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愛英 劉濱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病因復雜多為免疫性因素,機體內存在抗血小板抗體,臨床主要表現為血小板的減少、骨髓巨核系增生活躍及成熟障礙,我們回顧性研究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間我院經臨床確診的40例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臨床資料,旨在研究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聚合細胞形態學特點。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間我院共收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40例,其中31例急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設為急性組,男12例,女19例,男女比例為1.6:1,年齡94 d~21歲,平均(11.8±5.4)歲;19例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為慢性組,男10例,女9例,男女比例為1.1∶1,年齡12~32歲,平均(23.8±5.2)歲;另設14例健康人員為對照組,男9例,女5例,平均(23.6±8.6)歲。
1.2 方法 54例研究對象均行髂前(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0.2~0.4 ml涂片。姬姆薩-瑞氏混合染液染色,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詳細計算每片(1.5 cm 3 cm)單位面積的骨髓涂片內巨核細胞數,并按原巨核細胞、幼巨核細胞、顆粒型巨核細胞、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巨核細胞裸核、變性巨核細胞逐一進行分類。分別比較三組研究對象巨核細胞數、形態。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各組別平均值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檢驗水準按α=0.05。
2.1 三組別骨髓巨核系形態學比較見下表:急性組、慢性組與對照組比較在巨核細胞總數、原巨核、幼巨核、顆粒型、產血小板型各階段細胞平均數均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巨核細胞裸核三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組與慢性組比較在巨核細胞總數、原巨核、幼巨核、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三組骨髓巨核系形態學比較()

表1 三組骨髓巨核系形態學比較()
<0.05原巨核細胞 4.1±2.8 1.8±0.2 - P<0.05 P<0.05 P<0.05幼巨核細胞 37.8±15.1 19.6±10.3 3.9±1.8 P<0.05 P<0.05 P<0.05顆粒型巨核細胞 53.3±17.3 62.5±23.9 21.7±9.2 P>0.05 P<0.05 P<0.05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 5.3±0.6 9.4±4.6 25.2±11.2 P<0.05 P<0.05 P<0.05巨核細胞裸核 13.5±10.4 12.3±11.6 5.9±2.7 P>0.05 P>0.05 P>0.05對照組巨核細胞總數 113.8±79.2 82.3±51.6 25.9±11.7 P<0.05 P<0.05 P急性組(n=31)慢性組(n=19)對照組(n=12)急性組VS慢性組急性組VS對照組慢性組VS
ITP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多發于兒童及青少年,慢性多發于成年,我們的研究中,急性組平均年齡(11.8±5.4)歲,慢性組平均(23.8±5.2)歲,符合上述觀點,多數患者有感染史,由于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抗血小板抗體與血小板結合而造成血小板在通過肝脾時破壞過多[1],血象表現為血小板減少,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紅系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無形態學明顯改變,粒系少數增生降低,核左移、中毒顆粒、空泡多見,巨核細胞形態學改變是ITP的特征之一,骨髓中多數巨核細胞數增生伴成熟障礙。有研究資料顯示50%的ITP患者巨核細胞增高,30%左右在正常范圍,少數巨核細胞有降低現象[2]。在我們的研究中40例患者中巨核細胞總數升高的30例,其中>200個的18例,正常9例,1例降低,三組別以急性組平均巨核細胞總數升高最多達113.8,急性組以幼巨核、顆粒型巨核多見,產血小板型減少或缺如,慢性組以顆粒型巨核多見,急性組的巨核系成熟障礙比慢性組要嚴重,與周建中[3]的研究相符,另一方面,巨核細胞總數的增多,原始巨核細胞及幼巨核細胞比例的增高往往預示著預后良好[4],治療前骨髓巨核細胞計數有助于療效及預后判斷。
ITP巨核細胞形態與對照組比較,胞漿與胞核均有改變,表現多樣,具體表現為胞漿量明顯增加、染色淡,顆粒減少無聚集現象及退化細胞增加、變性巨核細胞較多。巨核細胞變性主要表現在分葉過多、染色質松散呈網狀或條索狀,胞漿呈透明樣變化或有空泡,骨髓中可出現微小巨核細胞。自身抗血小板抗體對各發育階段巨核細胞,產生補體依賴性細胞毒作用直接造成巨核細胞形態學異常,是影響巨核細胞質和量改變的重要因素[5]。
綜上所述,ITP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出血性疾病,急性或慢性ITP均表現為骨髓巨核細胞增多,但其巨核細胞各階段細胞分布、數量也有一定的差異。
[1]李軍.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和巨核細胞形態學改變的關系.中國醫藥指南,2011,9(27):13-14.
[2]張復華.巨核細胞形態改變與成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關系.當代醫學,2008,8(147):50-51.
[3]周建中.急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細胞改變.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7,1(9):16-17.
[4]肖紅,盧美蓉,蘇保勤.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細胞數與預后關系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14):2177-2179.
[5]樊潤梅,李殿青.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內巨核細胞質與量的變化.山西醫科大學學報,1999,3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