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 白央 尼瑪潘多 翟隨民
西藏自治區食品藥品檢驗所,西藏 拉薩 850000
藏藥材山礬葉的質量標準研究
謝平 白央 尼瑪潘多 翟隨民
西藏自治區食品藥品檢驗所,西藏 拉薩 850000
目的:對具有清熱,消炎。用于肺熱病,腎熱癥,瘟熱癥,傳染性熱病,擴散傷熱病,腰肌勞損,口腔炎的藏藥材山礬葉進行質量標準研究。方法:采用基源考證、藥材顯微鑒別和薄層色譜鑒別方法。結果:山礬葉完整葉片呈橢圓形或倒卯狀橢圓,長4~10cm,寬2~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葉緣有細銳鋸齒,中脈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幼時葉兩面均被柔毛,老葉光滑,或僅下面中脈兩側有柔毛,葉柄長1~2㎝,幼時被柔毛。兩側向內稍卷曲;中脈明顯,向背凸起,側脈對稱,細弱,邊緣有細銳齒。建立山礬葉薄層色譜鑒別方法。結論:所確定的鑒別方法可作為山礬葉的鑒別依據。
山礬葉;歷史考證;顯微鑒別;薄層鑒別
山礬葉(藏語名稱:徐砍)為山礬科植物白檀Sympiocos paniculata(Thunb.)Miq.、蕓香科植物喬木茵芋Skimmia arborescens Anders.ap.Gamble或黑果菌芋Skimmia melanoearpa Rehd.et Wils.的干燥葉及葉帶嫩枝。夏季采集,晾干。該藥材是藏藥制劑中常用藥材,具有清熱、消炎的效果。山礬科植物白檀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膜質或薄紙質,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厘米,寬2~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柔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長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每邊4~8條;葉柄長3~5毫米。圓錐花序長5-8厘米,被長柔毛;花萼長2~3毫米,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淡黃色,半圓形或闊卵形,稍長于萼筒;花冠白色,長4~5毫米,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10~60枚;子房2室,頂端的花盤5裂。核果熟時藍色,卵形或近球形,稍偏斜,長5~8毫米,頂端宿萼裂片直立,花期4~6月;果期7~8月。產察隅、波密、林芝、錯那、樟木、吉隆。生于山坡、河谷、路邊的灌木林或密林中,海拔760~2500米。分布于全國各地;朝鮮、日本、印度也有。蕓香科植物喬木茵芋為高8米,胸徑達20厘米。小枝髓部小但明顯,二年生枝的皮層頗薄,干后不皺縮。葉較薄。干后薄紙質,橢圓形或長圓形,或為倒卵狀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6厘米,兩面無毛,中脈在葉面微凸起或中脈兩側的葉肉部分干后凹陷,側脈每邊7~10條,稀較少;葉柄長1~2厘米。花序長2~5厘米,花序軸被微柔毛或無毛;苞片闊卵形,長1~1.5毫米;萼片比苞片稍大,邊緣均被毛;花瓣5片,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5毫米,水平展開或斜向上張開;雄花的雄蕊的比花瓣長,花絲線狀,退化雌蕊長3~4毫米,棒狀,頂部3~4深裂;雌花的不育雄蕊比花瓣短,子房近圓球形,花柱長約I毫米,柱頭頭狀。果圓球形,徑6~8毫米,很少更大,藍黑色,通常有種子1~3粒。花期4~6月。果期7~9月。產于察隅。分布于廣東、廣西,貴州三省區的南部。生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緬甸及印度東北部、錫金,不丹、尼泊爾也有分布。黑果菌芋與茵芋外表相似,但葉片一般較小,長3~7厘米,寬1.5~2.5厘米,很少長達ll厘米,頂部漸尖或短尖,葉面沿中脈密被短柔毛;葉柄長5~10毫米。花淡黃白色,單性或有時兩性或雜性異株,花密集,組成長很少達4厘米的圓錐花序,幾無柄。