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燁,楊小林,楊 軍 (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動物科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楊 燁,楊小林,楊 軍 (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動物科學專業人才,是我國農業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挑戰。介紹了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所制定的以“項目+基地”的課程體系為依托的“3+1”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內容及其實施效果。
動物科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畜牧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我國畜牧業年產值已達到1.4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4%。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動物科學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動物科學專業高級專門人才,是農業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的挑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畜牧業的科技創新做了全面部署,農業部也提出了2012年為“科技促進年”。這些都表明科技創新在促進畜牧業的跨越發展中具有主要作用。目前,畜牧業的科技貢獻率已經超過50%。但是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人才荒”也日益加劇,因此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我國農業高等教育的職責。
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特征包括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中心的自由發展個性、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國際視野、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等6個方面[2]。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目標的教育教學方法體系的總稱[3];而我國農林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農林高等院校根據農林科技發展需求和創新型人才素質特征,在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農林科技人才而采取的人才培養策略體系,即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課程教學、科研實踐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為培養農林科技創新型人才而采取的方法體系[4]。
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動物科學專業人才,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針對動物科學專業的特點,通過多年的摸索,制定并實施了“項目+基地”的“3+1”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 “項目+基地”的課程體系
“項目”是指教師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基地”是與動物科學學院開展多方面合作的飼料和養殖公司。“項目+基地”的課程體系是指以科學研究項目為載體、基地為依托的系列課程。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作為長江大學首批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單位,早在2003年就開始進行動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重點進行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主要在專業課的設置、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進一步與生產實際相適應,通過近幾年的實踐和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項目+基地”的課程體系以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并將這些研究的成果逐步應用到動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中。
目前,動物科學學院每個專業基本確定了10多個主要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并簽訂了合作培養的協議。有了這些基地,學生既可以在公司進行生產實習,又可在學校接受公司的相關培訓。如動物科學專業的主要基地為一些大型飼料公司和規模化的豬禽養殖場等。每一個基地都以項目為載體,由一系列課程(2~4門專業課程加1~2門實訓課程)教學進行培養,形成系列課程鏈。
1.2 “3+1”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3+1” 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項目+基地”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載體,“3”是指學生用3a時間在學院接受專業基礎能力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1”是指學生在完成基礎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用1a時間在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進行實踐能力的訓練和畢業論文的相關工作,是學生畢業前重要的實踐環節。“3+1”人才培養模式實質上是探索如何培養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創新的能力。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社會2個育人主體的良好結合,實現了學校培養人才目標與企業、社會人才需求目標的良好結合,讓學生在科學研究、實際生產、科技推廣和技術開發崗位上接受訓練,使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盡可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

圖1 “3+1”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總體框架

圖2 “3+1”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設計方案
(1)“3+1” 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構架 “3+1” 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3個系統:運作系統、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系統以及保障系統,其總體構架如圖1所示。其中保障系統為人才培養模式的運作提供支持,提供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來合理評價運行系統的質量,并通過反饋系統對運作系統提出修改的內容。
(2)基于“3+1” 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設計 “3+1” 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2個部分:即“3”階段教學設計和“1”階段教學設計,如圖2所示。“3”階段教學設計是指在專業基礎能力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中,結合學院的培養目標和企業的需求,建立“項目+基地”的課程體系;“1”階段教學設計是指在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的實踐環節中,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教育資源,采用“項目+基地”以及“雙導師制”,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環節和素質教育環境中學習并達到提高實踐能力的目的。
通過“項目+基地”的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科研興趣。學院每年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和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化學實驗技能操作大賽、湖北省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等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國家相關部門組織的學科競賽活動,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另外,實踐中還著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使得學生既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又有不怕臟不怕累的良好品格,所以畢業生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近4年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用人單位對該院畢業生的評價是“能吃苦、會干事、用得上、留得住”。
[1]教育部.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習參考資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
[2]許青云.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11-14.
[3]蘇俊宏.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29(3):262-266.
[4]翟安英,石防震,成建平.對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再思考[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64-68.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9.014
G642
A
1673-1409(2012)09-S047-02
2012-08-08
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2010202)。
楊 燁(1970-),男,湖北仙桃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動物營養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