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祥
胸椎小關節紊亂是一種臨床多發病。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是指胸椎小關節紊亂致神經、血管等周圍軟組織功能受損而出現的一系列相應癥狀和體征,多由外傷、勞損、長期姿勢不良及退變等,使胸椎內外平衡失調,導致胸椎小關節紊亂。從生理上來看:12塊胸椎作為脊柱的一部分,構成了人體力學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胸椎椎管內有脊髓經過,并且有很多功能各異的神經從胸椎旁邊經過。由于胸椎小關節數量多,發生紊亂后所引起的癥狀、體征較為復雜,具體表現與錯位胸椎平面的高低、數量的多少、累及組織的不同、組織累及的程度不一以及病程長短等諸多因素有關,因此,有較大差異:如肌肉勞損、肋間神經痛、胸腹腔臟器功能紊亂以及頭頸部癥狀等。從形態結構上來看:胸椎參與構成胸廓,憑借關節囊、周圍韌帶以及肌肉等軟組織緊密結合與肋骨共同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狀態,不容易受損,故而臨床中胸椎小關節紊亂所致的疾病常常被誤診為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藥物治療收效甚微,即使有效也往往停藥即再次發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吉林市中心醫院針灸科李克強手法整復治療本病應用較多,且療效較好[1-3]。為進一步評價手法整復的安全性和臨床療效,筆者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采用手法整復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34例,并設對照組進行對照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1.1 納入標準 符合《推拿學》[4]中關于胸椎小關節紊亂診斷標準:①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史。②背部疼痛,咳嗽、噴嚏時疼痛加劇。③時有疼痛向前胸放射,伴有肋間神經痛、季肋部疼痛和不適、胸腹部有壓迫感,甚或心律失常、呼吸不暢、胃脘脹悶痛等。④棘突上/旁有明顯壓痛,并可見棘突有偏歪,可觸及痛性結節或條索狀物。⑤病程短者胸椎正側位片無陽性表現,病程長者有椎體退行性變或胸段脊椎代償性側凸或后凸畸形。
1.1.2 排除標準 ①發病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者。②年齡超過70歲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④X線檢查不能排除胸椎結核、腫瘤及骨質疏松癥者。
1.2 一般資料 64例觀察病例為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為我院門診患者,采用分層隨機化方法分為手法整復組(34例)和藥物對照組(30例)。手法整復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29~60歲,平均(46.9±3.2)歲;病程1~14 d,平均(6.0±1.4)d。藥物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7~59歲,平均(45.5±3.7)歲;病程1~12 d,平均(7.0±1.2)d。2組病例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手法整復組 高位紊亂(第1~7胸椎)采用擴胸牽引扳法,低位紊亂(第7~12胸椎)采用斜扳法。擴胸牽引扳法:①患者坐位,雙手十指交叉抱于枕部。②醫者立其后,右腳踏于患者坐凳邊緣,膝部頂住患處,兩手從患者后背兩腋下伸出,分別抓住兩肩前。③囑患者背部緊靠術者膝部,全身放松,作深呼吸,待呼氣末時,醫者雙手施向上、向后牽提之力,同時膝部向前頂壓,可聽到復位小關節的彈響聲。
斜扳法:①患者俯臥于硬板床上,醫生于壓痛點及偏歪棘突處局部肌肉放松,通常采用揉、推、捋等手法,一般放松5~10 min。②囑患者健側臥位并盡量靠近床邊,醫者立于患者前側,令患者上半身盡量旋后,下半身盡量旋前,上側腿屈膝屈髖置于病變棘突偏歪的一側,兩肘同時用力緩慢推肩扳臀,使患者腰部旋轉至最大限度,這時兩肘驟然用力。③助手拇指置于棘突,推擠該棘突,當聽到有“咔嚓”聲時證明已復位。1~2次手法整復即可。
首次就診時診斷明確即可行手法整復,若效果欠佳,3 d后再行手法整復,治療2次后再隔3 d評價療效(即首次就診后6 d)。
1.3.2 藥物對照組 予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奧沙普秦膠囊(湖北自科辛迪生產,批號090602)口服,400 mg/次,1次/d;同時配合服用中成藥伸筋片(主要成分:馬錢子、紅花、乳香、沒藥,杏林敖東集團生產,批號090406),3片/次,3次/d,連續服藥6 d。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4.1 癥狀、體征觀察 填寫“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治療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對比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包括患椎旁疼痛或壓痛、肩背部感覺異常(麻木感、冷厥感、搔癢感、灼熱感)、運動障礙(背肌無力、胸椎活動變小、頸肩運動受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多汗、胸悶、心悸、失眠、胃腸功能紊亂)等改善情況,評價近期療效。
