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崇仙
進展性腦卒中是指缺血性腦卒中在發病6 h~7 d內雖經臨床積極干預,病情逐漸進展或呈階梯式加重。本病發生率在26%~43%,預后較非進展性腦卒中差,致殘率及致死率高,目前臨床上缺乏有效阻止其進展的方法,屬于難治性腦血管病[1]。因此尋求進展性卒中的預測指標及診治手段,及早干預治療成為醫患雙方的殷切期望,本研究通過比較進展性卒中與非進展性卒中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纖維蛋白原(Fib)水平,旨在探討其作為預測進展性卒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發病24 h內急性腦梗死患者86例,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附錄中腦血管疾病分類的標準,行頭顱MRI檢查顯示和癥狀體征相對應的責任梗死灶,入院時間距發病≤24 h;排除發病1個月內有明確感染史,發病后經溶栓和/(或)降纖治療,有惡性腫瘤、凝血及慢性肝腎功能
不全、甲狀腺功能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有明確卒中史,半年內有手術、創傷史者。病程中依據臨床表現分為完全性腦卒中組和進展性腦卒中組,其中進展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參照2003年EPSS(European Progressing Stroke Study Group)推出的定義[2]。進展組44,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45~89歲,平均(68.9±9.3)歲。完全性腦卒中組42例,其中男22,女20例,年齡44~88歲,平均(67.8±8.7)歲,兩組間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發病第2、14天清晨抽取肘前靜脈血4 ml離心(2000r/min)30 min分離并收集血漿,-70℃低溫保存,以日立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按廠商提供的參數以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血清hs-CRP。血漿Fib含量通過ACL-10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美國Coulter公司)檢測。根據我院檢驗科標準,血漿hs-CRP>5 mg/L、Fib>4 g/L為異常。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展性腦卒中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與血清hs-CRP水平明顯升高,且顯著高于同時期完全性腦卒中組水平,見(表1)。
表1 進展性腦卒中組與完全性腦卒中組患者血Fib和hs-CRP水平比較(±s)

表1 進展性腦卒中組與完全性腦卒中組患者血Fib和hs-CRP水平比較(±s)
注:與完全性卒中組比較,*P<0.05
?
近幾年來,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越來越受到臨床神經內科的廣泛關注。國外研究認為進展性腦卒中的發病機制可能為①原發動脈部位血栓蔓延產生新的狹窄或使原有狹窄的血管閉塞;或通過阻斷側支血管使側支循環消失;②開始形成的新的血栓在動脈硬化伴狹窄的部位不足以引起閉塞,隨著血栓灶的繼續擴大使血管逐漸阻塞,梗死面積逐漸擴大,癥狀逐漸加重;③原有腦梗死面積雖未擴大,但是由于腦水腫逐漸加重使癥狀進行性加重;④由于心肺功能不全、合并嚴重感染、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等而致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進一步加重[3]。
hs-CRP是全身炎癥反應急性期非特異性標志物,是炎癥的一種敏感性指標。機體受到創傷或炎癥造成組織損傷時,由白細胞介素-6(IL-6)調控,肝臟合成釋放人血。在急性炎癥反應如感染、創傷和手術時可增加數百倍甚至上千倍。有研究顯示[4]腦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可以反映腦組織缺血梗死后的急性炎癥反應,急性期hs-CRP水平與缺血性卒中的嚴重程度有關.Muir等[5]認為hs-CRP是不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重要標記物。急性期hs-CRP顯著增高的患者具有較強的炎癥反應,且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一致,而較強的炎癥加重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不穩定斑塊的轉變,使其嚴重程度、梗塞面積加劇,其未來卒中進展及再發血管病的風險增高,所以,hs-CRP在腦梗死的形成及進展中起關鍵性作用。目前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周圍血管疾病等事件發生的危險性與血液中hs-CRP的水平呈正相關,這已被許多流行病學研究所證實[6-8]。
Fib是由肝細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種糖基化蛋白,Fib既是急性時相蛋白參與炎癥反應,又作為體內重要的凝血物質參與凝血過程,在動脈粥樣硬化及生理止血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血漿Fib增高是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和發展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Fib在缺血性卒中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具有重要影響。Tataru等[9]認為具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Fib水平明顯高于不伴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且Fib水平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一項關于Fib的meta分析顯示[10]血漿Fib水平每升高1 g/L,卒中事件的風險基本增加1倍。
本研究顯示,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在卒中患者急性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進展組尤為顯著,且在發病初期升高明顯,經積極治療后,隨著病程進展漸下降,但進展組在14天仍高于正常值,說明提示hs-CRP和Fib作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反應產物,隨著腦梗死面積的擴大,病情進展Fib與血清hs-CRP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兩者與缺血性卒中的發生、發展及不良預后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纖維蛋白原(Fib)可以作為進展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以往對進展性腦卒中的診斷大多是依靠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演進過程及影像學的改變,無法及時對腦卒中是否進展提供有效的預測指標。hs-CRP和Fib檢測簡便易行,可以在腦卒中患者中進行普查,對急性期明顯升高的患者給予及時、有效治療,并預測是否為進展性卒中,目前對高hs-CRP尚無特異性治療措施,但已有實驗發現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可降低血清hs-CRP水平,還可以通過積極控制糖尿病、房顫、感染、穩固斑塊等綜合措施使其降低;臨床已經開始運用降纖酶等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時Fib進行干預,但是否在高纖維血癥卒中患者進行常規抗纖治療,尚需前瞻性、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綜上所述,hs-CRP和Fib作為卒中患者急性期的炎癥反應產物,在卒中患者盡早進行檢測,動態觀察,預測進展性卒中,并及早進行控制病情、干預治療,盡可能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從而提高患者預后,具有臨床意義。
[1]張秀玲,李庭毅.進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變化.卒中與神經疾病2010,17(6):369.
[2]馬莉,張蘇明.進展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卒中與神經疾病,2006,13(3):190.
[3]Matsumoto N,Kimura K,Yokota C,et al.Early neurologicadeterioration represents recurrent attack inacute small non-lacunat-stroke.J Neurol Sci,2004,217(2):151-155.
[4]Rost NS,Wolf PA,Kase CS,et a1.Plasma concentr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ischemia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he Framingham study.Stroke,2001,32:2575-2579.
[5]Muir KW,Wjir CJ,Alwan W,et a1.C-reactive proteinand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Stroke,1999,30:981-985.
[6]Danesh J,Walkef M.Low grade 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rospective study and updated meda-analysis.BMI,2000,321:199-204.
[7]Larard WK,Visser CA,Hermens WT,et al.C-reactive propein in cardio vascular risk gactor more than arteiphenomeona.Circulation,1999,100:96-102.
[8]Van Der Meer IM,De Maat MP,Hak AE,et al.C-reactive protein predicts progressive of atherosclerosis measured at various sites in the arterial tree:the Rotterdam study.Stroke,2002,33(12):2750-2755.
[9]Tataru MC,Schulte H,yon Eckardstein A,et a1.Plasma fibrinogen in relation to the severity of arteri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Coron Artery Dis,2001,12:157-165.
[10]Fibrinogen Studies Collaboration,Danesh J,Lewington S,et a1.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nd the risk of maj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nonvascular mortality: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meta-analysis.JAMA,2005,294:1799-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