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不會有哪間教室可以容納比這里更多的學生了。要知道,讓億萬中小學生在同一時間聆聽同樣的內容,接受同樣的感動和教育,這樣的規模可不是隨便哪里都有的。如今,它屬于中國兩億多名中小學生。實際上,這只是一檔名叫“開學第一課”的電視節目。教育部以紅頭文件的形式通知全國中小學生組織觀看,從2008年至今已有五年。在這堂課上,宇航員劉洋阿姨告訴你太空是多么有趣,姚明叔叔提醒你“做完功課就出去走走吧”,倫敦奧運會體操冠軍馮喆哥哥和你一起做游戲,最美司機、最美教師、最美媽媽輪番感動你……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課堂,這看上去可不是一句美好的祝福。如果一片土地上只有一種教材、一個聲音、一種價值觀,那才是件恐怖的事情。
湖北三峽大學學生劉艷峰在第一課上真正做了回公民。這個90后男生在開學第一天向陜西省財政廳寄出了一份郵政快遞,涉事人是那位最近因為微笑與手表而聞名的陜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楊達才。劉艷峰申請公開這位官員2011年的工資。在此之前,這位男生仔細查閱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官員工資取之于民,與每個公民都有著密切利益聯系,我認為官員工資應屬于政府信息公開范疇。”他說。這是一堂沒有寫入課表的公民課,它的教材就是一部條例,它的學生只有一個,但它的老師卻是每一位公民。
在深圳一家美術館里,幾位家長帶著孩子參觀了一場與民國有關的展覽。展廳里陳列著民國時期的小學生課本,一本標明為小學校初級用的社科教科書向人們展開了它被塵封多年的第一課——選舉。短短四列繁體字課文下,是一幅小學生走上講臺把選票投進紙箱中的插圖。曾有學者總結了百年小學語文課本二年級下學期第一課的演變,從“太陽居中間”、“中華,我國之國名”、“動物植物礦物”,到具有歷史感的“盧溝橋在哪里”、“在延安中央醫院”,再到當代沿用許多年的“找春天”……這些普通的第一課昭顯了時代的秘密。如今,這些課本早已成為歷史,但當重溫它們時,仍能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溫度。一個國家和民族想給他們的下一代傳承些什么記憶,盡在這一課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