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儒華,李福陽
(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廣西 防城港538021)
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是以金花茶及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地理位置為東經108°02′33″~108°12′52″,北緯21°43′34″~21°49′39″,地處十萬大山南麓藍山支脈。
保護區植被類型豐富多樣,植被共分為天然植被6個植被類型和12個群系,人工植被3個類型3個群系。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182科662屬1387種,分別占廣西維管束植物296科1747屬8354種的61.%、37.9%、16.6%;大型真菌27科82屬121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有十萬大山蘇鐵、狹葉坡壘2種,屬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有金毛狗、黑桫欏、樟樹、格木、花櫚木、半楓荷、紫荊木等7種,此外還有曾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的珍稀植物有金花茶、顯脈金花茶、東興金花茶、竹節樹、鋸葉竹節樹、粗齒梭欏、華南樸、七葉一枝花等[1]。
防城港市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金花茶現代分布中心和東興金花茶的唯一殘存分布區,其分布范圍已十分狹窄。保護區內共分布有普通金花茶、顯脈金花茶、東興金花茶三種和防城金花茶、長柱金花茶二個變種,共有金花茶分布面積617.4hm2,占保護區面積的7.3%[2]。
保護區動物的種類十分豐富,且以東洋界成份占絕對優勢,具有典型的華南區閩廣沿海亞區特征。目前保護區內已發現的陸棲脊椎動物共230種,分別隸屬于4綱23目81科,占廣西陸棲脊椎動物931種的24.7%。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蟒蛇1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虎紋蛙、黑翅鳶、黑鳶、黑冠鵑隼、白鷴、原雞、小鴉鵑、褐翅鴉鵑、草鸮、領角鸮、領鵂鹠、斑頭鵂鹠、灰林鸮、仙八色鶇、大靈貓、小靈貓、斑林貍、青鼬等26種[3]。昆蟲資源也較豐富,目前已鑒定學名的昆蟲有13個目74科205種,其中有新種4種,特有昆蟲4種。
調查時間為2010年9~10月。野外調查方法采取線路調查與樣方調查相結合,在保護區不同功能區內沿巡護路線及人為活動頻繁的區域內進行目測路線調查,記錄所觀察到的外來入侵物種及其伴生植物種類,在外來入侵物種分布集中的地點,設置1m×1m的小樣方,測量其中外來入侵種植株數、蓋度、優勢度等數據,同時統計樣方中其他伴生植物種類,拍攝外來入侵物種照片。
通過線路調查與樣方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保護區不同功能區內不同生境區域進行了野外實地調查,基本摸清了該保護區內外來入侵物種的入侵現狀,見表1。

表1 金花茶自然保護區內主要外來入侵物種表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保護區內共有外來入侵物種13種,均為植物,分別是三葉鬼針草、勝紅薊、光莢含羞草、小飛蓬、飛揚草、飛機草、圓葉牽牛、金腰箭、續斷菊、一年蓬、顛茄、空心蓮子草、大狼把草[4]。盡管外來入侵物種普遍具有適應能力強、繁殖快、傳播能力強等特點,但是由于保護區內人口較少,原生植被覆蓋率較高,氣候特殊,可能造成外來入侵物種難以侵入,因此僅有三葉鬼針草、勝紅薊、光莢含羞草、小飛蓬4種外來入侵種廣布于所有功能區中,占發現入侵種總數的28%,飛機草、一年蓬2種外來入侵種分布于2個功能區中,占發現入侵種總數的18%,6種僅發現分布于實驗區中,占發現入侵種總數的54%。在樣方調查中發現,三葉鬼針草、光莢含羞草和勝紅薊出現的頻度最高且成片分布,在4個樣方中均有發現,頻度為45%;飛機草在3個樣方中有分布,頻度為33%,但為零星分布;小飛蓬、飛揚草、飛機草、圓葉牽牛、金腰箭、續斷菊、一年蓬、顛茄、空心蓮子草、大狼把草等僅在1~2個樣方中有發現,數量極少,分布范圍極其有限。
通過查詢相關調查報告及文獻檢索,可以確定該區域仍存在銀膠菊、小蓬草、野茼蒿、腫柄菊、刺苞果、刺莧、皺果莧、小葉冷水花、野胡蘿卜等9種植物;美洲大蠊、豌豆象、蔗扁蛾、大頭蟻、大瓶螺、褐云瑪瑙螺等6種動物。
保護區內共有28種外來入侵物種,分別是三葉鬼針草、勝紅薊、小飛蓬、飛揚草、飛機草、圓葉牽牛、金腰箭、續斷菊、一年蓬、顛茄、空心蓮子草、大狼把草、銀膠菊、小蓬草、野茼蒿、腫柄菊、刺苞果、刺莧、皺果莧、光莢含羞草、小葉冷水花、野胡蘿卜等22種植物;美洲大蠊、豌豆象、蔗扁蛾、大頭蟻、大瓶螺、褐云瑪瑙螺等6種動物[4],具體見表2。

表2 防城金花茶自然保護區外來種植物名錄
通過實地調查、座談及走訪調查表明,保護區內外來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徑主要為無意傳播侵入。其途徑主要為通過自身擴散能力侵入,如飛機草、勝紅薊、小飛蓬、飛揚草、金腰箭等菊科植物種子傳播能力極強,且已在廣西絕大多數地方形成了較為大面積的分布,自然容易入侵至保護區內部;而三葉鬼針草種子有鉤刺,易附著于人體以及動物皮毛上,故而也有大面積分布;顛茄則是保護區外部經過人類有意識引種之后,無意擴散入侵保護區的種類。
