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微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與合理用藥
歐 微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目的:對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ADR)進行統計分析,為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醫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各科上報的96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分類統計,分析藥品不良反應發生規律及其特點。結果:96例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中,男性53例,占55.32%;女性43例,占44.68%。60歲以上老人26例,占27.08%。ADR表現主要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ADR發生率較高的前3位藥品依次為血塞通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結論: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加強中藥注射劑ADR監測,以提高臨床用藥安全。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中藥注射劑改變了中藥傳統的給藥方式,在臨床搶救危急重癥的過程中發揮了其它中藥劑型難以替代的獨特作用[1]。隨著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其不良反應(ADR)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僅2012年1至6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SFDA) 發布的5份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就有4份為中藥制劑,它們是生脈注射劑、香丹注射劑、雷公藤制劑以及喜炎平和脈絡寧注射劑。除雷公藤制劑以外,其它均為中藥注射劑。因此,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上的應用問題,應該引起醫護人員的極大關注。本文對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96例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安全使用中藥注射劑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于我院內網ADR監測系統,由醫護人員呈報的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不良反應報告中篩選出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96例。按患者年齡、性別、引發不良反應的藥物、ADR類型、累及器官及臨床表現等分別進行統計分析。
2.1一般情況

表1 ADR性別與年齡分布
96例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中女性43例,男性53例。年齡最小的3個月,最大的84歲。60歲以上老人26例,占27.08%。年齡分布見表1。
2.2ADR涉及的藥品品種
96例不良反應共涉及14個品種,其中排在前5位的有血塞通、舒血寧、喜炎平、生脈、復方丹參注射液。
2.3ADR累及器官分類及臨床表現
將96例中藥注射劑ADR按其累及器官和臨床表現分類,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最為多見,其次為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具體見表2。
2.4ADR出現時間
96例報告中,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在患者用藥后10 min 以內者7 例(7.29 % ),10~30 min 者42 例( 43.75% ),30 min~1h者18 例(18.75% ),1~24h者6 例(6.25% ),24h以上者5例(5.21%),不詳者18例(18.75%)。
2.5ADR轉歸
96例患者發生ADR后,經停藥或對癥治療后均能治愈或好轉,治愈74例(77.08%),好轉22例(22.92%)。

表2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3.1患者因素
從表1可以看出,60歲以上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增加,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器官、各種功能逐漸衰老、退化,機體耐受性下降; 且該年齡段患者合并癥多,聯合用藥較多,因而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較高[2]。14歲以下兒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也較高,這與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組織器官功能尚不完善,對藥物耐受性差有關。96例報告中,有過敏史的患者有18例,有資料表明,過敏體質患者更易發生過敏反應,藥品過敏多見于過敏體質者,在不良反應中約占1/4[3]。這些提醒我們,在臨床上對一些特殊人群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靈活調整給藥方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3.2藥物因素
ADR發生率較高的前5位藥物均為活血化瘀藥(用于心腦血管疾病)和清熱解毒藥(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這與這兩類藥物在臨床使用頻率較高有關。引發ADR的前3位藥品血塞通、舒血寧、喜炎平在我院的銷售金額均在中藥注射劑銷售金額排名的前5位。因此,用藥頻率過高,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較高。由于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制劑,成分復雜,加之中藥注射劑提取工藝有待提高和完善,生產中可能會殘留某些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淀粉、鞣質、揮發油等。這些物質進入機體后,可成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發生變態反應。96例報告中有3例嚴重不良反應,痰熱清引起的腎功能損害1例,喜炎平、熱毒寧各導致過敏性休克1例。
3.3不良反應臨床表現特點
ADR報告中以皮膚和附件損害為主,共33例,占總數的34.37%,主要表現為皮膚潮紅、皮疹、瘙癢、蕁麻疹、丘疹等,這都是藥物引起的變態反應。其次是消化系統損害,占總數的22.92%。之所以這兩個系統的不良反應最為多見,是因為這兩個系統損害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且易于區別于原發疾病。
3.4臨床合理應用問題
臨床上存在很多不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的問題。①適應證不合理。比如熱毒寧注射液適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風熱感冒,而臨床應用中,大多數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都使用了熱毒寧,這不符合中醫辨證理論,有引發ADR的風險。②給藥劑量過大。96例報告中有3例給藥劑量過大。比如丹參川芎嗪,推薦劑量為5~10ml每次,而實際使用劑量為15ml每次。劑量過大有引發ADR的風險。③滴注速度過快。很多中藥注射劑說明書都有明確說明需緩慢滴注,比如苦碟子說明書就規定滴注速度應控制在(40~60)滴/min,老年患者不能超過40滴/min。可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④配液放置時間過長。藥品配置后放置時間過長,可導致藥液顏色變化、微粒增加。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很大,可引起炎癥反應、熱原樣反應、變態反應等[4],從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所以靜脈輸液最好能做到即配即用。⑤溶劑選擇不合理。很多中藥注射劑對溶劑的選擇性較高,只能與0.9%氯化鈉或5%葡萄糖配伍,比如燈盞花素,楊亞青等[5]研究表明燈盞花素注射液適宜與0.9%氯化鈉和5%葡萄糖配伍,與10%葡萄糖、5%葡萄糖氯化鈉、果糖等溶劑配伍后,外觀、不溶性微粒等都有不同程度變化。因此,合理選擇溶劑可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⑥聯合用藥。96例報告中,聯合用藥就有84例,且與抗生素聯用的最多。中藥注射劑與抗生素聯用存在不可預知的因素,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不甚清楚[6],容易引發不良反應。中藥注射劑原則上宜單獨使用,避免在同一種液體中混合使用其它藥物,且盡量避免2 種以上中藥注射劑的聯合使用,如確實需要聯用其他藥物,則應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且換藥時應注意輸液管的沖洗。而在臨床實際使用過程中,沖洗輸液管這一操作往往被忽視。
3.5不良反應發生時間
96例報告中,30min內發生不良反應的有49例,占總數的51.04%,且多為首次用藥。在臨床使用中,對首次用藥的患者,應警惕用藥30min內發生過敏反應,發現異常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用藥風險。
綜上所述,臨床對中藥注射劑的使用要加強管理,注意辯證施治,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使用,使用前注意詢問過敏史,使用中應注意藥品使用劑量、溶劑、滴注速度、配伍等問題。加強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評價,促進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使中藥注射劑發揮更大的作用。
[1]吳國琳,張力,余國友,等.中藥注射劑發生不良反應常見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2):1137.
[2]徐艷萍,王新,欒偉.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文獻評價與分析[J].中國藥業,2011,20(10):52.
[3]周超凡,林育華,徐植靈.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J].中國藥物警戒,2005,4(2):201.
[4]單文衛,崔嶸,呂強. 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11):961.
[5]楊亞青,張智琪,林輝,等.注射用燈盞花素在7種注射液中的穩定性研究[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2,12(1):53.
[6]閻愛榮,彭芳辰.10種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08,28(9):765.
[編輯]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2.019
2012-10-24
歐微(1973-),女,湖北鐘祥人,主管藥師,主要從事醫院藥學工作。
R969.3
A
1673-1409(2012)12-R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