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云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亦稱“易感兒”,是指小兒平均每年有6次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有2次以上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許多報道認為,易感兒的反復呼吸道感染與其自身免疫功能有關。臨床所見易感兒免疫變化較為復雜,有的并非都表現為低下[2]。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不斷升級使用,兒科感染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3],但兒科的反復感染病例似乎不見減少,反復感染的發生可能與外界環境、社會因素及心理因素都有關聯。本文通過對易感兒童及其母親行為、心理狀況分析,為早期干預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易感兒童組: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昆明同仁醫院診治的3~7歲符合易感兒童定義的患兒104例,其中男56例,女48例;平均年齡(4.22±1.46)歲。對照組:隨機選取同期在昆明同仁醫院就診的非易感兒童104名,其中男60例,女44例;平均年齡(5.11±1.75)歲。兩組性別、年齡、父母文化程度、父母經濟情況、父母年齡等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 采用問卷式調查表。由家長填寫,包括兒童姓名、年齡、民族、受教育環境,興趣愛好,父母文化程度、年齡等。
1.2.2 兒童行為調查 依據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4],以醫生向家長詢問的方式采集并記錄,家長根據近半年來兒童的行為表現回答。調查包括社會能力和行為問題,社會能力包括活動、社交、學習情況三項,行為問題包括思維、注意力、違紀、攻擊性等九項。評分按“經常有、偶爾有、無”三級評分。按照行為量表的中國常模,以各項目超過正常上限的98%判斷有行為問題。
1.2.3 母親心理測試 由醫生向母親詢問的方式采集并記錄,母親根據近半年來自身的情況回答。包括抑郁、焦慮、偏執、強迫、恐懼、敵對六項,每項按照“經常有、偶爾有、無”三級區分,“經常有”判斷為單項有心理問題,“偶爾有、無”判斷為無心理問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兒童行為異常比較 易感兒童行為異常檢出率30.77%(32例),高于非易感兒童行為異常檢出率14.42%(15例),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而兩組兒童在思維、注意力、攻擊行為、性問題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兒童社會能力比較 易感兒童社會能力總分情況低于非易感兒童(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而學習情況無統計學意義。
2.3 兩組母親心理狀況比較 易感兒童母親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明顯高于非易感兒童母親(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易感兒童與非易感兒童行為比較

表2 易感兒童與非易感社會能力比較

表3 易感兒童與非易感兒童母親心理問題比較(例,%)
通過本文顯示,易感患兒和及其母親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易感患兒總體社會能力偏低,主要表現在活動情況和社交情況。通過與易感患兒家長溝通,使我們考慮到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異,可能是孩子生病次數多,容易感染,故參加集體活動少,相對減少了與其他孩子相處的機會,加之體質稍差可能會產生自卑感,使之溝通與活動能力下降。易感兒童反復的生病、請假,會導致孩子擔心自己不能融入群體,學習受影響,從而出現焦慮、抑郁、退縮、攻擊性行為等。
對易感兒童母親來說,孩子生病、看病、打針、住院常需要母親的陪伴和照顧,這必然會影響其正常工作,也會讓母親心理壓力加重,容易表現出:自責、擔心孩子學業和健康、擔心職場排斥、對治療不信任,甚至干預治療等。兒童行為問題與母親支持行為存在顯著負相關,母親的情感支持行為可減少兒童的社交退縮、違紀、攻擊等行為,這可能與增加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人際交往,在同伴中表現良好有關[5]。
所以,針對易感兒童及母親提供心理輔導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促進兒童培養積極向上、樂觀的性格;另一方面對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指導,消除其不良情緒,為兒童的成長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
[1]張澤玫,陳鎮奇.健脾飲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108例.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2):103.
[2]鐘柏松,蘇樹蓉.易感兒不同舌像與體液免疫關系的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3):122-123.
[3]叢麗,高萍.易感兒的治療當以消導為主.吉林中醫藥,2005,25(4):402-403.
[4]蘇林雁,李雪榮.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的再標準化及效度檢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1):67-69.
[5]王益文,張文新.母親行為與兒童行為問題的探討.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