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國 羅學俊,陳玉年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荊州市武術協會,湖北 荊州 434000)
從文化政策觀點探討荊州民俗體育的發展
——以關公刀會為例
袁新國 羅學俊,陳玉年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荊州市武術協會,湖北 荊州 434000)
以關公刀會為切入點,從文化政策觀點探討了荊州市民俗體育的發展。從競賽組織、運作機制及未來發展3個方面探討了荊州市民俗體育活動未來發展的可行性,分析了關公刀會這一大型活動的特色和存在的問題,期望在文化創意與觀光旅游中建構文化、經濟和體育相結合的發展平臺,依靠荊州市豐富的文化底蘊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并使傳統文化融入市民生活,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城市。
關公刀會;文化;民俗體育
文化政策可以看成是社會中經有效運用資源,以達成某些文化需求或達到有意義的、有計劃的目標的行動總稱。文化和地域的差異性讓各地的文化政策不盡相同。文化政策深受到文化本質的影響。文化政策對民俗體育的支持實際方式是多方面的,如金錢獎勵、提供活動空間等;而民俗節慶活動最能夠讓群眾直接參與、提高文化活動氛圍和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的本質具有多元性與特殊性,使得各種民俗體育活動的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各具千秋,相比其他公共政策,文化政策隨著時代背景的轉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與渲釋性[1-2]。下面,筆者通過比較同一時期舉辦的國內3大傳統武術賽事和香港國際武術節,試圖從競賽組織、運作機制及未來發展3個方面探討“關公刀會”這一民俗體育盛會,探究荊州民俗體育的發展脈絡,弘揚關公文化精神,宣傳推介荊州旅游,為全民健身和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荊州是關公文化的發源地,“忠、義、仁、勇”的關公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大力支持下舉辦的“關公刀會”,在全國乃至全球華人中產生巨大反響,對弘揚關公精神、挖掘優秀文化遺產、宣傳荊州具有深遠的意義。“關公刀會”是國家體育總局舉辦、荊州市承辦的全國第一次提倡以單器械(刀)為競賽項目的傳統武術競賽,是武術競賽的一種新嘗試。

表1 競賽結構比較
注: 表1僅就不同競賽結構部分進行比較;香港國際武術節年齡分組僅以武術套路為準。
表1是關公刀會與國內3大傳統武術賽事和香港國際武術節的競賽結構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國內的3大傳統武術節從武術競賽的角度看比較成熟,項目設置針對性強,能滿足國內外專業運動員和武術愛好者的需求;香港國際武術節則差別較大,項目設置除包涵絕大多數武術內容外,每一拳種和派別均可單獨設項,且年齡分組多,其他相關項目如跆拳道、健身氣功、摔跤、太極柔力球、功力大賽均設置為比賽項目,比賽成了武術運動會。從舉辦賽事看,香港充分發揮國際大都市地理區域位優勢,以傳播和弘揚傳統武術為己任的香港國際武術節與香港這片寶地的有機結合,使從2003年舉辦首屆時的不到千人到2010年超過8000余人,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歷程,探索出了一條武術競賽的新模式;而“關公刀會” 競賽包括大刀、撲刀、單刀、雙刀、八卦刀、太極刀6個競賽項目和大刀、傳統器械、傳統拳術3個表演項目,比賽分4個年齡組,項目結構設置太單一或片面,況且和其他武術節同一年舉辦,對省外武術愛好者吸引力不強,導致參賽人數少(300人)。
國內3大武術節和香港國際武術節的舉辦,對發展武術運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非凡,但對舉辦者來說,“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才是主要目的。競賽活動除了要滿足觀眾,同時也要兼顧政府的目標以及媒體報導和贊助商的需求。因此,活動的成功與否,除了在于它的長期影響之外,它所展現的不只是這個城市的創意和爆發力,更是一個城市的吸引力與包容力。

表2 運作機制比較
表2是關公刀會與國內3大傳統武術賽事和香港國際武術節的運作機制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運作機制中,真正涉及到競賽的活動很少,每一個武術節在實施過程中均做到了調度統一,指揮有序,有條不紊,均取得了圓滿成功,整個武術節活動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五彩繽紛,達到了經濟與文化、競技、表演的協調配合,真正體現出武術節既展示武術風貌,又提高經濟和社會效應。各地武術節體現了各自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少林、武當、滄州自古以武揚名,荊州以關公為名片,香港發揮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均借武興市,發展旅游。在實際運作比賽過程中,香港獨具創新特色,如第二屆武術節增加了名人表演的專項活動;第三屆武術節舉辦了“香港體育用品國際博覽會”;第四屆武術節開始設立了獎金,開創了向職業化邁進的嘗試等,每一屆在舉辦賽事理念上不斷深化,理念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從各方面充分體現武術節既弘揚中華武術傳統文化,又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運作機制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各地雖然文化和地域特點不同,但要舉辦一屆成功的賽事,重點和難點大致如下:
