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霞 吉偉榮
1.吉林省圖們市生殖保健院,吉林 圖們 133100;2.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技處,吉林 延邊 133000
聯用潔爾陰洗液治療陰道炎臨床觀察
郭玉霞1吉偉榮2
1.吉林省圖們市生殖保健院,吉林 圖們 133100;2.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技處,吉林 延邊 133000
目的:為了探討潔爾陰洗液加用雙唑泰栓治療婦女性陰道炎的臨床效果。方法:239例陰道炎患者均采用每晚潔爾陰洗液外陰擦洗和陰道內充分沖洗后取一枚雙唑泰栓放入陰道深部,每療程10天。結果:239例患者總治愈率達到94.6%,總顯效率達到100%。結論:潔爾陰洗液聯用雙唑泰治療陰道炎效果好,副作用少,是治療各類陰道炎的理想方法。
潔爾陰洗液;雙唑泰栓;陰道炎;分泌物;治愈率和總有效率
陰道炎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炎性反應。陰道炎主要的癥狀是外陰瘙癢、陰道灼熱、疼痛及性交痛、白帶異常等癥狀,嚴重的可導致不孕,甚至流產和早產。但由于陰道炎的種類不一,在治療上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不同的癥狀及實驗室檢測主要分為滴蟲性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和混合性陰道炎。各種陰道炎雖癥狀有相同之處,但分泌物卻各有其特點,滴蟲性陰道炎分泌物的典型特點為稀薄膿性、黃綠色、泡沫狀、有臭味;霉菌性陰道炎分泌物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樣;細菌性陰道炎為陰道分泌物增多,有魚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目前對各類陰道炎的治療方法很多,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滿意程度不是很理想。為進一步得到充分療效,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采用潔爾陰洗液擦洗外陰或坐浴及陰道深部充分沖洗后,取一枚雙唑泰栓栓劑陰道后穹窿給藥,取得了良好效果,卻價格低廉,值得推廣使用,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經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滴蟲感染性陰道炎、霉菌感染性陰道炎、細菌感染性陰道炎及混合感染性陰道炎,自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共239例,所以患者均有過性生活史。其中混合感染性陰道炎113例,滴蟲性陰道炎42例,霉菌性陰道炎48例,細菌性陰道炎36例。
1.2 治療方法 潔爾陰洗液生產廠家為成都恩威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雙唑泰栓生產廠家為上海醫工院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所有病例均每晚先用10%濃度的潔爾陰洗液10ml加溫開水至100ml擦洗外陰或用10%濃度的洗液30ml放入潔凈的盆中加入開水300ml,先用蒸汽熏蒸外陰部,待水溫允許后坐到盆中至水溫下降后,再仰臥將臀部墊高用沖洗器將10%潔爾陰洗液10ml原液送至陰道深部保留沖洗(5~10分鐘)陰道后,取雙唑泰栓一枚放入陰道內,每10天為一療程,第二療程為下次月經干凈后再以同樣的方法治療,每一療程結束后復查,檢查陰道分泌物為陰性時,臨床上基本治愈,為鞏固療效加治一療程。治療期間禁性生活,同時性伴侶用潔爾陰洗液每天一次清洗外生殖器,7天為一個療程。
1.3 治愈標準 ①自覺癥狀消失;②陰道分泌物及清潔度恢復正常;③陰道粘膜色澤恢復正常;④連續3個月每次月經干凈后3~4天取陰道分泌物檢測未見異常。
經聯合用藥治療陰道炎后,有效率為100%,臨床治愈率達到94.6%,如下表。

陰道炎的種類 治愈 顯效 無效滴蟲性陰道炎 41(97.6%) 42(100%)0霉菌性陰道炎 43(89.6%) 48(100%) 0細菌性陰道炎 108(95.6%) 113(100%) 0混合感染性陰道炎 34(94.4%) 36(100%) 0合計 226(94.6%) 239(100%)0
陰道炎是陰道粘膜及粘膜下結締組織的炎癥,是婦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之一。正常健康婦女,由于解剖學及生物學特點,陰道對病原體的侵入有自然防御功能,當陰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壞,則病原體易于侵入。且容易反復發作,常給女性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帶來諸多困擾。我院經對239例患者的臨床治療和觀察取得了滿意效果。潔爾陰洗液是由蛇床子、艾葉、獨活、黃柏、金銀花等多種中藥制成的中藥洗液,經臨床證明對多種微生物有抑菌和滅活作用,又具有較好的止癢作用,用潔爾陰洗液擦洗外陰部或坐浴及陰道深部沖洗,有效的殺死外陰部及隱藏于陰道皺襞處的病原微生物和多種病菌。而雙唑泰栓是有抑殺厭氧菌、滴蟲、阿米巴的甲硝唑,抑殺需氧菌的醋酸洗必泰和抑殺霉菌的克霉唑配制而成,因此對細菌性、滴蟲性及混合性感染療效顯著,由于潔爾陰洗液是液體,不易在炎癥部位滯留,而雙唑泰栓陰道內給藥可直接作用于陰道粘膜表面,故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起到了互補的功效,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總之,陰道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由于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并可通過性生活再次交叉感染,故易久治不愈,反復發作,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生活及工作,同時也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一定影響。我院采取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應用治療陰道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且簡便易行、經濟實惠,基本無毒副作用,是一種治療外陰炎和陰道炎較為理想的可行性治療方法。
[1]樂杰.婦產科學 (第6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R711.31
A
1007-8517(2012)15-0130-01
201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