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蒙,張勝利,高志強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長沙410128)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過程和鄉村文化資源,發展觀光、休閑、度假、旅游、體驗、參觀的一種新型農業產業形態,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繁榮農村文化、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1]。近20年來,中國休閑農業迅速發展,在促進農民致富、農業增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服務“三農”的朝陽產業[2]。湖南省系我國中部地區農業較發達的省份,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生態農業實踐和20世紀90年代的庭院經濟建設,為休閑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系統研究湖南省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其變化趨勢,項目組在2011年全省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調查的基礎上,于2012年暑假期間,組織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5 125名在校大學生,對全省休閑農業經營發展狀況及其效益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并對湖南休閑農業總體情況進行了量化分析。
截止2011年12月30日,湖南省休閑農業產業的總體數量特征表現為量大、增長速度較快(表1)。
比較本次調查數據與2010年數據[3],可以發現:1)湖南省休閑農業總體發展很快,年際比較的大部分指標超過10%的增長率;2)經營主體數量和從業人員數量分別增長快,表明湖南休閑農業總體還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且呈現規模化發展趨勢;3)2011年的鄉村旅游接待的消費者數量大幅度增加,總營業收入、利潤總額、上交稅金等指標增長,休閑農業的高效益特征得以充分表現;4)全省休閑農業的資產總額增長率達到38.14%,表明原有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在增加設備設施,鄉村旅游接待能力加強;5)農產品銷售收入增長緩慢,原有以農產品銷售為主的部分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精力發展鄉村旅游接待,同時,經營面積增長極少(1.57%),從而制約了農產品銷售收入的增長。

表1 湖南省休閑農業的總體數量指標
分析2011年湖南省不同類型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特征指標(表2),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從經營主體數量來看,湖南休閑農業中農家樂仍是目前的主要經營形式,其次為休閑農莊,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文化村(鎮)的數量很少;2)農家樂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就業安置、接待規模、營業收入、利潤等指標上的貢獻份額并不是很大,表明農家樂的經營規模小,是一種以農戶自有住房和庭院為基礎的休閑農業經營形式;3)休閑農莊在數量上少于農家樂,但其就業安置、接待規模、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方面均為最高,表明其是一種規模適當、效益較高的休閑農業經營形式,有很高的推廣價值。4)休閑農業園區雖然數量很少,但其經營面積最大,能夠表現出較高的規模效益,對休閑農業的總體貢獻率不可輕視;5)民俗文化村(鎮)數量少,其總體貢獻率也相對較低。

表2 2011年湖南省不同類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特征指標
分析2011年湖南省單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平均數量指標(表3),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單個經營主體的從業人員主要為經營戶自有勞動力,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安置能力很低,而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文化村在就業安置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2)從接待規模來看,農家樂的接待規模最小,民俗文化村的接待規模最大,因為民俗文化村(鎮)的建設目標以接待鄉村旅游為主,休閑農莊接待能力中等,其服務主體以餐飲服務為主,休閑農業園區的接待規模相對較小,其原因在于休閑農業園區的生產性項目(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占有很大比重;3)從單個經營主體的經濟效益指標來看,各指標呈現如下規律:民俗文化村(鎮)>休閑農業園區>休閑農莊>農家樂,這既反映了不同類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狀況,同時也反映了不同類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效益水平。

表3 2011年湖南省單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平均數量指標
2010年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定休閑農業的用地政策可適用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的相關政策,同時還明確規定“以農業為依托的休閑觀光項目以及各類農業園區,涉及建設永久性餐飲、住宿、會議、大型停車場、工廠化農產品加工、中高檔展銷等的用地,不屬于設施農用地范圍,按非農建設用地管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休閑農業經營者,尤其是規模經營的休閑農業經營實體,都希望將鄉村旅游專用設施用地(尤其是永久性文化設施用地)納入設施農用地范圍。客觀地說,農業具有產業和公益二重屬性[4],休閑農業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社會和政府應該考慮它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給予恰當的政策扶持。
目前,湖南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農民外出打工現象十分普遍,從而帶來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策略之一,就是鼓勵農民工返回就業或回鄉創業。休閑農業在安置就業方面具有較大的空間,是農民返鄉就業和回鄉創業的重要途徑。調查中發現,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普遍面臨建設資金困難的問題,為此,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在稅費上給予相關的優惠政策,建立休閑農業專項扶持基金,公共財政應為休閑農業項目貸款提供貼息,認真落實小額擔保貸款、個體經營稅費減免等相關政策,切實解決休閑農業建設資金困難問題。
為引導全國休閑農業發展,農業部組織制定了《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引導全國休閑農業發展,湖南省也制定了“一個中心(長株潭休閑農業中心)、一個板塊(湘中南休閑農業板塊)、兩個圈(環洞庭湖休閑農業圈,環武陵山脈、雪峰山脈、南嶺山脈、羅霄山脈休閑農業圈)”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由于休閑農業發展是典型的市場經濟行為,客觀上影響了規劃的執行效果,致使湖南休閑農業仍處于自發發展狀態。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四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中,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文化村兩類經營主體無論是其本身效益還是鄉村旅游接待規模,有明顯的規模優勢,應積極扶持,大力發展。
首先必須全面提升休閑農業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逐步實現休閑農業的專業化管理,提升休閑農業的整體管理水平;其次,要全面開展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組織專家精心編撰培訓教材,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的優勢,對休閑農業經營者、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進行全面培訓,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在休閑農業產業中的支撐作用。
目前,仍有部分休閑農業經營主體不重視品牌建設,大部分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文化要素單一,特色文化挖掘不到位,文化內涵相對偏低,文化消費收入總量偏低。在強化品牌建設時,必須積極挖掘特色文化,促進經營主體的文化要素多樣化,擴大文化消費總量,提升休閑農業品牌的影響力。
規模化經營、差異化發展、人文化創意和特色品牌是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各地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人文特色和消費特點,圍繞“高、新、特、優、雅、奇”這一主旨,按照資源產品化、產品鄉土化、市場差異化、運營規范化、服務人本化、經營規模化的理念,加大休閑農業的品牌策劃設計,努力打造特色休閑農業品牌,促進湖南休閑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高志強,高倩文.休閑農業的產業特征及其演化過程研究[J].農業經濟,2012,(8):82-83.
[2]義 林,高志強.基于SWOT分析的武岡市休閑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作物研究,2012,26(3):274 - 277.
[3]高倩文,唐菊英.湖南省休閑農業的產業特征分析[J].作物研究,2012,26(1):56 -58,62.
[4]鄒冬生,高志強.農業的產業與公益雙重屬性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5):533 -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