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臺花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小兒常見病之一,近年來隨著檢驗手段的進步,醫學界很早就發現該病毒早期可引起病毒血癥,從而損害人體重要器官[1],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次研究以106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為研究對象,觀察該疾病引起的心肌損害及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旨在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指導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深圳兒童醫院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06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其中男57例,女49例,年齡3個月~2歲,均排出淡黃色蛋花樣大便,發病72 h內入院就診,常規糞檢陰性,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示大便RV-Ag(IgM)陽性,以輪狀病毒性腸炎收住院并行股靜脈穿刺采血測定心肌酶、血生化等指標,按照心肌酶有無異常(CK-MB或CK-MB/CK異常)分為正常組28例及異常組78例。兩組患兒均未服用過可能誘發心肌損害的藥物,既往無心臟疾患病史,組間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經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兩組患兒進行臨床查體,按照脫水程度分為輕度脫水組及中/重度脫水組。給予補液、糾正酸堿平衡紊亂等常規對癥治療,出現心肌損害者加用營養心肌治療。待病情穩定復查心肌酶。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統一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計數數據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心肌損害與脫水程度之間的關系 本次研究中,異常組輕度脫水7例,中/重度脫水21例,正常組輕度脫水43例,中/重度脫水35例,兩組重度以上脫水發生率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表1。

表1 正常組與異常組脫水情況對比表(例,%)
2.2 患兒心肌損害與病程之間的關系 本次研究中,異常組平均住院時間(4.92±1.55)d,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3.72±1.62)d,兩組患兒平均病程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正常組與異常組病程對比表
輪狀病毒性腸炎多發于秋冬季,起病急,變化快,可造成患兒脫水,酸堿平衡紊亂,以及腸道內感染等。既往防治主要針對輪狀病毒引起的消化道癥狀,但近年來研究顯示,輪狀病毒亦可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等,對心臟、腎臟、肝臟等重要器官均可造成損害,具體表現為驚厥、心肌損傷、腎炎、肝功能不全等。
心肌損害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早期極易被腸炎引起的發熱、水電解質紊亂等掩蓋而無法作出準確診斷[2-3]。而CKMB是一種通常情況下僅表達于心肌細胞的酶類,其血清含量極低,因此血清CK-MB水平升高對心肌損害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中,隨著患兒病情穩定,腹瀉、脫水、酸中毒等表現得到糾正,心肌酶水平也隨之恢復正常,提示此類心肌損害預后較好。心肌酶異常組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較長,這可能是與其腸道狀況較差有關,心肌損害本身并不一定會影響患兒的恢復。目前國內醫學界普遍認為輪狀病毒血癥是發生病毒血行播散,是引起腸道外感染的前提[4]。輪狀病毒是人體的條件寄生體,當人體免疫系統正常時其沒有致病能力,然而,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寄生于腸道的輪狀病毒可引起腸炎的發生[5]。若腸道進一步損傷,輪狀病毒則可能隨血液循環進入人體其他系統,造成腸道外感染。而小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更容易發生感染,進而出現重要器官的損傷。
綜上所述,輪狀病毒感染早期即可引起血行播散,損害心臟等重要器官。隨所處環境不同,病毒可發生不同亞型的變異,從而獲得更強的毒力及致病性,因此患兒的心臟損害程度可能存在很大不同,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對于臨床醫師來說,在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診治過程中,應該早期檢測心肌酶水平,確定心臟是否受到損害,并及時應用營養心肌的藥物,減少心肌的損害。
[1]林惠泉,蔡海明,付思源,等.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臨床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0,7(2):25-26.
[2]林楚蘭,堯春茂.60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檢測的臨床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0):47-48.
[3]馮軍壇,阮毅燕,黃章瓊,等.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合并心肌損害高危因素的探討.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6):3254-3255.
[4]林才,李前,莫偉雄等.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肝臟損害臨床研究.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2):150-154.
[5]Zeller,Mark,Rahman,et al.Rotavirus incidence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 before and after national rotavirus vaccine introduction in Belgium.Vaccine,2010,28(47):7507-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