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特 孫新剛 劉運海 馮 潔 邵艷敏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 湖南省腦血管病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8)
早期巴曲酶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老年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療效
王 特 孫新剛 劉運海 馮 潔 邵艷敏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 湖南省腦血管病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8)
巴曲酶;硫酸氫氯吡格雷;急性進展性腦梗死
絕大多數急性進展性腦梗死(APCI)患者入院時已超過溶栓時間窗或病情已不允許,目前仍無特效療法,致殘、致死率很高,成為亟待解決的醫學難題。本文擬探討APCI患者早期應用巴曲酶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的療效。
選取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APCI患者60例,采用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設計,將納入病例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配至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 62~89歲,平均(68.5±6.3)歲;病程1~48 h,平均(8.6±3.8)h;梗死部位:基底節12例,腦葉10例,丘腦8例;按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CSS)評分:重型(31~45分)2例,中型(16~30分)11例,輕型(0~15分)17例。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1例;年齡62~85歲,平均(67.1±5.3)歲;病程1~48 h,平均(8.4±3.2)h;梗死部位:基底節14例,腦葉9例,丘腦7例;CSS評分:重型2例,中型10例,輕型1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梗死部位和CSS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或MRI確診,排除腦出血;②首次發病,神經功能缺失呈進行性加重,發病48 h以內;③排除精神障礙、意識障礙、出凝血障礙、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其他腦部器質性病變及全身嚴重并發癥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腦水腫、降血脂、抗凝、控制血糖、抗感染等治療。對照組給予巴曲酶,第1天10 kU,第3天5 kU,第5天5 kU,分別加入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40 min內滴完。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口服,75 mg/d,1次/d。用藥期間常規監測肝腎功能及出凝血常規。
在治療前和治療后3、7、14 d進行CSS評分,結合病殘程度分級評定臨床療效:①基本治愈:CSS評分減少91% ~100%,病殘程度0級,可完成家務或恢復工作;②顯著進步:CSS評分減少46% ~90%,病殘程度1~3級,生活部分自理;③進步:CSS評分減少18% ~45%;④無變化:CSS評分增減在18%以內;⑤惡化:CSS評分增加18%以上。以基本治愈和顯著進步計算顯效率,以基本治愈、顯著進步和進步計算
所有患者入院確診后根據病情酌情給予減輕總有效率。
觀察組基本治愈率、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30〕
治療前兩組C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3、7、14 d CS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t=5.03、6.81、8.92,P <0.05),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后3 dCSS評分未有顯著下降(t=1.23,P >0.05),治療后 7 d和 14 d顯著下降(t=4.42、4.81,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比較±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后7 d 治療后14 d觀察組30 20.8±3.15 14.7±4.02 10.7±3.64 5.6±3.22對照組 30 19.9±3.11 18.7±4.26 15.8±4.06 11.2±3.91 t值 0.05 4.11 4.57 5.02 P值 >0.05 <0.05 <0.05 <0.05
兩組均未出現顱內出血及皮疹、消化道癥狀等不良反應。
APCI發作時,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栓繼續發展或再生成,使腦組織局部發生缺血。由于缺血區灌注下降,側支循環血供不足和進行性循環衰竭,使缺血性半暗帶擴大;缺血再灌注伴隨有大量氧自由基產生,引起脂質、蛋白質和核酸過度氧化,造成神經細胞、脂質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或凋亡,加重腦水腫,出現再灌注損傷,甚至使整個神經元喪失功能〔2〕。因此,逆轉血栓進展,縮小梗死范圍,盡快挽救缺血半暗帶的神經細胞是APCI治療的關鍵。
早期溶栓以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由于此病起病急驟,就診時多數患者已超過溶栓時間窗;而且此病多發于老年人,多伴有心腦血管疾病,極少患者符合苛刻的溶栓條件,APCI病灶由中心壞死區及其周圍缺血半暗帶組成,缺血半暗帶內有側支循環存在,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經元,如果血液迅速恢復,也可以轉變為正常腦組織,損傷仍為可逆〔3〕。這為APCI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有可能抑制血栓繼續發展和再生成,從而延緩或逆轉病情的發展。
巴曲酶是由巴西蝮蛇毒液中提取的一種新型單成分溶血栓劑,是一種單一成分的類凝血酶,可直接刺激內皮細胞釋放組織血漿素原活化素(T-PA),將血纖維蛋白溶解酶,轉變為血纖維蛋白溶酶,降低纖維蛋白原,促使纖溶酶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紅細胞凝聚和沉降,增加紅細胞透過毛細血管的能力,從而改善循環,抑制血栓的增大而使病情得到緩解;另外,巴曲酶還可直接對抗自由基,減輕神經細胞缺血后的代謝障礙,改善神經功能〔4,5〕。目前巴曲酶在臨床已廣泛應用于治療腦血管疾病,療效確切。但有研究表明,溶栓后殘留的血栓產生強烈的促凝物質,使血小板聚集仍然會繼續凝集形成新的血栓,從而影響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效果〔6〕。
硫酸氫氯吡格雷是新一代血小板聚集抑制劑,通過選擇性、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與其血小板受體結合及與之耦聯的糖蛋白Ⅱb/Ⅲa復合物的活化,使纖維蛋白原無法與之結合而抑制血小板聚集〔7〕。本文結果表明,相比單純應用巴曲酶,早期巴曲酶聯合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APCI能更快降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提高療效,且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及臨床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3.
2 尹 琳,王 丹.進展性腦梗死的形成機制與防治策略〔J〕.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0;11(7):19-21.
3 Guilmot JL,Diot E,Gruel Y.Contribution of platelet agregation-inhibitors in th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atherothrombosis〔J〕.Press Med,2000;29(13):709-16.
4 王翠蘭,王 晶,韓淑禎,等.巴曲酶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 黑龍江醫學,2011;35(3):178-80.
5 郭艷萍,魏瑞麗,李旭靜.巴曲酶治療急性腦梗死24例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60.
6 楊海波,王漢民.尿激酶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動靜脈內瘺血栓形成17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7):6759-60.
7 王京燕,呂吉元.氯吡格雷停藥的風險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血栓研究,2009;13(8):364-5.
R743
A
1005-9202(2012)23-527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3.085
劉運海(1963-),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
王 特(1981-),男,在讀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研究。
〔2012-03-22收稿 2012-06-10修回〕
(編輯 曲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