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瑞玲,張樹平,王桂花,姜霽芳,張華蕓#(.煙臺毓璜頂醫院,山東煙臺64000;.濱州醫學院藥學院,山東煙臺 6400;.煙臺市海港醫院,山東煙臺 64000)
我院63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欒瑞玲1*,張樹平2,王桂花3,姜霽芳1,張華蕓1#(1.煙臺毓璜頂醫院,山東煙臺264000;2.濱州醫學院藥學院,山東煙臺 264003;3.煙臺市海港醫院,山東煙臺 264000)
目的:研究我院藥品不良反應(ADR)發生的特點及規律,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上報給山東省ADR監測中心的639例ADR報告,分別從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涉及藥品種類以及ADR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統計并分析。結果:639例ADR報告中60歲以上老年患者較多,占34.90%;由抗微生物藥導致的ADR最多,占32.25%;以靜脈滴注方式為主,占81.48%;ADR累及器官或系統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傷最為常見,占30.90%。結論:臨床應重視ADR監測和報告工作,尤其是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減少ADR發生。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分析;安全用藥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隨著ADR監測制度在我國不斷深入實施,ADR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并且已經成為當今藥物流行病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衛生行業科研專項課題,編號:200902008)對我院2010年各科室上報的639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旨在研究ADR的特點及規律,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
收集我院2010年上報至山東省ADR監測中心的639例ADR報告(主要來自住院患者病例),分別按患者的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種類和ADR臨床表現等內容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
2.1 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
在639例ADR報告中,男性305例,女性334例,分別占ADR總例數的47.73%和52.27%,無明顯的性別差異;患者最小年齡8個月,最大年齡92歲。發生ADR患者的年齡分布見表1。

表1 發生ADR患者的年齡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age inADR cases
2.2 ADR因果關系評價及轉歸
根據國家衛生部ADR因果關系評價標準對我院639例ADR報告進行評價,結果:肯定50例(7.82%),很可能425例(66.51%),可能164例(25.67%);ADR轉歸情況:治愈597例(93.43%),好轉41例(6.42%),后遺癥1例(0.16%)。
2.3 給藥途徑
由統計結果可知,靜脈滴注引發的ADR占81.48%。不同給藥途徑致ADR發生的構成比詳見表2(639例ADR報告中有少數患者懷疑藥品不止1種,故統計總用藥例數為648例)。

表2 引發ADR的給藥途徑分布Tab 2Distribution ofADR-inducing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2.4 ADR所涉及的藥品種類及抗微生物藥品種
根據ADR報告分析,涉及ADR的藥品共237種,其中抗微生物藥和循環系統藥發生的ADR例/次和品種數最多,兩大類引發ADR的例/次占總數的比例為51.39%(333/648),品種數占總數比例為36.71%(87/237),詳見表3。從抗微生物藥品種來看,頭孢菌素類和喹諾酮類發生ADR的例數最多,占總數的47.37%(99/209),其次為大環內酯類、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和其他類抗微生物藥,詳見表4。

表3 引發ADR的藥品種類及發生率Tab 3 Types ofADR-inducing drugs and incidence ofADR

表4 引發ADR的抗微生物藥種類及其構成比Tab 4 Types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ADR-inducing antimicrobial drugs
2.5 引發ADR的前10位藥品
發生ADR的前10位藥品中基本上都是抗微生物藥。筆者認為,抗微生物藥ADR的頻繁發生,與該類藥物的廣泛應用有關,詳見表5。

表5 引發ADR的前10位藥品及構成比Tab 5 Top 10ADR-inducing drugs and constituent ratio
2.6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根據ADR報告,藥物所致的器官或系統損害主要表現在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其中,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為常見,占30.90%(241/780);較為嚴重的ADR臨床表現為過敏性休克、周圍神經病變、肝功能損害等。詳見表6(注:同一ADR可能累及多個器官或系統,分別進行統計)。

