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星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線科,吉林 長春 130021)
靶向同步放療治療老年肺癌30例
彭小星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放射線科,吉林 長春 130021)
靶向;放療;肺癌
目前對于具有手術條件的30%肺癌患者,仍然以手術治療作為最有效的、首選的方法〔1〕。但是對于晚期肺癌或者年齡較大患者往往無法耐受手術強度,臨床上往往采用化療和放療為主的治療〔2〕。本文分析老年肺癌患者靶向同步放療的療效。
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我院收治肺癌患者5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60~80歲,平均(70.3±8.5)歲。依據1997年肺癌國際分期標準進行確診,臨床TNM分期:Ⅲ期9例,Ⅳ期41例。組織病理學檢查:鱗癌39例,腺癌11例。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單純靶向藥物治療)20例和觀察組(靶向藥物同步放射治療)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過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一旦出現腫瘤病灶進展和患者無法耐受則停止治療,針對臨床特點給予針對性的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放射治療,首先通過CT對病灶進行模擬定位,對患者體位進行固定,根據CT掃描結果對肺癌病灶區域進行
對照組:吉非替尼250 mg/次,每天1次,密切觀察劃定,確定靶區容積,一般計劃的靶區容積往往在測定掃描結果的軸位平面上向外擴大5.0 mm,在縱向平面上向外擴充10.0 mm。主要包括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射治療及伽馬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3種,其中三維適形放療計劃靶區容積/臨床靶區容積:50 Gy/60 Gy/30次,每次2 Gy,每周放療2次。伽馬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要將50%劑量射線對計劃靶區容積100%覆蓋,60%劑量射線對90%臨床靶區容積進行覆蓋,70%劑量射線對大體腫瘤靶區容積80%進行覆蓋。根據病灶直徑大小調整劑量射線,直徑<3.0 cm則4 Gy/次,50%劑量射線,50 Gy/10次;直徑在3.0~5.0 cm4Gy/次,50%劑量射線,40~52 Gy/10~17次;直徑為5.0~7.0 cm則3 Gy/次,50%劑量射線,30~52 Gy/10~17次。
①參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標準,總分為60分。良好:51~60分;較好:41~50分;一般:31~40分;差:21~30分;極差:≤20分。②生存率。③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血液毒性情況。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進行χ2檢驗。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有顯著差異(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n(%)〕
兩組生存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率情況比較〔n(%)〕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顯著差異(P <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肺癌是呼吸系統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晚期肺癌生長發展過程中,在原發腫瘤組織邊緣、淋巴結、血液循環及骨髓中是肺癌轉移復發的根源〔3〕。有資料顯示〔4〕,非小細胞型肺癌5年生存率為12%~15%。化療是治療老年非小細胞性肺癌常用的有效方法,可以降低術后復發,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轉移發生率,盡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及延長生命時間都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問題〔5〕。吉非替尼是一種高度選擇性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一種新的靶向治療藥物,其可以選擇性地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M9-ATP相結合,從而競爭性地結合ATP,抑制EGFR細胞內的酪氨酸激酶區域的自磷酸化,降低了下游腫瘤信號傳導能力,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的作用〔6〕。在化療同時實施三維適形放療可以阻斷腫瘤細胞的血供,同時對于同一腫瘤的不同亞群細胞發生作用,從而減少腫瘤細胞對于放療的抗拒性,進一步提高放療殺滅腫瘤的作用。靶區主要是指放射治療將要照射的部位,是放射治療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7〕。靶區主要是大體腫瘤靶區容積、臨床靶區容積及計劃靶區容積,其中大體腫瘤靶區容積是通過影像學和臨床確認的靶區容積。臨床靶區容積是在大體腫瘤靶區容積向外放一定的區域,其包括大體腫瘤靶區容積的亞臨床病灶或者顯微鏡下的浸潤范圍,對于臨床靶區容積的精確確定是放療計劃成功的關鍵。計劃靶區容積是在臨床靶區容積外擴一定的邊界形成的,其包括器官運動和擺位引起的誤差。本研究在靶向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針對肺癌病灶靶區受累特點進行放射性治療,不僅包括原發的腫瘤病灶,同時對轉移的淋巴結、肺內轉移病灶進行放療。按照計劃靶區容積、臨床靶區容積和大體腫瘤靶區容積的順序逐步增加放射線的劑量,從而在病灶靶區獲得更好的放射治療劑量,降低對于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劑量,進而在提高對病灶局部控制效果的同時減少對于周圍正常組織造成的不良反應。但是也應考慮到放射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給予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
1 陸忠華,王建華,黃云海,等.CT灌注成像對非小細胞肺癌放療靶區確定的臨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09;24(4):393-5.
2 屈艷麗,陳廣軍,于 洪.不同治療靶區選擇對早期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放療療效的影響〔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1;13(2):69-71.
3 王牧宏,張明輝.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現狀分析〔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0;24(3):768-71.
4 石 芳,于金明.非小細胞肺癌放療靶區研究進展〔J〕.腫瘤預防與治療,2008;21(1):8-11.
5 郭凱平,鄧 超,劉先領,等.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三維適形放療靶區選擇對治療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2008;29(2):187-9.
6 胡 曉,包 勇,張 力,等.局限期小細胞肺癌放療靶區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的初步報告〔J〕.中國肺癌雜志,2010;13(7):691-9.
7 任洪榮,周盛強,于大海,等.兩種體位固定技術對三維適形放療中肺癌靶區勾畫和計劃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28):3572-5.
R734.2
A
1005-9202(2012)23-5305-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3.111
彭小星(1978-),女,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醫學影像診斷研究。
〔2012-03-15收稿 2012-05-21修回〕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