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法定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以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發生丘皰疹為主要臨床表現。重者可引起心肌炎、腦炎、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我院應用醒腦靜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手足口病,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為選自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來我院兒科就診,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1]的患兒共510例。均有發熱和典型皮疹,無肺炎、心肌炎、腦炎等并發癥,均屬普通型。分為治療組310例和對照組200例,治療組男176例,女134例,年齡(2.8±2.1)歲;對照組男112例,女88例,年齡(3.0±2.2)歲。兩組在性別、年齡、入院時病情嚴重程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應用利巴韋林10~15 mg/(kg·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醒腦靜(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 ml/(kg·d),均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療程至治愈出院。
1.3 療效標準 顯效:用藥后1~2 d內體溫降至正常,4 d內皰疹全部干燥結痂,且無新的皰疹出現;有效:用藥后3~4 d內體溫降至正常,6 d內皰疹全部干燥結痂,且無新的皰疹出現;無效:用藥4 d后體溫才降至正常,6 d后皰疹才全部干燥結痂,或有新的皰疹出現。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療效 治療組顯效217例,有效83例,總有效率96.8%。對照組顯效92例,有效41例,有效率66.5%。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組退熱、退疹時間及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治療無效者均轉化為重癥患兒。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及住院時間比較(x ± s,d)
2.2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后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埃可病毒和新腸道病毒。最常見的是CoxA組16型及EV71[2],易感人群為學齡前兒童,目前無特異性治療。
醒腦靜脈注射射液系在中醫古方安宮牛黃丸基礎上改制而成的靜脈注射藥物,其主要成分為麝香、冰片、郁金、桅子。麝香有辛溫香竄、辟穢通絡、活血散瘀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3],麝香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而發揮退熱作用,具有良好的醒腦開竅,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功效。麝香的水提物能激活腎上腺皮質功能和調節免疫功能,對實驗性炎癥有拮抗作用,能減弱血管通透性,阻止白細胞滲出和抑制肉牙腫;冰片中所含的龍腦、異龍腦能延長小鼠耐缺氧時間,可蓄積在中樞神經系統;桅子的醇提取物可減少動物自發活動,使其鎮靜,具有一定的抗驚作用,同時可使正常動物體溫下降,作用顯著而持久,桅子還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郁金也具有降溫,消炎的作用。
利巴韋林是合成的廣譜抗病毒藥物,其主要通過抑制肌苷酸-5磷酸脫氫酶,阻斷肌苷酸演變為鳥苷酸而抑制病毒的核酸合成,對RNA及DAN病毒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特別是對RNA病毒作用明顯[4]。
醒腦靜聯合利巴韋林不僅能阻斷病毒的生長和繁殖,醒腦靜脈注射射液的良好的退熱、止驚、免疫調節及保護腦組織作用亦阻斷了病例由普通型向重型發展。本組試驗結果顯示醒腦靜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與單用利巴韋林相比,能明顯改善癥狀,縮短病程,減少重癥病例的發生,預后良好,副作用少,值得在臨床推廣。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手足口病治療指南(2010年版)[EB].http://www.MOH.cov.cn.2010-04-21.
[2]趙成松、趙順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況和應對策略.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6):419-421.
[3]吳葆杰.中草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103.
[4]陳新謙.新編藥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