10個外植體,重復3次。
2.2.3 不同濃度的IBA對西伯利亞花楸生根培養的
選擇繼代培養中苗高在2.0cm以上的單株小苗接種于以1/2MS為基本培養基的生根培養基中,其中添加不同濃度的IBA(0、0.2、0.5、1.0mg/L),每個處理接種5瓶,每瓶中接種10個外植體,重復3次。
以上培養基中均附加20g/L蔗糖,6g/L瓊脂粉,pH值為5.8。培養材料均置于溫度25±2℃,空氣相對濕度80%,光子通亮密度為30μmol·m-2·s-1,光周期為16h/8h。
2.2.4 生根苗移栽
當生根培養的小苗根長為1.0~1.5cm時,將其開瓶移入溫室練苗7d,移栽前3d用50%可濕性多菌靈800倍液噴澆滅菌,幼苗種植基質為珍珠巖+泥炭土和蛭石+草炭土兩種,每種基質中2種材料的體積比均為1∶1。每種基質移植小苗1000株。
應用MINITAB 14對叢生芽誘導和生根培養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外植體滅菌處理5d后,滅菌不徹底的莖段陸續開始出現污染,滅菌處理后20d的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隨著消毒時間的延長,污染率下降,但同時死亡率也逐漸升高。死亡的外植體表現為腋芽和表皮細胞逐漸褐化,最終導致死亡。在用0.1%的HgCl2滅菌8min時,污染率與死亡率總和最低,無菌外植體獲得率最高,達到了86.5%。

表1 不同的消毒時間對無菌苗獲得率的影響
將初代培養獲得的營養枝莖段接種于附加不同濃度的6-BA與IBA的增殖培養基中誘導叢生芽。培養5d后,腋芽膨大,莖段基部逐漸隆起,形成小塊愈傷組織。培養20d后,腋芽已經萌發,在基部愈傷組織上產生大小不同、數量不等的不定芽,但在不同培養基中外植體的表現存在明顯的差異,培養40d的觀察結果見表2。

表2 植物激素對叢生芽誘導和增殖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未加入任何激素或只附加IBA的培養基中,外植體不能再生;當6-BA和IBA配合使用時,可明顯提高誘導率和再生率,當6-BA為1.0mg/L,IBA為0.1mg/L時,誘導率和增殖率均獲得最大值,分別為100%和13.6±2.3,且幼苗生長健壯。
選擇株高2cm以上且生長健壯的單株接種至含有不同濃度IBA的生根培養基中,20d后統計生根情況(表3)。結果表明,附加IBA0.5mg/L的1/2MS培養基最適宜西伯利亞花楸的生根培養,生根率達到82.6%,平均生根數為5.5±0.15條,且葉色較綠,根粗壯,根長約1.2cm,能夠滿足移栽的要求。當IBA濃度為1.0mg/L時,生根率也較高,為76.4%,但在小苗基部形成的愈傷組織塊較大,在移栽過程中易出現斷根的現象。

表3 不同濃度IBA對生根的影響
選擇根長1.0~1.5cm的生根苗,煉苗后洗去根部培養基,分別移栽至珍珠巖+泥炭土(1∶1)和蛭石+草炭土(1∶1)兩種基質中,移栽后澆一次定根水,以后保持基質濕潤,溫度保持在20℃左右,初期適當遮蔭。緩苗期過后,植株發出新根開始正常生長。
試驗所使用的2種混合基質對移栽苗成活率的影響不顯著,成活率均在93%以上,但對小苗后期生長速率有影響。移栽30d后統計兩種基質上的平均苗高分別為5.7cm和7.3cm。由此可見,蛭石+草炭土更適于移栽苗的生長。
(1)組織培養的過程當中,外植體的消毒是很重要的一步。時間短,污染率高而時間過長,則會對外植體造成傷害。實驗結果表明:利用0.1%HgCl2溶液對西伯利亞花楸半木質化莖段表面滅菌8min效果最好;而消毒6min時,污染率過高;消毒10min,HgCl2對植物材料的毒害作用嚴重,導致死亡率大大提高。白卉[3]等(2007)在花楸組織培養的過程中采用間斷滅菌4min的方法,也獲得了較好的滅菌效果。
(2)確定植物激素的種類與濃度是篩選培養基的關鍵環節。本研究發現,在附加6-BA1.0mg/L和IBA0.1mg/L的MS培養基中,西伯利亞花楸的叢生芽誘導率和增殖率最高,分別為100%和13.6±2.3;研究中還發現,單獨使用6-BA或IBA不適宜叢生芽的誘導和增殖;
(3)西伯利亞花楸最適宜的生根培養基為1/2MS+IBA0.5mg/L,此結論與崔崧[4]等(2010)的研究結論相一致。西伯利亞花楸在此生根培養基上生根率可達82.6%,且芽苗健壯,根系粗壯,移栽成活率高;當IBA的濃度逐漸上升時,芽苗基部愈傷化逐漸加重,移栽過程中極易斷根,導致植株生長不良,甚至死亡。組培苗的移栽基質選擇蛭石+草炭土(體積比為1∶1),可充分滿足試管苗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有利于試管苗的成活及生長。
目前,對于花楸的組織培養研究已有少量的報道,王愛芝[5]等(2009)就花楸組織培養過程中出現的玻璃化現象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花楸的組織培養體系將日趨完善,將極大地推動花楸的應用與推廣。
[1] 李作文,湯天鵬.中國園林樹木[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 姚莉莉,趙海泓,申立營,等.西伯利亞花楸組培快繁技術體系的研究[J].遼寧農業科學,2005(6):19~21.
[3] 白 卉,王秋玉,曹 焱,等.花楸組織培養技術的研究[J].林業科技,2007,32(3):53~55.
[4] 崔 崧,張文達,李 晶.西伯利亞花楸組織培養關鍵技術的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10(4):12~14.
[5] 王愛芝,沈海龍,張 鵬,等.花楸組織培養中玻璃化現象的發生與防治[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37(1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