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泉 王君杰
樓市現拐點不轉型 無活路
■文/魏泉 王君杰

2011年以來,在房地產政策綜合調控下的陶瓷業跌入低谷,大多數陶瓷中小企業苦不堪言。如何熬過漫漫“嚴冬”?業內人士稱,中小企業應加快轉型自救。
近日,廣東惠州龍光城樓盤以2900元/㎡的價格再次開盤(僅拿2套抽獎),打了“大深圳”的擦邊球。然而,均價約4500元/㎡的小高層在開盤當日的成交量卻寥寥無幾。一些在深圳賣小產權房的售樓員說:“打死我也不去惠州賣房,那兒的房子賣不掉,熬人。”
目前,惠州樓盤的主流價格是4000-4500元/㎡,首套首付三成,第二套首付六成。當前成交量持續低迷,部分開發商開始撐不住,各種變相降價促銷活動頻現。
然而,類似惠州這樣的城市并非個例。據報道,繼高利貸危機之后,內蒙古鄂爾多斯新城康巴什樓市大面積降價,從2010年的每平方米均價10000元暴跌至現在的3000多元,跌幅達七成;去年以來,南京八大板塊168家在售樓盤房價下跌1.31%;深圳樓市自去年10月以來開始呈現明顯的價格下跌跡象,成交面積同比下跌60%。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內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2011年11月,國內70個大中城市房價平均環比下降0.19%,價格連續2個月環比下降。
截至2011年12月20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均已表態,2012年將繼續執行住房限購政策。業內人士稱,若保持當前房價下行的速度,預計至2012年3月,國內樓市將出現房價同比下降的實質性下調階段。
樓市的低迷,為與之息息相關的陶瓷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樓市成交量同比大幅下降,加上近段時間內油價、電價、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股票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狂跌,導致陶瓷企業的銷售業績每況愈下。據佛山某中小企業老板透露,今年以來,企業銷量同比下降了近三成。與此同時,生產成本與日俱增,但產品價格漲不上去,企業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目前房價持續下跌,消費者多持幣觀望,不肯先動手買房。原打算買房的也要等等看,裝修時間必然相應延遲。企業發展難以為繼,真希望樓市冬季能快點過去。
與此同時,大品牌企業同樣表示壓力大。據佛山依諾陶瓷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唐茜透露,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今年國內樓市不景氣,給眾多陶企帶來巨大損失。目前,依諾受影響不大,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全國健全的銷售渠道。但如果樓市一直低迷,會對企業造成比較大的麻煩。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住宅產業游戲規則或將發生改變。目前,中國住宅產業魚目混珠,市場環境差,問題不少。未來,房價經調控后出現報復性反彈的可能性非常小,隨著國家政策陸續出臺,中國住宅產業游戲規則將發生變化。如大規模建造保障房,不僅能解決房地產投資問題,還能平衡市場供求,而保障房也可能很快實現市場化。2011年,國內有30多個省市開工建造保障房,西安、武漢、廣州三市超額完成任務。這對中國房地產行業未來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目前,國內一些中小企業出現困難,但這并不表示中國經濟出現了問題。中小企業大多技術落后,勞動力密集,高耗能低產出,這種經濟模式本身是不可取的。企業每一次經濟轉型都會面臨大洗牌,“有生有死”。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下,中小企業的弊端就凸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要等著政府來救市,必須及時轉型自救。如果意識不到這點,就會被市場淘汰。
2011年11月,深圳亞太傳媒發動了1000多名員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家居業摸底大調查。調查發現,目前,樓市調控對一線城市影響最大,并逐步向二、三線城市蔓延,對縣城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影響則較小。
據統計,我國內銷市場已連續多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長。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國家大規模水利建設等基礎設施的開建,農村的市場需求量將進一步擴大。2011年,陶瓷下鄉成為行業一大亮點。未來10年,中小城鎮建設投資規模將大幅增長,將為陶瓷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較大的空間。
然而,農村并非劣質產品的收購站。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當地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當地消費者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目前,廣大農村消費者對產品的辨別受電視廣告和口碑相傳的影響較大。隨著“80后”成為市場消費主體,農村消費習慣必將加速向城市靠攏。未來,品牌將在企業爭奪農村市場大戰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去年8月開始,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段淳林帶領她的團隊作了一份《中國陶瓷品牌競爭力報告》的調查。調查表明,在市場低迷的大環境下,注重對品牌的建設與投入已經成為陶瓷企業轉危為安的重要手段。我國陶瓷業習慣低價競爭,對品牌價值培養的重視程度低,導致很多中小企業在市場大浪中搖搖欲墜。目前,許多陶瓷產業基地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企業應該立即限制產量,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擺脫以往低價競爭的怪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企業及整個陶瓷行業的長遠發展。
市場正道是品牌。企業轉型必須以品牌建設為核心,練好內功,做好宣傳推廣。越來越深入的行業洗牌正在繼續,在漫長的“寒冬”中,廣大重量不重質的中小企業必須認清形勢,盡早回歸到品牌建設的正道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