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 陳少蘭
當前,糖尿病患者中近90%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itus,T2DM),2型糖尿病是一種進行性代謝紊亂性疾病,根據最新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可知中國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1],已成為威脅患者生活質量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隨著并發癥和合并癥增多,患者對口服降糖藥相對或者絕對禁忌,故血糖難以控制達標,隨之而來的是并發癥和合并癥的癥狀加重,導致死亡。所以,糖尿病患者早期藥物強化治療可以明顯改善血糖水平,減少糖尿病的相關并發癥。本文通過胰島素和吡格列酮聯合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旨為觀察其療效和安全性。
1.1 病例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院就診的門診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68±5)歲,糖尿病病程大于10年。
1.1.1 入選標準 經過多種口服降糖藥治療,但從未服用過吡格列酮,血糖控制欠佳,入院時空腹血糖為(9.5±0.4)mmol/L,餐后血糖為(13.3±0.5)mmol/L,糖化血紅蛋白為(10.5±0.4)%。
1.1.2 排除標準 胰島素功能較差,需多次胰島素強化治療者;有嚴重感染及有慢性肝、膽、胰腺疾病及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癥,高滲綜合征者,腫瘤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將入選的5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進行單盲、平行對照試驗:單藥組(胰島素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68±6)歲。聯合用藥組(胰島素+吡格列酮組)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70±5)歲。單藥組每日給予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諾和靈30R,生產廠家:丹麥諾和諾德公司,規格:3 ml:300國際單位/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00088)皮下注射,2次/d;聯合用藥組在此基礎上另給予吡格列酮(卡司平,生產廠家: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規格:30 mg/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664)15 mg,口服,4次/d。均連續用藥100 d。
1.3 觀察指標 入選對象于研究開始前和治療近100 d時,用羅氏血糖儀監測空腹和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記錄胰島素用量的變化,并記錄低低血糖反應次數。
1.4 統計學方法 組間、組內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變化情況兩組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IC)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0.01),聯合用藥組降低水平明顯優于單藥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變化的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變化的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P<0.05,bP<0.01;與單藥組治療后相比,cP<0.05
?
2.2 兩組患者胰島素用量變化情況 治療后,聯合用藥組的胰島素用量顯著降低,也明顯低于單藥組(P<0.05)。兩組治療后低血糖發生次數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日胰島素用量及低血糖發生次數比較
2.3 藥品不良反應 治療后兩組均未發生不良反應及低血糖、貧血、體重明顯增加等。
胰島素單獨使用和胰島素+吡格列酮聯合用藥均能降低血清中FBS、PBS、HBAIC水平,但聯合用藥組下降值更明顯。當單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欠佳的患者,加用吡格列酮能顯著改善血糖水平,而且外源胰島素用量也減少。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它是過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體(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or receptor-γ,PPAR-γ)的合成型配體,是一種新的胰島素增敏藥,能改善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2],也可改善 T2DM 患者的糖脂代謝,間接或直接保護腎臟作用[3],大量研究提示PPAR-γ參與了老年性骨質疏松、絕經后骨質疏松等的發生,已作為2型糖尿病的基礎用藥及全程用藥[4]。吡格列酮與胰島素合用后可以起協同和互補作用,從而減少胰島素用量,避免了大量胰島素使用后引起的高胰島素和體重增加。治療過程中單藥組和聯合用藥組的低血糖反應發生率均較低,無明顯差異,表明安全性好。因此胰島素聯合吡格列酮在臨床上使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1]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2]劉海花,新的胰島素增敏劑:吡格列酮應用進展.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5):240-242.
[3]胡圓圓,趙俐麗,鄭茂,陳燕,葉山東,吡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患者尿轉化生長因子β1排泄影響.中國糖尿病雜志,2011,19(6):423-425.
[4]李俊巖,董進,牛曉紅,王芹芹,吡格列酮對成骨細胞Bax.Bcl-2蛋白表達的影響.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