1)注重競賽的市場化 武術項目商業性、文化性較強,很多單位都熱衷于主辦,投資主體也越來越多,要按市場化要求來規范比賽,一個成熟的商業運作,需要周圍環境的融入,比賽的活動氛圍雖然需要時間的積累,但首要的是整體營銷策劃方案,包括建立官方網站、編印節目宣傳手冊、推行優惠套票方案、舉行記者會,以及開、閉幕式活動等相關活動來營造和凝聚節日的氛圍,同時商業性賽事不要搞得太庸俗,鼓勵不同拳種流派多交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以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
2)強調賽事特色和社會效益 滄州和少林武術節的重點是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種,滄州是以八極拳為代表的一系列傳統拳種,少林則主打少林武術,而武當國際傳統武術節則更多地將視角關注在整個傳統武術的層面上,而香港國際武術節“相聚相知,相競相練,相交相學,相慶相賀”的節日氛圍,力求達到“弘揚武術,交流技藝,溝通感情,和諧共進”的賽事效果,不求武術層面的范疇限制,海納百川,最大限度的拓展范圍,以更開放的視野,更包容的心態來發展武術,為今后武術節的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節的概念與精神隨著各地重視的層面不同,形成不同重點型態的武術節,既注重武術經典又不失前衛,既展現文化特色又兼具商業性,既是武術節又可謂綜合性節日,經過各地武術節的摸索和經驗積累,逐漸構筑起傳統武術賽事的發展模式,以競賽促進交流和提高,以競賽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民俗傳統體育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中國,以奧運會為主體的西方體育逐步占據我國體育發展的主導,也動搖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人民群眾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中國民俗傳統體育文化也受到沖擊和影響。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受到沖擊的背景下,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發展,也是在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下展開的,從新文化運動中的保存體育“國粹”到“土洋體育之爭”;從建國后對民俗體育的調查整理到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的舉辦,都是在提倡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荊州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環境,以及經濟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獨特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旅游業,是吸引外資、增進文化交流,保護和弘揚民俗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陣地。首先,在民俗傳統體育的市場化中滲透經濟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經濟發展力,民俗傳統體育如龍舟、武術等深受荊州的廣大群眾喜愛,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已具備市場開發條件和產業化發展之路。其次,民俗體育活動結合豐富多彩的民俗節假日和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發揮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注重節日效應和可持續發展,推動民俗體育活動在更大范圍內發展。荊州有屈原和關羽2大文化名人,紀念屈原的龍舟賽和弘揚關公文化的“關公刀會”是發展這2種民俗體育的契機。隨著民俗體育日益受到關注,社會推廣的意義重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群眾的健身需求,各具特色的體育活動有利于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包括國外的華僑,會使人們認同共同的文化和傳統,產生歸屬感。當然,不管是發展體育文化產業,還是弘揚文化名人之精神,都應當與純粹的商業開發有著本質的區別,應明確發展方向,做到民俗體育與文化、教育、產業和國際的有效結合,建構一個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文化節,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荊州打造湖北鋼腰,建設誠信和諧荊州的“文化名片”。
[1]涂傳飛.對民俗體育文化意義的解釋——來自克利福德·格爾茨的闡釋人類學流派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11):8-12.
[2]李艷茹,汪普健,張黎.我國民俗體育文化及其資源的開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7):88-91.
[編輯] 洪云飛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11.055
G80?05
A
16731409(2012)11N1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