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學文 劉 勇 萬學珩 趙麗紅 姚嵩梅 趙 赫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中醫科,吉林 長春 3002)
針罐結合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60例
萬學文 劉 勇 萬學珩1趙麗紅 姚嵩梅 趙 赫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中醫科,吉林 長春 130012)
針罐結合;脾胃虛寒型;胃脘痛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以上腹胃脘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清涎、噯氣嘈雜、吞腐反酸等癥狀。自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筆者應用針罐結合對60例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120例胃脘痛患者均來源于本科住院及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60例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30~71歲;病程1~18 d;胃鏡檢查示慢性胃炎2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2例。對照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齡27~70歲;病程1~19 d;胃鏡檢查示慢性胃炎29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診斷參照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6版《內科學》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1〕:(1)主癥:胃痛隱隱,喜熱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則緩,食后腹脹,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2)次癥: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1)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即采用抑酸、護胃、止痛、根治幽門螺桿菌等治療。(2)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加火罐治療。①取穴:背部T4-T9胸椎棘間隙及相應的華佗夾脊穴,或相應的阿是穴;中脘穴、足三里穴。②準備方法:患者俯臥位(針刺中脘穴及足三里穴時采取仰臥位),放松、趴平,在背部T4-T9胸椎找出壓痛點或結節或反應點。③針刺方法:術者持手、押手及皮膚常規消毒,取0.35 mm×40 mm毫針沿著4~9胸椎棘間隙向椎小關節方向直刺0.5~1.0寸(1~2 mm),以針下碰到骨質為佳,實施平補平瀉法,直至針刺部位出現酸脹感;如果感覺不明顯,適當調整針刺方向及深淺。阿是穴向椎體方向45°角斜刺1.0~1.5寸(25~30 mm),實施平補平瀉法,務使針下沉緊,針感為局部酸脹;夾脊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實施平補平瀉法。不留針。針刺完畢后迅速在每個針孔上用適當的真空玻璃制罐療器采用閃火法拔火罐,留罐10 min,以拔出瘀血、痰濕效果為佳。如果罐口皮膚濕冷或微癢或出現皮紋或拔出的痰濕清稀(水珠狀液體,此即入絡之濕),可再在原處重新扣罐,留罐2 min。每日1次。
兩組治療5、15 d時觀察療效。并于治療前后分別行心電圖、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常規檢查。
1.4.1 癥狀分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中藥新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將所有癥狀分為輕、中、重3級,主癥(胃痛隱隱,喜熱喜按,空腹尤甚,得食則緩,食后腹脹)分別記2、4、6分,次癥(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分別記1、2、3分,無癥狀記0分〔1〕。
1.4.4 癥狀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有好轉,癥狀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無好轉,癥狀積分減少<30%。
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臨床痊愈27例,顯效23例,有效10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臨床痊愈9例,顯效10例,有效21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前后,心電圖、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均無異常改變,表明針罐結合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療效顯著,安全、沒有副作用。
治療15 d后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60〕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有病,都應從督脈著手診治。根據內臟在脊背解剖部位的不同,脊神經及內臟神經的分布支配區域,依照中醫的“治之于外,調之于內”的原理,筆者經幾年的臨床觀察,根據脾胃居于中州,將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的反映點定在胸椎T4-T9的棘突及橫突的兩側(即華佗夾脊穴附近),取得了滿意療效。
針罐結合是筆者多年臨床經驗,已經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針罐結合是針刺與拔火罐相結合的一種綜合療法,祖國醫學認為拔罐有溫通經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及消腫止痛的作用。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說:“罐得火氣合于肉,即牢不可脫……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鸸蘧哂袦刂?、逐寒、除濕的作用。對穴位產生溫熱作用,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此乃“寒者溫之”的具體運用。采用在針孔上拔火罐,是取其溫熱效應以“宣毛竅”,達到祛邪外出的效果。同時,因其產生的吸力可對病邪產生“捉而淺之”的作用,再經針孔將病邪拔出體外,達到“淺而除之”的目的。
根據經絡與臟腑的關系,經絡是人體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臟腑疾病的反應系統,腧穴就是經絡上的反應點,針罐結合法就是通過刺激腧穴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胃腸運動的機能狀態,從而起到溫通經絡,調理腸胃,緩急止痛的作用,使疾病得以痊愈〔2〕。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具有健運中州,調理脾胃,散寒止痛之功;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下合穴,功能理氣和胃,宣通氣機而止痛,擅療胃疾,解痙鎮痛甚速。現代研究亦證實,足三里、中脘對胃腸道蠕動、胃壁張力、胃酸分泌等均有雙向調節作用,明顯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治療足三里、中脘,能增強身體免疫力,解痙止痛,調節胃的功能,改善胃壁的循環,加快胃黏膜的修復〔3〕。
通過針刺以上各穴,以達到疏通經絡,再配合火罐,將風、寒、濕邪及黏滯之痰飲、濃稠之瘀血和一些致病物質一并從針孔直接抽出體外,從而達到溫經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抽力使肌膚嵌入罐內,對筋脈和腧穴產生強大的物理刺激,能舒筋活血,通痹止痛,快速減緩癥狀。
本法是根據內臟疾病的體表反射,同名內臟疾病,可以在背部同名相關診治區內出現陽性反應(異常感覺)或陽性反應塊兒、反應點的原則定位的,針刺方向以棘間隙向椎小關節方向直刺0.5~1.0寸(1~2 mm),實施平補平瀉法;阿是穴向椎體方向45°角斜刺1.0~1.5寸(25~30 mm),實施平補平瀉法;注意拔罐時罐內抽力要大,閃火時速度要快,以防將患者皮膚燙傷。嚴格掌握留罐時間,以拔出瘀血痰濕效果為佳,真正做到標本兼治。
在研究中發現,針罐結合法對所有證型的胃痛均有較好的療效。本課題豐富了胃痛的研究內容,開發了治療胃痛的新方法,具有相當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為后續治療胃痛提供了參考。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1-5.
2 周福生,盧滿洪.中醫外治法治療胃脘痛的概況〔J〕.新中醫,1991;5:50.
3 張碧娟,張 瑛,陳少賢.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病人的生活質量分析與保健建議〔J〕. 疾病防治,2000;14(10):51-3.
R25
A
1005-9202(2012)23-529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3.100
1 白城市防疫站
劉 勇(1966-),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肝膽脾胃病的診治研究。
萬學文(1966-),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肝膽脾胃病的診治研究。
〔2012-20-22收稿 2012-05-10修回〕
(編輯 曲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