表6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Tab 6Organs/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從表1可知,我院上發的639例ADR報告中女性略高于男性,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在年齡分布方面,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ADR比例最高,為34.90%,這可能是因為在不同年齡段患者血漿與藥物結合能力、藥物代謝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發生ADR的幾率、嚴重程度也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高,機體對藥物代謝、排泄功能隨之降低,對藥物敏感性增強、耐受性降低,很容易發生藥物蓄積[1]。此外,許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合并用藥較常見,藥物相互作用及各種原因導致的用藥依從性差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多和較嚴重的主要原因。
因此,臨床醫師對于老年患者用藥應慎重,要堅持合理用藥原則,盡量減少聯合用藥種數,藥物應用劑量一般情況下應小于成年人,以降低ADR發生率。
由表2可知,ADR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81.48%)。其主要原因是:首先,該途徑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無肝臟的首關效應,藥物濃度較高,藥物作用對機體的刺激迅速而強烈;其次,靜脈滴注對藥品的質量要求較高,因此藥物本身的pH值、微粒、內毒素、賦形劑及輸液的操作過程等都有可能成為ADR的誘因[2];另外,住院患者的藥物治療須在醫院進行,并以靜脈用藥為主,醫務人員對ADR監測較重視,因而靜脈滴注所致ADR上報率較高。
因此,建議臨床給藥時,應盡量減少靜脈給藥,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則。靜脈輸液時除非有特殊要求,應注意控制給藥速度,尤其是對某些刺激性較大的藥物更應謹慎。
由表3可知,我院抗微生物藥所引起的ADR居首位,占32.25%,引發ADR的237種藥品中有47種是抗微生物藥;循環系統藥引起的ADR居第2位。抗微生物藥中,以頭孢菌素類藥引發的ADR最多,其次是喹諾酮類和大環內酯類,與這幾類藥物臨床廣泛應用有著密切關系,與相關報道一致[3]。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類均為β-內酰胺類抗微生物藥,但既往臨床對青霉素類ADR警惕性較高,措施齊全,而對頭孢菌素類所致的ADR認識不足,故必須引起臨床注意。抗微生物藥的廣泛應用導致細菌泛耐藥菌株越來越多,使患者體內菌群失調,ADR增多。因此,提示臨床要嚴格遵循《抗微生物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加強抗微生物藥的合理使用。
抗腫瘤藥通常具有較嚴重的ADR,最常見的為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的損害。大多數抗腫瘤藥可刺激胃腸道黏膜上皮細胞,抑制其生長,引起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胃腸道反應,惡心和嘔吐是最常見的早期毒性反應。免疫系統損害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抗腫瘤藥進入人體后易引起發熱,這可能與抗腫瘤藥激活內源性致熱源,使其釋放進入血液有關;另外,此類藥物引起腫瘤細胞大量壞死脫落也是造成發熱等癥狀的重要原因。
我院ADR所致器官損害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第1位,臨床表現以皮疹、瘙癢、紅腫為主,其可能與2個因素有關:(1)皮膚損害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2)各種藥疹主要為變態反應所致,而且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本身即為全抗原或半抗原,可與體內機體發生非正常的免疫反應[4]。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的發生率僅次于皮膚及其附件損害。
通過對我院639例ADR報告分析可知,ADR的發生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和精神痛苦,其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如藥物、患者機體條件和所患疾病狀況、臨床應用等。因此,臨床醫師在診療過程中首先應明確藥物與藥物、藥物與機體間的相互作用,謹慎、合理地選擇用藥,嚴密監護患者用藥后的反應;其次加強ADR監測工作,及時處理并上報ADR,避免ADR并最大限度地降低ADR發生率,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經濟。
[1] 楊 凌,王晉豫,李力任.2005年度77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7,16(2):83.
[2] 鄭 策,梅 丹,王 蘭,等.關注制劑中輔料的不良反應[J].中國藥學雜志,2005,40(9):44.
[3] 蔣宇利,馮 琳,歐 寧.2003年我院40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3,13(6):303.
[4] 衣淑珍,付秋生,凌 云,等.我院338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房,2003,14(3):171.
Analysis of 639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Our Hospital
LUAN Rui-ling,JIANG Ji-fang,ZHANG Hua-yun(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Shandong Yantai 264000,China)ZHANG Shu-ping(School of Pharmacy,Binzhou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Yantai 264003,China)
WANG Gui-hua(Yantai Haigang Hospital,Shandong Yantai 2640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tio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in our hospital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afe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the clinic.METHODS:639ADR reports col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reported to Shandong ADR monitoring center in 2010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terms of patients’gender,age,route of administration,drug variet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etc.RESULTS:Of total 639cases,most were senile patients aged above 60years old,accounting for 34.90%.Most of ADR were induced by antibacterials,accounting for 32.25%;most of ADR were induced by intravenous dripping,accounting for 81.48%;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the damage of skin and appendants,accounting for 30.90%.CONCLUSION: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ADR report and monitoring.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s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R.
Adverse drug reaction;Monitoring;Analysis;Safe use of drugs
R969.3
C
1001-0408(2012)34-3233-03
DOI10.6039/j.issn.1001-0408.2012.34.23
2011-08-07
201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