由于此次調查主要側重于入侵現狀,對于外來入侵物種對于自然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具體影響未作深入研究,因此無法具體分析外來入侵物種對保護區造成的生態影響,僅就調查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做如下探討。
(1)三葉鬼針草、光莢含羞草和勝紅薊是保護區內危害最為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三葉鬼針草由于種子有鉤刺且數量多,易附著于人體以及動物皮毛上,保護區實驗區及周邊人為活動較多,旁邊有公路穿過,交通的便利促進了其快速擴張,造成大面積分布。勝紅薊是一種傳播速度極快,生命力頑強的物種,已逐步侵入實驗區邊緣,公路兩側部分區域大面積分布,但林下基本無分布。
(2)從外來入侵種的分布情況看,該區外來入侵種主要分布于因人為干擾而形成的相對開闊的小生境中,如荒地、路旁、田邊、林緣等,由于在這些區域內,人類經常由于各種原因頻繁破壞自然植被,且陽光充足、土壤相對較為肥厚,從而為外來植物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而入侵種造成的影響較大,如勝紅薊、光莢含羞草、三葉鬼針草等物種形成了大面積的群落,對于自然保護區內部的物種構成了潛在威脅。而在原生植被或當地次生植被發育較好的地帶,則分布較少,且不占優勢,總體來看當地生態條件還是較好的。
(3)核心區基本上無外來入侵物種分布。由于水熱條件優良,植物種類極為豐富,在保護區的核心地帶原生植被保護完好,且無公路通過,僅有林間小道,外來種難以侵入。而在實驗區以及緩沖區,次生植被發育也非常不錯,如當地常見的野牡丹、桃金娘群落以及林下大面積分布的鐵芒萁群落,均對環境有著較好的控制能力,在這些環境中,飛機草、三葉鬼針草、勝紅薊等惡性雜草所占的比例也是極少的,對于原生物種的生態影響有限。
(4)保護區內外來物種入侵的數量、范圍和程度主要與人類干擾程度有關。人類干擾越強,本地物種難以生存的區域,往往就是外來物種成功入侵的地方,如路旁、林緣、廢棄農田等。外來物種入侵與功能分區有一定的關系,這主要由于當初保護區劃分功能區時,一般都將人類難以進入、天然植被保存相對較為完整的區域劃為核心區。而且,核心區由于本地植被較為豐富,外來物種難以入侵。因此,核心區的外來入侵物種種類相對較為單一,數量較少,分布極少。
(5)對于該區而言,由于保護區周邊的居民從事一些經濟植物的栽培活動,從而使得本地外來物種在當地植被構成中占據了較大比重,如作為果樹自南美引入的番石榴、番木瓜,作為橡膠植物引入的三葉橡膠樹,作為造林樹種引入的各種桉樹,作為油料作物引入的蓖麻,作為觀賞植物引入的仙人掌、假連翹、五爪金龍、南美蟛蜞菊等,在保護區周邊的村落城鎮中都經常可以見到,這些物種對于保護區內的本地植物多樣性也具有潛在威脅。盡管有一些種類已被列入了入侵植物編目,如蓖麻、南美蟛蜞菊等,但對于這些外來物種應引起足夠的關注。
保護區地處南亞熱帶,水熱資源豐富,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為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減少外來入侵物種對保護區的威脅,特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對保護區工作人員以及區內社區居民關于外來入侵物種生態影響方面的宣傳教育,提高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重視程度,使其認識到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性、傳播途徑等知識。
(2)對目前保護區內數量最多的三葉鬼針草、勝紅薊、光莢含羞草等外來入侵種要加強監測和控制,掌握其種群變化動態,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對其數量進行控制。同時嚴密關注金腰箭、顛茄等數量較少的外來種,最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防除,防患于未然。
(3)保護區進一步加強保護的力度,同時對于核心區、緩沖區等區域實施嚴格的保護,盡量減少對于本地植被的破壞與干擾,嚴格保護其種類與合理的結構,在實驗區與緩沖區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尤其是修路、開荒等活動應建立在科學的生態安全風險評價基礎之上。
[1] 廣西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植物志(第一卷)[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2] 黃瑞斌,和太平.廣西防城港市金花茶組植物資源及其保育對策[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7,26(6):61~63.
[3] 周 放,周 解.十萬大山地區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4] 李振宇,解 焱,丁建清,等.中國外來入侵種[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