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見 姜兆余
臂叢神經阻滯在臨床麻醉中應用較廣,其操作方便,簡單易學,深受基層醫務人員的喜愛。但是隨著外科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對舒適醫療要求的提高,臨床對臂叢神經阻滯的要求越來越高,單次臂叢神經阻滯出現了許多不足的地方。我科自2010年起,就地取材采用動靜脈留置針用于連續臂叢神經阻滯,以達到延長麻醉時間,滿足較長時間手術需求,提高術后鎮痛舒適度,現將動靜脈留置針用于連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阻滯、鎮痛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60例上肢手術,男48例,女12例,年齡13~68歲,ASAⅠ~Ⅱ級。所有患者均于術30 min肌內注射魯米那鈉0.1 g阿托品0.5 mg。手術種類:鎖骨骨折內固定12例,肱骨和/或尺橈骨骨折內固定32例,上肢離斷傷斷肢再植1例;不完全離斷傷清創修復手術4例;絞窄擠壓傷后肌筋膜室綜合征,切開減壓清理手術2例;神經損傷探查修復手術9例。手術時間4~6 h 12例,6 h以上4例。
1.2 操作方法 本組均選用肌間溝法,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常規監測患者的ECG、NBP、HR和SpO2。令患者去枕仰臥,頭轉向對側,患肢盡量內收,充分暴露患側頸部,選擇肌間溝法的穿刺點做好記號,常規消毒。先用局麻藥在穿刺點做皮丘麻醉,持22 g動靜脈留置針,自穿刺點垂直進針,再向尾側沿肌間溝方向與皮膚呈45°角推進,當出現異感或感覺突破鞘膜后,固定好留置針的前端,按靜脈留置針操作步驟,一邊退針芯一邊稍勢進針,針芯拔出后,用貼膜固定留置針(固定一定要穩不能移動)。回抽證實無血液和氣泡后,連接注射器,注入5 ml局麻藥。局麻藥為0.375%布比卡因10 ml和2%利多卡因10 ml的混合液,常規監測BP、HR、SpO2,5 min后無異常追加剩余劑量。對于時間長的手術,追加劑量控制在首次劑量的1/3~1/2。至手術后隨機分為連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Ⅰ組)和靜脈自控鎮痛(Ⅱ組)兩組,各30例。術畢即開始鎮痛,兩組均采用一次性持續鎮痛泵(持續速度2 ml/h,PCA單次劑量0.5 ml,鎖定時間15 min,鎮痛時間48 h)。Ⅰ組配方:鹽酸布比卡因(37.5 mg/支)2支,格拉司瓊3 m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Ⅱ組配方:鹽酸嗎啡2 mg,枸櫞酸舒芬太尼0.1 mg,格拉司瓊3 m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
1.3 觀察指標 除常規監測BP、HR、SpO2外,主要觀察阻滯效果、時間和術后鎮痛效果。阻滯效果評定標準如下:優,阻滯范圍滿意,患者完全無痛;良,阻滯范圍基本達手術要求,患者有不適感;差,阻滯范圍不全,疼痛較明顯,需輔以基礎麻醉或局麻;失敗,阻滯范圍幾乎或完全沒有(排除因肌間溝阻滯法所固有的尺神經阻滯作用不全的影響)。鎮痛效果評分標準如下:疼痛評分采用VAS評分,0分-10分,0分:無痛;3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1]。鎮痛效果:<3分為優,3~5分為良,>5分為差;記錄兩組術后8 h、12的VAS評分、鎮痛效果。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記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手術類型、分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全部手術中,優40例,良12例,差8例,失敗0例。所有患者BP、HR、SpO2均無明顯變化(排除應用基礎麻醉對BP、HR、SpO2的影響),未見患者出現聲嘶和呼吸困難。鎮痛48 h后拔除外套管后,局部未見血腫。
麻醉起效時間、效果和單次臂叢神經阻滯幾無差別,首次劑量作用時間(2.5±0.5)h。追加劑量所起到的麻醉時間、效果和單次臂叢神經阻滯幾無差別。
術后8 h、12 hⅠ組鎮痛效果為優的例數明顯多于Ⅱ組。術后8 h兩組間VAS評分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Ⅰ、Ⅱ組鎮痛效果比較(例)
3.1 單次臂叢神經阻滯受時間的限制,不能滿足復雜手術的要求,變相的給患者增加了經濟負擔。我們采用肌間溝入路法連續臂叢神經阻滯,由于有動靜脈留置針置于臂叢神經鞘內,可以間斷給藥,能用于時間較長手術的麻醉,而且對全身情況較差的患者,可以先給實驗劑量,再給補充劑量,直到達到滿意的阻滯效果。此法使得部分手術在基層醫院就可以做,最大化的利用了醫療資源,減輕了上級醫院的醫療強度,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3.2 就上肢術后鎮痛而言,連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VAS評分、鎮痛效果、均明顯優于靜脈自控鎮痛;而且操作簡單,易于掌握,對生理功能干擾小,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3 動靜脈留置針用于臂叢神經肌間溝入路法阻滯也有些不足。
一是肌間溝阻滯往往尺側阻滯效果欠佳,可壓迫穿刺點上方,使局麻藥向下擴散,提高尺側阻滯效果。
二是動靜脈留置針外套管在留置過程中,由于針頭較粗,可能損傷周圍血管,因此我們強調在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給藥前必須回抽以證實無血液和氣泡,以避免給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套管針存在壁薄、韌性差、難于固定等缺點,術后因套管針扭曲梗阻或脫出導致鎮痛失敗的發生率較高[2]。
本法麻醉阻滯效果優良率達86.7%(52/60);臂叢神經鎮痛效果明顯優于靜脈自控鎮痛。我們認為用動靜脈留置針施行連續臂叢神經阻滯用于上肢手術,材料簡單,操作簡便,麻醉、鎮痛效果滿意,不良反應少,更適合上肢長時間手術,值得在基層推廣。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54.
[2]段寶霖.套管針在肌間溝阻滯法中應用體會.中華醫學寫作雜志,2000,7:1365-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