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戰
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臨床分析
王會戰
目的 探討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療效。方法 采用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患者54例,觀察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患者術前術后的AMS評分情況;患者骨折恢復情況:椎體高度、Cobb角等。結果 術后所有患者脊神經壓迫癥狀減輕,無神經功能惡化發生,術前術后AMS評分有明顯改善,患者椎體高度及Cobb角術后較術前恢復效果明顯。結論 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是可行有效的,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外側減壓;內固定
近年來,胸腰段脊柱損傷的患者在逐年增加,其中以爆裂性骨折最為多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碎片常常壓迫椎管,導致患者脊神經受損而癱瘓。近年來采用比較廣泛的治療方式多為前路內固定手術治療,但前路手術創傷大、術中出血多,手術操作比較困難,采用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的報道較少,我院于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54例,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54例病例均為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13例,年齡15~53歲,平均年齡36.7歲。根據Dennis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分型,其中Ⅰ型患者22例,Ⅱ型患者5例,Ⅲ型患者9例,Ⅳ型患者15例,Ⅴ型患者3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5例,重物砸傷18例,高處墜落傷11例。全部患者按照ASIA提出的脊髓操作評分方法詳細記錄患者術前下肢運動功能評分(Asia motor score,AMS)。術前患者AMS評分為(40.9±11.2)分。
術前對全部患者脊柱進行常規X線、CT及MRI檢查,脊柱后突 Cobb角為26°~37°,平均為(27.59±3.7)°;測量患者損傷椎體的前后緣高度,并計算平均值。所有患者無嚴重血管損傷和臟器損傷。
術前嚴格固定患者的脊柱,給予患者激素、神經營養藥物治療以促進損傷脊髓功能的恢復,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擇期進行手術。
手術方法,患者俯臥位,采用持續性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有脊椎關節脫位,先行復位,然后以損傷椎體為中心,常規后正中入路,充分顯露受損椎體及其棘突、椎板以及兩側的關節突關節。胸椎和腰椎分別采用Roy-Camille法和“人字嵴”頂點進針法進針。依據術前患者CT提示,首先將椎弓螺釘置入椎管壓迫程度較輕的一側受傷椎體,床旁透視下安裝螺釘連接桿,然后經后路撐開復位受損椎體至正常高度,然后擰緊螺帽進行固定。然后從受傷椎體主要受損一側的上推板進入,充分顯露受損脊椎,磨除部分受損椎體內側皮質及突入椎管內的碎骨塊,最大程度的恢復椎管容積。對部分患者的受損脊膜進行縫合,減壓完成后,固定椎弓根。最后用后路撐開裝置恢復椎體高度,緊固內固定,行自體骨骼椎體、椎板、棘突植骨融合術。
術后常規骨外科護理,給予抗生素、激素、神經營養藥物治療,出院后半年內每2周復診一次,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以恢復脊柱功能,術后1、6、12個月時分別對患者復查X線、CT,觀察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觀察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患者術前術后的AMS評分情況;患者骨折恢復情況:椎體高度、Cobb角等。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全部數據資料用 表示,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4例患者全部進行術后隨訪8~25個月,平均18個月?;颊咂骄中g時間為(1.8±0.5)h,術中平均透視時間(14±4)min,術中平均出血量(430±46)ml。術后所有患者脊神經壓迫癥狀減輕,無神經功能惡化發生,術前術后AMS評分有明顯改善,患者椎體高度及Cobb角術后較術前恢復效果明顯(P <0.05,見表1)。
表1 54例患者AMS評分、椎體高度及Cobb角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54例患者AMS評分、椎體高度及Cobb角恢復情況比較±s)
項目 術前 術后1年 t值 P值27.59±3.7 9.12±5.6 21.62 <0.05 40.9±11.2 77.9±12.4 27.53 <0.05椎體高緣高度(mm) 18.3±1.4 24.6±0.9 32.12 <0.05椎體后緣高度(mm) 19.5±1.2 23.3±1.3 21.01 <0.05平均椎體高度(mm) 18.6±1.6 23.4±1.5 20.87 <0.05 Cobb角(°)AMS評分(分)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表現比較復雜,病性輕重程度不一,損傷以椎體的中、前柱損傷為主,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導致后柱的損傷。脊柱爆裂性骨折造成脊柱穩定性的嚴重破壞,除脊髓壓迫癥狀外,骨折碎骨塊突入椎管內極易損傷脊神經,造成患者肢體功能受損,因此對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治療應十分小心。一般認為無脊髓壓迫癥狀及神經損傷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療;當患者50%以上椎管受損、脊椎發生30°以上后突、晚期的神經損傷及不明確的不穩定性骨折及脫位,應給予患者手術治療。以解除患者受損椎體的神經壓迫及重建患者脊柱的穩定性,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脊柱的功能[1,2]。
[1]黃繼鋒,朱青安,胡耀民,等.胸腰段后路減壓術對脊柱穩定性影響的生物力學分析.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5,5(1):14-19.
[2]萬軍,張學利,田融,等.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實用骨科雜志,2009,15(2):81-83.
[3]王文躍,陳順方,周海平,等.側前路減壓、脊柱重建治療胸腰段椎體爆裂骨折.實用骨科雜志,2004,10(2):103-105.
454650 河南濟源市腫瘤醫院
傳統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減壓手術對脊髓及椎體的破壞性較大,術后黏連嚴重,對椎體的爆裂性骨折治療效果不佳,有時還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側前方減壓手術與傳統后路手術相比有很多優點,但其創傷大、操作比較復雜,且術后椎體高度的恢復及Cobb角的恢復程度有限,效果不是十分明顯[3]。
本文中54例患者采用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術后患者AMS評分、椎體高度及Cobb角與術前相比均有明顯的改善,手術中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患者脊柱脊髓功能恢復明顯。因此,后外側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胸腰段爆裂骨折是可行有效的,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