花序軸被微柔毛;苞片長約1毫米;萼片闊卵形,長1~1.5毫米,邊緣被毛;花瓣5片,各瓣略不等大,雄花的花瓣常反折,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雄蕊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兩性花的雄蕊比花瓣短,雌花的不育雄蕊比子房長;花柱圓柱狀,子房近圓球形;雄花的退化雌蕊短棒狀,長不及2毫米。果藍黑色。近圓球形,徑約8毫米,通常5室,很少4室,有分核3~4個,果頂端中央有5或4個圓形、顏色灰白的小瘤狀疤痕(花柱脫落后的遺跡)。花、果期同前。產于四川峨眉山以西(天全、瀘定、峨邊、石綿等地)、西藏(易貢等地)。生于高海拔山地密或疏林下。
目前,未見該藥材鑒別的相關報道。因此,通過研究建立該藥材的鑒別,可為藥材的開發利用和臨床應用提供相關科學依據。
山礬葉始載于《四部醫典》。《鮮明注釋》云:“徐砍分上下兩品:其葉肉厚而能作黃色染料者為上品;葉細而柔和,質薄者為下品。”《藍琉璃》云:“落葉灌木,葉青黃色而薄為上品;葉青褐色為下品。”《甘露本草明鏡》云:“莖青褐色,大小約有桃樹之大,枝與分枝較多;葉黃綠色,葉片心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細鋸齒,網狀葉脈,葉柄長,互生;花白色,小,具五個花瓣,腋生;果實藍色,細長,成熟時成綠黃色;花具芳香氣味。”據考證藏醫用的徐砍原植物為山礬科的白檀葉,其樹葉為黃綠色,背面脈上被毛,葉薄,有不明顯的光澤,一般生于熱帶地區。
山礬葉多皺縮、破碎,草綠色至淡黃色。完整葉片呈橢圓形或倒卯狀橢圓,長4~10cm,寬2~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葉緣有細銳鋸齒,中脈上面凹下,下面凸起,幼時葉兩面均被柔毛,老葉光滑,或僅下面中脈兩側有柔毛,葉柄長1~2㎝,幼時被柔毛。兩側向內稍卷曲;中脈明顯,向背凸起,側脈對稱,細弱,邊緣有細銳齒。嫩枝表面黃綠色或灰黃色,有縱皺紋。質硬而脆,折斷面黃白色。氣微,味微苦。
3.1 材料與方法
3.1.1 試驗材料
山礬葉藥材來源:西藏自治區藏藥廠、西藏自治區雄巴拉曲藏藥廠、西藏自治區藏醫學院藏藥廠、西藏自治區藏醫學院藏藥研究所。以上四個單位提供的山礬葉藥材,經本所格桑索朗副主任藥師鑒定,均為正品。
3.1.2 儀器與主要試劑
3.1.2.1 儀器系統顯微鏡(型號:BX51日本奧林巴斯);電子天平(型號:AE200瑞士梅特勒);電熱恒溫干燥箱(型號:GZX–DH.500–BS–Ⅱ上海躍進醫療器械廠);三用紫外分析儀(型號:ZF-2上海市安亭電子儀器廠);數控超聲波清洗器(型號:KQ-500D昆山市超聲波儀器廠);純水、超純水系統(型號:Milli-Q Direct-16法國密理博公司)。
3.1.2.2 主要試劑三氯甲烷(AR)、甲苯(AR)、丙酮(AR)、甲酸(AR)、乙酸乙酯(AR)、苯(AR)、硫酸(AR)、無水乙醇(AR)、環己烷(AR)、乙醇(AR)、香草醛等。試驗用水均為純化水,符合《分析實驗室用水規格和試驗方法》(GB/T6682-2008)及《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純化水的要求。
3.2 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外面的平周壁稍呈角質化;下表皮細胞形略大,垂周壁平滑,直或微彎曲。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著生,尤以主脈處為多;非腺毛為單細胞,圓錐形,頂部鈍圓,壁具疣狀突起,幼小者壁光滑,長50~70㎝,基部寬20~40μm。氣孔多數呈平軸式,少數為不定式,下表皮較多。見圖1。

3.3 橫切面顯微鑒別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近長方形,表皮外側的平周壁稍呈角質化;葉肉組織為等面型,柵欄組織于中脈處中斷,上方的柵欄組織多為2列細胞,下方的多為1列細胞,且較短,內含少數草酸鈣方晶。中脈下方突出,上、下表皮細胞內側均有數列厚角細胞;維管束呈半月形,雙韌型。見圖2。

