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章永
糖尿病性水皰病為糖尿病(DM)皮膚病變的一種比較少見的形式。屬于DM在皮膚的特異性改變的一種。當水皰發生時,血糖往往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該病可能是微血管病變和周圍神經受損導致皮膚營養障礙所致[1]。現收集2004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2型糖尿病合并水皰患者共175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75例患者中男96例,女79例。年齡48~84歲,均為2型糖尿病,病程為1.5~11年。
1.2 水皰局部具體處理以及治療措施 保持局部皮膚清潔,防止繼發感染。較小水皰及破潰水皰而尤感染表現者,局部涂甲紫,不必開皰。
水皰大的患者,在血糖穩定的前提下,用0.25%碘酒消毒皰壁表面及周圍皮膚,再用無菌針管抽取皰液,然后用無菌干紗布加壓固定。
對于皮膚壞疽的治療采用,山莨菪堿+川芎嗪+慶大霉素濕敷,隔天換藥1次。
同時對于所有的患者均采用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控制血糖。并用維生素B等治療,以利于神經病變的恢復。
2.1 一般護理 當水皰發生在足部和手部時要患者保持局部清潔,勤換洗,勤剪指甲、趾甲防止抓傷,以減少局部皮膚受壓或磨損等。若水皰發生于骶尾部及髖部的,則使用氣圈,并勤翻身,每2 h翻身1次,避免水皰與床面接觸而受壓,磨擦致使水皰破裂。同時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要定期變換體位。
2.2 改善患者全身營養狀況 通過飲食調節,控制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質含量。少食多餐,少吃油膩、油炸等食品。多食蔬菜及粗纖維食品。
2.3 心理護理 175例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和睡眠障礙,因此加強糖尿病知識的健康教育便顯得極為重要,向患者說明水皰是糖尿病的一種皮膚并發癥,與病情嚴重程度不成正比關系,只要處理得當。就不會引起起不良后果。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保持情緒穩定,從而積極的配合治療。
2.4 適當運動 運動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盡可能做全身運動,包括散步和慢跑等[2]。
患者水皰發生突然,且反復出現,大小不等,形似燙傷的水泡,圓形或橢圓形;同時有周圍無炎癥性紅暈,皰內是澄清的液體;這些特征與癬、濕疹等特征較為類似,因此在診斷時需與癬、濕疹等的引起水皰鑒別[3]。如無繼發感染,水疙多在數周內自愈。如形成潰瘍,則遷延不愈。175例患者水泡多出現在四肢,尤以足部居多;單發性為主,一次性水泡較多。

表1 141例位于非受壓區域的水皰發生部位(例,%)
在治療的所有患者中水皰未破潰伴感染共有141例,水皰的發生位置均位于足背、小腿、手部等。
其余34例發展為皮膚壞疽,水皰較大(>2 cm)且張力高,位于趾腹、足底等受壓部位或可能磨損破潰區域,水皰破潰伴感染。
經總體治療后,17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4例潰瘍擴大,感染浸及骨,繼發骨髓炎。
糖尿病性水皰病為糖尿病(DM)皮膚病變的一種比較少見的形式。屬于DM在皮膚的特異性改變的一種,一般常見于糖尿病病史較長、同時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且同時合并其他并發癥的老年患者[4]。一般而言此病的發生率男性患者要明顯的多于女性患者,該病的發病機制是長期高血糖,加之微血管病變及周圍神經受損導致皮膚營養障礙,糖尿病腎病鈣鎂離子平衡失調,使皮膚脆弱并分離,組織液外形成水泡[5]。通常與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及全身營養狀況差有關。因此,要加強對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有效控制,糾正代謝紊亂,改善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同時參考眾多文獻中發現,本病在糖尿病的并發癥中比較少見,發而且病機制尚不明確,因此關注與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水皰患者,將會在在今后的治療當中會對患者的治療起到很好的效果。
[1]劉新民.內分泌代謝疾病的鑒別診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316.
[2]夏泉源 .社區常見疾病護理.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123.
[3]張錦華,高瑞華,繆國英,等.退發性皮膚卟啉癥一例.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4,20(4):376.
[4]董硯虎,錢榮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當代治療.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92.
[5]張進義.糖尿病水泡治療.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3,17(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