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啟財 周志文 石蓓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即HOCM,是一種原發性的肥厚型心肌病,以室間隔的非對稱肥厚與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為主要臨床表現[1]。經皮導管間隔心肌化學消融術(簡稱PTSMA)是近年興起的一種 HOCM治療手段[2],本文采用PTSMA對22例HOCM患者進行治療,現將其治療過程及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2例HOCM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齡(30.5±12)歲,病程1~7年。患者均有明顯的心絞痛、暈厥或其他心功能不全病史,超聲診斷顯示LVOT寬度均<10 mm,室間隔厚度均>15 mm,常年接受藥物治療未取得良好療效,心臟解剖結構顯示適于手術的進行,均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開展手術。
1.2 方法 消融術前后均對患者行常規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完成造影后將右冠造影導管留置于主動脈瓣上,并將6F豬尾巴導管送入左心室,記錄下靜息狀態中的左心室壓力與主動脈壓力。對LVOT壓力階差測量值>5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血管解剖合適的患者施行PTSMA術。術前將臨時起搏電極置于患者右心室,術中對患者心電圖與血液進行密切監測,且采用RAO15°~45°體位進行投照,據造影分析獲得間隔支動脈的發育大小與肥厚室間隔的關系,一般針對較粗大且支配左室流出道的第一、二間隔支動脈進行消融。順著引導管將0.014的導絲送至該間隔支的遠端,再送入直徑在1.5~2.5 mm范圍內的球囊到該間隔支中,以4~6個大氣壓充盈球囊試行堵塞,10~20 min后,如果LVOT壓力階差降幅到30%以下或聽診雜音有減輕便可確定為靶血管。在確保造影劑無反流到前降支且無側支循環后,間斷勻速的將無水酒精注入球囊導管中心腔中,在推注前給予常規的10 mg嗎啡肌內注射,推注速度控制在0.5~1 ml/min范圍內。可根據間隔支血管粗細情況,每次注入0.5~1 ml。病患無水酒精的注入量最少2.5 ml,最多7.5 ml,平均用量3.7 ml。術中密切關注患者的心電圖與LVOT壓力階差波動變化情況。
在推注無水酒精時,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心電圖與LVOT壓力階差波動等,且術中均放置臨時起搏器,術后隨訪6個月,對患者進行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的定期復查。
1.3 評定標準 術后患者若心臟雜音明顯減輕,靶間隔支造影末梢無顯影,超聲心動圖顯示肥厚室間隔出現萎縮,心動功能得到改善,LVOT壓力差下降則視為手術成功。對治療前后的LVOT壓力差和平均寬度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均運用均值±標準差模式表示,運用配對t進行檢驗比較。
本研究中2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閉塞靶血管8支,其中第一間隔支有7支,第二間隔支有1支,術中22例均出現胸痛,6例出現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患者手術前后各項數據對比如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項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各項情況比較()
注:同對照組比較,*P<0.05;∵P<0.05;※P<0.05
指標 術前 術后肥厚的室間隔心肌平均厚度(mm) 24.3±5.4 17.7±3.4*LVOT壓力差(mm Hg) 74.7±21.4 19.7±6.1∵LVOT平均寬度(mm) 6.5±2.4 12.3±3.6※
術后6個月隨訪結果顯示:22例患者癥狀均得到明顯緩解,其中18例LVOT壓力差降幅達到50%,手術效果較好,另外4例降幅達到30%。患者術前肥厚的室間隔心肌均變薄,術中消融術第一間隔支者有19例,消融第二間隔支者有3例,不良反應方面,均無嚴重并發癥,術中出現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患者6例。患者術后心功能均有明顯改善,運動耐量有明顯提高,且未出現其他類型的心律失常。
HOCM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肥厚性心肌病,以室間隔的非對稱性肥厚與LVOT梗阻為其主要臨床表現,普遍認為其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若患者不進行治療或僅接受藥物治療,其病死率較高,猝死危險也較大[3,4]。
常見的HOCM治療方法有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治療手段及肥厚心肌切除、起搏器植入等外科手術治療手段。PTSMA治療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創新療法,手術主要通過導管想間隔支動脈注入無水酒精,導致室間隔出現局限性壞死,以實現緩解HOCM患者流出道的梗阻。
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一定要嚴格把握各種適應證,選擇正確的靶血管,第一間隔支一般可作為靶血管的首選。術中的無水酒精推注應該注意推注速度與劑量控制,推注過程中還一定要確保球囊位置固定良好,保證患者的安全。病患手術過程中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胸痛等不良反應,因此術前要常規肌內注射嗎啡,確保手術的正常進行。術后的隨訪復查工作也極為重要。
本實驗中22例病患手術隨訪結果顯示術中化學消融均獲得顯著效果,病患在術中及術后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各種癥狀指標均有顯著改善,PTSMA是治療HOCM的一種有效手段,療效也已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肯定,但其遠期療效的具體定論仍需開展大規模、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通過長期隨訪論證,不斷的進行手術完善和改進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邱茂良.經皮室間隔心肌化學消融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67例.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2):51-57.
[2]趙淑蘭.經皮室間隔心肌化學消融術治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應用.內蒙古中醫藥,2007,26(4):48-52.
[3]石麗華,蔣祁桂,陸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經皮間隔心肌消融術后療效及一年隨訪結果.廣西醫學,2009,31(2):65-72.
[3]唐巍東.經皮經腔間隔心肌消融術治療梗阻性心肌病的參考意見.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