1.4.2 患者依從性評價 以問卷形式調查并記錄入組患者中完成或未完成治療者、病情持續加重或出現嚴重并發癥者、中途退出或失訪者的原因等情況,對2組患者依從性進行分析。
1.4.3 遠期療效 對治愈患者進行隨訪,統計遠期療效。
1.5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判定參照文獻[2]標準擬定。臨床治愈:疼痛及椎旁壓痛完全消失,棘突偏移得到復位矯正,活動自如;顯效:疼痛明顯緩解或基本消失,活動明顯改善;有效: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2.1 2組近期療效比較 手法整復組、藥物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4.1%、63.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手法整復組在改善后背、前胸疼痛和交感神經、植物神經紊亂方面癥狀明顯優于藥物對照組。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2.2 遠期療效分析 在治療結束后對治愈患者進行隨訪,最長隨訪時間10個月,最短1個月。半年內癥狀、體征復發者6例,其中手法整復組1例,藥物對照組5例。
2.3 依從性及安全性評價 所有納入患者無嚴重并發癥,無中途退出,無失訪者。手法整復組患者對于手法治療均能接受,無畏懼心理,其中有5例患者在手法整復后出現頸項、背部疼痛,持續6~12 h后未經任何處理自行恢復,34例患者均未見骨折、脫位、暈厥等其他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是由“骨錯縫”致經絡閉阻、氣血不通、臟腑氣機失調,出現關節面不對稱、關節囊充血水腫、滑膜嵌頓及關節周圍韌帶、神經組織損傷或受刺激而引發相關臨床癥狀。《醫宗金鑒》曰:“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形成佝僂之形。”胸廓由胸段脊柱、肋骨及胸骨所構成并維持其固有形態,保護胸腔內器官。胸段脊柱由12個椎骨、椎間盤及椎旁韌帶所組成,三者共同維持脊柱的形態,并構成其功能活動的基礎。由于胸椎小關節數量多,發生紊亂后所引起的臨床表現與錯位胸椎平面的高低、累及組織的不同而不同。故應根據錯位高低的不同,采取相應手法:高位紊亂者采用擴胸牽引扳法、低位紊亂者采用斜扳法,必要時做局部肌肉放松。
通過手法整復,能夠解除胸椎滑膜嵌頓、緩解背部肌群的痙攣,促進血液循環,糾正胸椎的后突和側彎畸形,有針對性地矯正錯位失穩的椎體,使脊柱恢復原來的解剖位置,重現椎間孔的正常形態,使脊髓、神經根和血管等不再受到牽拉或壓迫,重建脊柱內外生物力學平衡,相關的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使患者后背、前胸疼痛和交感神經、植物神經紊亂方面癥狀得以明顯緩解。既往有研究顯示,非甾體類消炎藥與中藥活血通絡均不能從根本上治療本病,即使取得暫時性療效,當停藥后癥狀便復發[5],與本文研究相符。
此外,臨床上胸椎小關節紊亂引起的肋間神經痛、心律失常、噎嗝等容易被誤診[6],藥物治療效果往往不佳。臨床處理該類疾病時不能只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論治,還需與頸胸椎疾病相鑒別,全面系統的查體是必要的。只要診斷明確,手法得當,就能取得立竿見影的療效,且安全性高、依從性良好。
[1]韋成衛.手法配合攀杠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臨床體會.按摩與康復醫學(上旬刊),2010,1(7):13-14.
[2]錢火輝,何邦廣.針刺配合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所致胃脘痛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2011,30(7):450.
[3]韋成衛.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治療進展.按摩與康復醫學(上旬刊),2010,1(9):78-80.
[4]強剛,陶君能.旋轉推擠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縫癥35例.中國骨傷,2009,22(11):870-871.
[5]陳志令.針刺并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引起心血管功能變化86例.中外健康文摘,2009,6(18):109-110.
[6]廖信祥,陸強.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錯位.山西中醫,2008,2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