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安全技術與環境工程系,福建 福州350007)
在國家“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指導下,作為海西的一個重要城市,福州近些年的發展日益受世人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城市人口的激增,這樣的發展變化考驗著城市的交通。近年來,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福州市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建成了高架、橋梁等基礎設施。這些設施的投入使用,對改善城市交通的擁擠狀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給市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但是,由于建設時期的種種條件限制,部分高架道路緊鄰居民住宅。建成后,重車或柴油車經過伸縮縫或路面不平整處產生跳車,發出的聲音以及汽笛聲等突發噪聲,頻繁擾民。為了進一步了解福州高架橋毗鄰住宅區的建筑聲環境,筆者對福州城區進行了調查。
作為福州市區骨干道路的二環路,既要分擔城市過境交通及出入境交通,又要集散中心城區龐大的客流,存在交通擁堵、車速降低、通行能力日益下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生活,也制約了城市的經濟發展。介于以上原因二環快速路改造方案得以實施,現已建成包括國貨路高架橋、福新路高架橋、化工路高架橋、銅盤路高架橋、工業路高架橋在內的10座高架橋。其方位如圖1所示[1]。

圖1 二環路高架橋分布圖
數出5min內通過高架橋的車輛數,將所得值除以5,得出每分鐘的車流量。作平行取值3次,取平均值。
分別將監測地點選在毗鄰高架橋的小區內,共10個小區。采用已校準的國產AWA 6218B型精密聲級計進行等效連續聲級(Leq)的測定,每個居民區離高架橋大約30~100m處,各選3個測量點(10座高架橋共30個測量點)。每個測量點在規定的測量時間段內,每隔5秒記一個瞬時A聲級,連續監測5min,同時記下車流量[2]。(晝間測量時間為8:00-10:00;夜間測量時間為21:00-23:00)。
本次監測見表1,從監測結果可以看出10座高架橋的車流量達到119~156輛/min。

表1 車流量
晝間監測結果見表2,夜間監測結果見表3,測量結果用柱狀圖表示見圖2。

表2 晝間測量結果dB

表3 夜間測量結果 dB

圖2 測量結果柱狀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區域噪聲標準》(GB 3096-2008)規定[3],關于區域范圍劃定及相應的噪音標準見表4。

表4 城市區域噪聲標準(GB 3096-2008)
按照該標準的規定,各類標準的適用區域為:
0類標準適用于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位于城郊和鄉村的這一類區域分別按嚴于0類標準5dB執行。
1類標準適用于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鄉村居住環境可參照執行該類標準。
2類標準適用于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
3類標準適用于工業區。
4類標準適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內河航道兩側區域。穿越城區的鐵路主、次于線兩側區域的背景噪聲(指不通過列車時的噪聲水平)限值也執行該類標準。
夜間突發的噪聲,其最大值不準超過標準值15dB。
高架橋兩側因符合4類標準,即晝間噪聲不得高于70dB,夜間噪聲不得高于60dB。但從測量結果可以看出10座高架橋的晝間和夜間噪聲均已超標。其中福新路高架橋、化工路高架橋、六一路高架橋最為嚴重,主要是因為在福新路高架橋和化工路高架橋附近多以重型貨車行駛為主,而六一路高架橋附近是福州火車站,人流量和車流量都很大,因此噪聲值也偏大。
據研究,公路噪聲主要由汽車排氣、車輛齒輪和車體結構以及輪胎和地面的相互作用產生。汽車在低速行駛時(≤30km/h)噪聲最大,當時速超過50km/h,輪胎與地面接觸所發生的噪聲最為明顯,許多輛車的噪聲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交通噪聲[4]。據有關專家報告提出,噪聲對人體有以下影響。
(1)噪聲會引起人體的緊張反應,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
(2)噪聲與心臟病的發展惡化有著密切聯系。
(3)噪聲還可以引起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甚至視力方面的疾病。噪聲刺激可能導致新生兒體重偏低。長期工作在噪聲環境中的人群易患胃潰瘍、視力下降等諸多病癥。
(4)噪聲容易引起煩惱、激動、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異常,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理智喪失[5]。
交通噪聲控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綜合多方面因素治理。目前控制公路交通噪聲比較有效的措施主要有開發研制低噪聲車輛、低噪聲路面、合理選線和規劃布局、綠化帶、聲屏障降噪、隔聲門窗等。但這些降噪方式在技術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使用中也各有不足,所以應該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
筆者認為福州市市政府可以與周圍居民協商安裝通風隔聲門窗[6],再在高架橋與居民區之間種植樹木,這些樹木既可以降低交通噪聲,又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從而凈化空氣。在高架橋上安裝隧道式的聲屏障和鋪設降噪路面,這樣就可以從噪聲源、傳播途徑、接受者三個方面來解決噪聲擾民的問題。
在福州逐漸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要繼續發展,交通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在加緊建設現代化家園的同時,要關注周圍環境,實現公共設施真正的便民。
[1] 邊歸國,莊一廷,黃田平,等.福州市城市環境噪聲污染來源及防治對策的研究[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4(5):26~29.
[2] 奚旦立,孫裕生,劉秀英.環境監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國家環境保護局.GB 3096-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S].北京:國家環境保護局,2008.
[4] 洪宗輝,潘仲麟.環境噪聲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程勝高,但德忠.環境與健康[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6] 黃柏生,梁 戈,王 翔,等.隔聲通風窗在“淘金華庭”的工程實踐[J].廣州環境科學,2003,18(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