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顯倫 陳榮福
Pilon骨折是指波及負重關節面和干骺端的脛骨遠端骨折,約占下肢骨折1%。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致,骨折粉碎程度高,常伴有關節面塌陷和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因此,該骨折治療難度大,并發癥多,病殘率高,是創傷骨科中的難題之一[1]。本文回顧我科對于Pilon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齡18~72歲,平均43.5歲;骨折原因:墜落傷34例,交通事故傷36例,重物砸傷6例;其中閉合性骨折58例,開放性骨折18例;合并腓骨骨折17例;受傷至接受手術的時間為2 h~7 d;按照Ruedi-Allgower分型[2]:Ⅰ型17例,Ⅱ型38例,Ⅲ型21例。將76例按照知情同意原則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開放性骨折患者首先徹底清創,小切口使關節面盡量解剖復位,加用克氏針、螺釘有限內固定,關節面重建完成后即可將干骺端與骨干進行復位,安放混合環型外固定支架、穿針、固定。通常情況下在踝關節面上5~10 mm穿針,平行于關節面。外固定架上的環與皮膚之間要3~4 cm間隙,選用2/3環形架在小腿后方保持開放,以便患者的腿可以放在床上休息。術畢閉合創面,不安放引流管。術后非負重狀態下進行踝關節的功能鍛煉,在X線證實骨折臨床愈合后撤除外固定架,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1.3 療效判定[3]優:無痛,X線檢查關節恢復正常,踝關節活動自如;良:劇烈活動或運動時疼痛,X線檢查關節輕度腫脹,踝關節活動輕度受限;可:活動時疼痛,X線檢查關節中度腫脹,踝關節活動中度受限;差:行走時疼痛、跛行,X線檢查骨折復位不良,外觀畸形,踝關節功能喪失超過5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為92.10%,對照組優良率為76.3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切口感染1例,釘道感染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2例,關節僵硬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9%;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負重關節及干骺端的脛骨遠端1/3骨折,多為高能量暴力所致。其治療方法很多。包括手法復位石膏固定、跟骨牽引、外固定架固定、解剖鋼板內固定等。Blanth將治療的標準歸納為3p[4]:保護(preserve)骨與軟組織的活力。進行(perform)關節面的解剖復位,提供(provide)滿足踝關節早期活動的固定。作者認為治療的難點是怎樣保護局部的血運。手術的時機是手術成敗的關鍵因素,因為Pilon骨折局部覆蓋軟組織少,側支循環不豐富,使此處皮膚成為全身微循環最不安全的部位,而Pilon骨折大多為高能量損傷,常伴有皮膚軟組織的較重創傷,手術可進一步破壞局部的血運,增加感染、骨外露、骨不愈合的風險。因此對Pilon骨折應先行跟骨牽引,應用脫水藥物治療,等患肢腫脹消退后再行手術治療。對開放性骨折,可以急診清創縫合,閉合創面,而后采用上法處理。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采用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獲得良好的效果,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無法提供早期良好的踝關節運動,而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早期固定確切牢固,能較好避免鋼板固定引起的傷口并發癥及骨不連,更好地恢復下肢對位對線及關節面的解剖,能更好促進骨折愈合,最大程度恢復踝關節功能。
此外,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進行主、被動踝關節功能鍛煉,對踝關節的模造、減少關節僵硬和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有積極的意義。
[1]馬亮.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Pilon骨折的療效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1,9(25):64-65.
[2]顧立強.Pilon骨折的分類與功能評價.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6(8):894-895.
[3]俞光榮,汪文.Pilon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和療效評價.中華骨科雜志,2007,7(2):149-154.
[4]邱貴興,戴魁戎.骨科手術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