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想
近年研究表明高血糖可以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稱為“糖尿病腦病”,其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的障礙和神經電生理的異常,同時伴有神經生化、神經結構和腦的退行性改變[1]。研究表明銀杏葉提取物可以對抗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擴張腦血管對腦神經細胞具有保護作用[2],對糖尿病大鼠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也有顯著治療作用[3]。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和 Hcy和認知功能有顯著關系[3,4],本研究擬在臨床觀察銀杏葉提取物對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同時測定外周血BDNF、Hcy的變化。
1.1 一般資料 選擇門診及住院糖尿病患者100例。隨機分為2組,常規治療對照組(Control組)及添加銀杏葉提取物治療組(Ginkgo biloba treatment,GT組),每組各50例。Control組采用胰島素注射復合口服降糖藥治療,GT組在Control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服銀杏葉提取物膠囊0.3 g,2次/d口服。患者入選標準:年齡>65歲,病程>10年,符合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診斷標準。即:1.糖化血紅蛋白A1c水平≥6.5%。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義為至少8 h內無熱量攝入。3.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 h血糖≥11.1 mmol/L。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 mmol/L。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濫用精神藥物者,酒精依賴者,嚴重視力、聽力及肢體活動障礙者及伴有其他內分泌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填寫同意書后,開始入組。療程6個月。療程結束時預約患者,由助手在安靜房間進行MMSE評分、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linic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日常生活行為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畫鐘測驗(clock drawing test,CDT)等對神經認知功能評估。評分結束后外周采血,離心后-70冰箱保存,血樣收集完整后ELISA試劑盒(R&D公司,美國)測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含量,精度0.01ng/ml。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日本日立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1.3 記錄指標 年齡、性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值(HbA1C)。6個月后的神經心理檢查結果,及外周血血清BDNF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值。
1.4 統計分析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5.0軟件包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s),正態分布檢驗用one-sample K-S檢驗。組間血清水平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MMSE評分采用方差分析(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時剔除失訪,中斷治療,療程中同時采用其他藥物治療等不規律治療患者資料。
2.1 Control組有3例失訪,1例中斷治療,GT組5例失訪,1例療程中有麻醉手術史,均剔除。有效資料中組間年齡、性別、體重、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GT組MMSE、評分顯著低于Control組(P<0.05);同時GT組血清BDNF水平顯著低于Control組(P<0.01)。見表1。
表1 組間認知功能評分(±s,分)

表1 組間認知功能評分(±s,分)
注:*與Control組相比較P<0.05
?
2.3 銀杏葉提取物治療組患者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都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患者組間血清BDNF與Hcy水平(±s)

表2 患者組間血清BDNF與Hcy水平(±s)
注:*與 Control組相比較 P<0.05;**與 Control組相比較 P<0.01
?
早在上世紀20年代,Miles和Root首先報道糖尿病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1965年Nielsen通過觀察16例糖尿病患者腦組織尸檢標本,提出了“糖尿病腦病(diabetic encephalopathy,DE)”這一概念。但由于其臨床表現多樣且無特異性,發病機制復雜,DE仍缺乏診斷的金標準,“糖尿病腦病”作為一種獨立的病種還不能被廣泛的接受,但其帶來的認知功能障礙確實客觀存在的。一項糖尿病患者并發多種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的早期研究顯示所有的患者最終都出現顯著的神經病變,以及尸檢證實顯著的神經病變損害影響了白質和灰質。長期的高血糖和反復發作的嚴重低血糖都可能影響腦組織,但是是通過不同的機制導致腦功能受損。
銀杏葉為銀杏科植物銀杏樹的干燥葉,又稱白果葉。銀杏葉制劑(ginkgo BilebsExtract,EGb)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它的主要成分為銀杏黃酮苷和銀杏總內脂。EGb的黃酮類化合物能夠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LPO、提高SOD活力;能夠舒張冠狀動脈、改善血液循環、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鈣離子內流、抑制血小板凝聚等。EGb中的銀杏內脂是迄今臨床應用最有價值的PAF受體拮抗劑[2]。
MMSE作為評估患者認知功能的方法是因為其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這種方側重于大腦功能的認知,排除了情緒和精神異常等因素的干擾,且簡便易行,適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術后認知功能的評價。最高分為30分,有研究顯示如MMSE評分低于23分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執行能力都下降。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行為量表(ADL)及畫鐘測驗(CDT)等都是常用的認知功能測量量表,本結果顯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加服EGb6個月后,認知功能顯著得到了改善MMSE、CDR及ADL評分都顯著低于對照組,而有趣的是畫鐘測驗(CDT)評分,兩組間卻無差異。CDT簡單、敏感和易行,其癡呆確診率可達75%,因癡呆患者常不可能完整無缺地畫一鐘表盤面,本研究兩組間無顯著差異,可能的原因是全部入選病例本身無認知功能障礙,正常情況下6個月內變化較小。
BDNF和Hcy是可以從外周血檢測出的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兩個常用指標。近年來的研究逐漸發現,BDNF與學習和記憶密切相關[5]。BDNF減少大鼠,其在記憶能力顯著下降,其海馬長時程增強(LTP)顯著受損,而在外源性補充BDNF后這種損害可以顯著修復[6]。突觸可塑性是長期記憶形成的基礎,有研究表明BDNF可以上調突觸數目和活動依賴的軸突生長,在年齡相關性記憶衰退中發揮關鍵作用[7]。本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BDNF顯著低于未患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提示BDNF的減少參與了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的下降。同樣,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也和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結果顯示,使用了銀杏葉提取物以后的患者血清BDNF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同時Hcy顯著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銀杏葉提取物可能通過保護神經細胞作用,改善了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本研究條件下結論提示銀杏葉提取物長期應用可以顯著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并且BDNF和Hcy參與了這種調節過程。
[1]MijnhoutGS.,ScheltensP.,DiamantM.,et al.Diabetic encephalopathy:a concept in need of a definition.Diabetologia,2006,49:1447-1448.
[2]Von Boetticher A.Ginkgo biloba ex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tinnitus:a systematic review.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1,7:441-7.
[3]李劍敏,萬麗,王蓉蓉,等.銀杏葉提取物對1型糖尿病大鼠認知功能及海馬神經細胞凋亡的影響.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0,26(2):266-271.
[4]Zoladz JA,Pilc A.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the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from animal to human studies.J Physiol Pharmacol,2010,61(5):533-41.
[5]Jin QH,Li TL,Chen HH,Liu Z,Li XC,Xu L,Wang S.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total homocystein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1,26,91(28):1949-52.
[6]Peng Sheng,Zhang Yan,Zhang Jiannan,Wang Hua,Ren Bingxu.Effect of ketamine on ERK expression in hippocampal neural cell and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behavior in minor rats.Mol Biol Rep,2010,37(7):3137-42.
[7]Patterson S L,Abel T,Deuel T A,et al.Recombinant BDNF rescues deficits in bas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hippocampal LTP in BDNF knockout mice.Neuron,1996,16(6):1137-1145.
[8]Hwang I K,Yoo K Y,Jung B K,et al.Correlations between neuronal loss,decrease of memory,and decrease expression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the gerbil hippocampus during normal aging.Exp Neurol,2006,201(1):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