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永
在體外循環下心臟外科手術后,臨床上多采用有創血壓、氧分壓以及血氧飽和度作為心臟手術后的監測手段,由于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的患者在術中以及術后早期均處在一個氧含量相對欠缺的狀態下,因此患者的氧分壓以及血氧飽和度變化不明顯,在顯示患者預后不良中效果不顯著。而乳酸是人體氧供關系的可靠指標,可在患者早期發生缺氧狀態時,就發生變化。本研究探討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后患者乳酸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1.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選取我院216例擇期進行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的患者,且全部患者均應符合實驗研究的條件:術前檢查確診疾病,為合并其他全身疾病,且符合手術適應證,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均順利完成。21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7例,女性患者99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2.4歲。術前評定心功能分級,心功能Ⅳ級6例,心功能Ⅲ級223例,心功能Ⅱ級107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9例,其中室間隔缺損患者5例,房間隔缺損患者3例,法洛四聯癥患者1例;后天性心臟病患者共207例,其中心臟辨膜病186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21例。術后患者共9例死亡,7例死于低心排綜合征,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心律失常死亡。
1.2 手術情況 患者行全麻后進行體外循環心臟手術,轉流中采用淺、中度低溫,維持平均動脈壓于8.0~10.7kPa。手術完成后,患者血液溫度重新回至正常體溫值即37.5℃,并對患者進行各項指標監護。并對患者進行強心、利尿治療,目的是減輕組織水腫,維護個臟器的正常工作,糾正電解質紊亂,保持酸堿平衡,加強營養支持。呼吸功能恢復良好者,在各項指標達標后脫機。
1.3 數據采集 216例患者術前監測血液中乳酸含量并記別錄。患者手術成功后,0.5、6、24、48 h分別進行血氣分析,監測乳酸的變化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記錄數值并通過SPSS 18.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均采用平均值的方式表示,P<0.05值具有統計學意義。
行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后患者手術回到監護室后血乳酸濃度變化特點,術后4~8 h濃度含量達到最高值,并于術后24 h后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預后不良患者的乳酸濃度明顯升高。見圖1。

圖1
乳酸(lactatemia,Lac)是細胞無氧代謝的特異產物,機體在氧耗異常增多或氧供不足及細胞利用氧發生障礙時,乳酸增多,發生乳酸酸中毒[1]。循環衰竭是乳酸酸中毒最常見的原因,乳酸的代謝變化遲于心輸出量和靜脈血氧飽和度,但不失為心臟術后有價值的監測指標[2]。
乳酸是人體在無氧狀態下葡萄糖酵解的產物。隨著人們能更深入地了解組織的灌注情況及氧和狀況,也更深入的認識了血液乳酸濃度升高的機制。高乳酸血液的主要原因為組織氧供不足。患者在行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后,尤其在早期,機體處于一個氧消耗較高的階段,結合乳酸與氧供量的關系,在結合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CPB心臟手術術后早期動脈血乳酸濃度的變化存在一定的規律:即乳酸濃度于CPB轉終時較術前明顯升高;術后繼續升高,至術后4~8 h,達到高峰值。隨著患者心血管狀態趨于穩定,CPB的影響也逐漸消除,這時乳酸濃度逐漸下降;如果術后恢復順利,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則動脈血乳酸濃度于24 h內恢復至正常范圍。本組研究的216例患者,207例患者乳酸濃度術后恢復到正常水平,而9例死亡患者術后乳酸水平未能按照規律恢復到正常水平。乳酸作為臨床不良預后的指標之一,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通過乳酸的提示積極處理術后的不良因素,降低手術的死亡率。
[1]Greci LS,Kailasam M,Malkani S,et al.Utility of HbA(1c)levels for diabetes case finding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a.Diabetes Care,2003,26(4):1064-1068.
[2]王曉燕,李剛,許永廣,等·不同程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釋時家兔小腸和全身氧代謝的變化.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6(7):6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