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魯
面神經炎是指頸乳突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產生周圍神經麻痹的臨床表現,又稱BELL麻痹或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中醫屬“面癱”,又稱“口眼歪斜”或“口僻”。中醫認為,面癱的發生是由于經脈空虛,風寒熱邪乘虛侵襲,經絡氣血阻滯,導致筋脈失養,弛緩不收而發病。對于面癱的治療,中醫針灸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特色的治療方法,在對30例面癱患者的治療上,以針刺閃罐為主,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患者均屬周圍性面癱,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12歲,最大75歲,其中20~50歲患者13例,占總數的43.3%,病程最短者10 h,最長者18 d;其中風寒證19例,占63.3%,風熱證5例,寒熱并見證6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診治無效而來本院,本組均屬單例發病,排除中樞性面癱,格林-巴利綜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腦膜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癱。
1.2 診斷標準 本組病例為急性起病,癥狀可于數小時或1~7 d內達高峰,1周內就診患者占大多數,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癱瘓,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口唇向健側偏斜,不能皺額、蹙眉、閉氣、鼓腮、示齒,可有耳后乳突區壓痛,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喪失,聽覺過敏等。
1.3 治療方法
1.3.1 針刺治療 遵循局部取穴、循經取穴及經外取穴相結合的原則,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主穴:陽白、地倉、頰車、下關、翳風、合谷。隨證配穴:鼻唇溝變平坦者加迎香;鼻唇溝歪斜者加水溝;頦唇溝歪斜者加承漿;額紋變淺或消失,眼閉合不全者,陽白透魚腰;額紋上部未出現,陽白透頭臨泣;皺眉不能或無力取攢竹;流淚取睛明、承泣、四白;聳鼻不能或無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滯留取地倉透頰車、顴髎;聽覺障礙翳風、聽會;偏頭痛取完骨或風池。穴位以上述針刺選穴中的主穴及隨證配穴為主。手法:平補平瀉,風寒證以補法為主,風熱證以瀉法為主,得氣后留針30 min。加G6805電針治療儀:選用連續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1次/d,7次為1個療程,間隔1 d,一般2~4個療程。
1.3.2 閃罐療法 二號玻璃火罐2~4個,棉球及95%的酒精100ML,持針鉗1個,酒精燈1個。用持針鉗夾棉球蘸少許酒精,燃著后往玻璃罐里一閃火,馬上扣在患者面頰所選的穴位上,即額頭或鼻唇溝附近的紋頭消失部。要順序閃扣,如先取額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每次扣上要馬上起罐,再閃火扣罐再起罐,一般每穴位閃扣15~20下(夏季可減為10~15下)。若罐口熱燙,可幾個罐子交替輪換使用。操作完畢,用干凈棉球擦凈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選取穴位:陽白、下關、地倉、頰車等。以上四穴為治療面癱的主要穴位,每次都用,每天上午閃拔1次。
1.4 療效標準[1]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復正常,活動自如,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無口眼歪斜,無任何后遺癥。顯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復,活動欠靈活,臨床癥狀與體征部分消失,仍有輕度口眼歪斜。未愈:各種原因失治誤治,表情肌功能、肌力無恢復,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留有永久性后遺癥。
見表1。

表1 患者療效情況比較(例,%)
3.1 病因分析 《諸病源候論-偏風口喝候》記載“偏口風喎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而風因乘之,使其緊急而不調,故今口喎僻也……”。可見本病多由于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易為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入中脈絡(主要是陽明、少陽絡),以致面部脈絡受損,氣血痹阻,經脈失養,縱緩不收而發為本病。本組中風寒證19例,占總數的63.3%,風熱證僅占5例。由此可見,我們在面癱患者的治療與調護上,在以補法為主的同時,還要注意患者面部的防風寒保暖,避免風寒之邪的再次入侵而加重病情。
3.2 方義分析
3.2.1 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少陽為半表半里之屬,因此疏通此類經脈不僅可以調和氣血,散寒通絡,祛風清熱,改善局部癥狀,而且具有扶正補虛祛邪、防止病邪內侵之功效,故可治療面癱。主穴地倉為足陽明胃經穴,位于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和頰肌神經末支有面部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為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翳風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穴,有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穿出;攢竹穴系足太陽膀胱經穴,有額肌及皺眉肌,布有額神經內側支。以上主穴均有主治口眼歪斜、頰腫之效,臨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陽、下關、合谷等穴具有加強主穴的作用。
3.2.2 連續閃罐法是將傳統的瘀血拔罐改進為充血拔罐,使局部具有更加強大的活血化瘀作用,由于只閃罐,不留罐,局部只呈充血,不顯瘀血,既能除風,又能扶正。治療后面容依舊,不留瘀斑和紫暈,因此,深受患者的歡迎。通過連續閃罐,達到活血通經,扶正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2]。
3.3 結果分析 綜觀本組治療結果,發病以青壯年居多,但在預后方面,則青壯年的預后良好,這是由于青壯年正處于生命旺盛時期,機體內部正氣充沛,正邪相爭,正勝邪負,邪去病除,體現了祖國醫學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道理。相反,在50歲以上的患者中預后則相對較差,這是由于患者年老體虛,機體內部正氣相對不足,抗邪乏力,當邪氣入侵時則正邪勢均力敵或邪勝于正,故病程纏綿,遷延難愈,預后較差,體現了祖國醫學“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中醫方面,針刺結合閃罐不失為治療面癱的良好途徑,但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針對不同病情的患者選擇采取適當有效的治療方案。
[1]張三,李四.針灸治療面癱的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3,(12):27-28.
[2]胡熙明,宋祖敬.針灸臨證指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