3.4 粉末顯微鑒別粉末為黃綠色;葉片橫斷面碎片,可見上、下表皮內側的柵欄組織。表皮細胞碎片,單細腺毛及非腺毛脫落后的殘留基部,并可見非腺毛的頂面觀。葉片邊緣粬齒由多數角質化的細胞組成。乳汁多數,分枝或不分枝有節,有淡黃色的內含物。見圖3。

3.5 薄層色譜鑒別取山礬葉細粉1g,加乙醇10ml,超生處理30分鐘,過濾,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礬葉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u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苯-丙酮(4: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處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見圖4。

通過實驗表明,山礬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外面的平周壁稍呈角質化;下表皮細胞形略大,垂周壁平滑,直或微彎曲。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著生,尤以主脈處為多;橫切面顯微觀察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近長方形,表皮外側的平周壁稍呈角質化;葉肉組織為等面型,內含少數草酸鈣方晶;粉末顯微鑒別為黃綠色,葉片橫斷面碎片,可見上、下表皮內側的柵欄組織,表皮細胞碎片,單細腺毛及非腺毛脫落后的殘留基部,并可見非腺毛的頂面觀。葉片邊緣粬齒由多數角質化的細胞組成。乳汁多數,有淡黃色的內含物。薄層色譜斑點分離清晰,無拖尾現象,專屬性強、重現性好。
薄層色譜點樣量的選擇在試驗過程中,分別選取1μl、2μl、5μl、10μl及20μl進行點樣量選篩,試驗表明,山礬葉藥材薄層點樣量為10μl時,能明顯檢出有效斑點。
薄層色譜展開劑的選擇試驗過程中,分別以以三氯甲烷-甲苯-丙酮-甲酸(4:2:1:0.05)、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3:4:2)、苯-乙酸乙酯(1∶1)、環己烷、二氯甲烷、環己烷-乙酸乙酯(9.5:0.5)、苯-乙酸乙酯(9.5:0.5)、甲苯-丙酮(9:1)等為展開劑,其中,三氯甲烷-甲苯-丙酮(4:2:1)為展開劑,展開效果最佳,紫外熒光燈(365nm)處檢視,靈敏度較好,展開得到的薄層色譜圖分離度較好,其Rf值分別為:0.29、0.43、0.54、0.61、0.66、0.96。
薄層色譜顯色劑的選擇試驗過程中,以30%硫酸乙醇溶液為顯色劑,置105℃加熱至斑點清晰,靈敏度較好。
山礬葉主要化學成分為生物堿等[5]。本項研究建立的鑒別方法簡便、重現性好,可用于山礬葉藥材的質量控制,能夠為該藥材的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和臨床應用提供相關科學依據。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藏藥卷)[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
[3] 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中國藏藥(第二卷)[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
[4] 王寶琴.中成藥質量標準與標準物質研究[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
[5] 王曙.常用藏藥理化鑒別與含量測定[M].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06.
[6] 宇妥·元丹貢布著.四部醫典[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7] 帝瑪爾·丹增彭措著.晶珠本草[M].西藏藥王山藏文木刻版.
R954
A
1007-8517(2012)15-0009-02
20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