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玉海
夾江陶企轉型在即
■文/汪玉海

2011年,陶瓷產業園在國內遍地開花,在國內樓市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陶瓷企業的市場空間被壓縮,企業主大喊“日子難過”。市場環境日趨惡劣,夾江陶瓷處境更加困難。業內人士稱,夾江陶瓷必須立即轉型。
去年以來,陶瓷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利潤空間減少,市場銷售疲軟,產能過剩嚴重,陶瓷企業日子難過,不少企業不得不停產。“企業轉型升級才是解決企業生存難的核心問題”,這在業界已經達成共識。業內人士認為,轉,還是不轉,不是企業說了算,而是目前市場的必然要求!
去年以來,夾江陶瓷產區刮起了停產風暴。據統計,去年,夾江新增生產線不超過10條;去年上半年,夾江陶企關閉的生產線超過一半,其中,30%左右的企業處于完全停產狀態。往年夾江陶企要待到年關前幾天才放假,不少企業在放假期間讓工人輪流休假,放假不停窯。而去年12月下旬,夾江已有10多家陶瓷企業因為庫存壓力過大提前停窯過冬。
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下,佛山一些企業的銷量依然高歌猛進,產品供不應求。夾江陶企卻門庭冷落,銷售疲軟。二者差距之大,還要歸因于兩個陶瓷產區的產品質量。
產品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它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市場銷量、品牌影響力和發展前景。目前,夾江陶瓷品牌影響力不足,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仍沿用“小而全”的發展模式,一條生產線同時生產不同種類、多種規格的產品,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得不到保障,產品合格率下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不少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以次充好,導致夾江陶瓷頻頻被抽檢出不合格產品,為企業品牌形象造成重大的損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弱。據夾江某陶瓷企業負責人介紹,夾江并不是不具備生產高檔產品的能力,同樣的設備也可以生產出一流的產品。問題的關鍵是高價位產品生產出來之后,企業很難進行大批量的銷售。這便是當地品牌形象受損產生的惡果。
隨著新興產區陶瓷企業紛紛殺入夾江陶瓷的大本營川渝市場,夾江陶瓷企業銷售范圍日益變窄,已經被逼到了墻角。
據了解,對夾江陶瓷企業造成威脅的主要有廣東佛山、湖北當陽、湖南岳陽、重慶陵縣、云南易門等產區。據某鐵路運輸工作者透露,現在每天都有好幾趟運輸列車載著滿滿的瓷磚運往成都,繼而分銷到川內其它地區。外來磚的進入,進一步加劇了西南市場的爭奪。夾江陶瓷“貼牌”之路難繼續,企業必須趁“冬期”抓緊轉型,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圖穩住西南市場。
夾江陶瓷企業的競爭壓力不僅僅來源于產區內部,在沒有成本優勢和低價優勢的情形下,夾江陶瓷如果不整合內部力量、形成合力,極有可能被各個擊破。合則兩利、斗則俱損,抱團取暖才是發展之計。
2011年11月21日,夾江縣“兩會”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確立了夾江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為把夾江建設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典范、樂山開明開放的新門戶、成綿樂發展帶的新城市而努力奮斗。
陶瓷是夾江的支柱產業之一。為提高夾江陶瓷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當地政府多次出臺政策,扶持當地企業,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夾江陶企轉型的難度。
夾江陶瓷在夾江工業中占有重要份額。為加快夾江陶瓷企業轉型,近年來,夾江政府提出了“堅持提升一批、壯大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四個一批”發展戰略,抓好陶瓷新技術應用和新產品開發,推進大企業培育和專業市場建設,梯度淘汰落后產能,聯動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提升“西部瓷都”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在堅持產業高端化的發展過程中,“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吸收借鑒廣東佛山、福建晉江、山東淄博等陶瓷產業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具有夾江特色的陶瓷發展之路。

近年來,夾江縣政府多次到佛山、山東等產區調研,充分了解了夾江陶瓷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科學的陶瓷產業發展規劃。
首先,政府利用財政、行政、稅收三大杠桿引導和鼓勵陶瓷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進的力度,完善激勵機制,推動陶瓷企業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近年來,新中源、新萬興、建輝、米蘭諾等企業技改和新上高檔陶瓷項目投入資金達10多億元。
其次,實施名牌戰略。努力打造夾江區域品牌和培育企業強勢品牌,健全品牌激勵機制,力爭5年內擁有國家名牌5個、省級以上名牌20個、市級以上名牌30個。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力爭2-3年內培育年銷售收入1個過20億、5個過10億、10個過1億的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引領發展推動中小企業配套的新格局。
再次,大力發展夾江的紅坯陶瓷。積極引進意大利、西班牙建陶強國先進的紅坯技術和設備,利用夾江本地豐富的頁巖資源生產高檔紅坯陶瓷,從而形成夾江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對包括陶瓷在內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進行了嚴格整頓,限制資源的市場供給,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夾江政企積極響應國家倡導節能降耗、清潔環保的號召。
據了解,目前,四川夾江產區與丹棱產區仍存在部分以煤燒窯為主的陶瓷生產企業,他們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對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為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為解決這一問題,夾江政府有關部門某負責人表示,煤燒窯是夾江及周邊產區發展起來的根本,存在至今已有20多年,曾給當地陶瓷企業和產區的發展帶來過巨大作用。隨著國家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嚴格控制,煤燒窯已經不符合現代陶瓷企業生產的趨勢。政府將逐步引導夾江產區煤燒窯企業轉型,生產一些低能耗、清潔環保的陶瓷配套產品。同時,政府還將適當給予轉型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幫助此類企業恢復正常生產。此外,政府希望通過當地一部分整體實力雄厚的陶瓷企業合作或兼并實現企業重組,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提升后的企業,將有能力引進氣燒窯設備,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和諧共處。
目前,夾江政府有關部門的具體引導措施仍在完善和規劃當中。
近日,夾江縣啟動全縣文旅產業發展規劃。縣委書記、縣長牽頭,委托四川省旅游規劃研究中心旅游規劃專家組成規劃課題組,依托夾江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全力實施文旅產業發展破題行動。
據了解,該規劃將依托樂、夾、峨同城化發展,做好“行游樂山峨眉、吃住購娛夾江”文章,注重體現“品味夾江”主題,走“小而精、精而美、美而實、實而惠、惠而值”的路線,突出“瓷、紙、水、茶”的夾江魅力,提升瓷都陶瓷藝術文化、挖掘千年紙鄉書畫紙文化、開發青衣江水上康體體驗、打造天福觀光茶園茶主題文化等,將夾江建成有魅力的、優雅的、全方位提供高質量服務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