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安
改良后外側小切口和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全髖置換術的療效比較
吳太安
目的探討在人工全髖置換術中選擇改良后外側小切口作為手術入路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從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到本院就治的84例適合行人工全髖置換術的髖骨疾病患者隨機平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后外側入路實施手術,治療組采用改良后外側小切口實施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患者在手術切口大小、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選取改良后外側小切口作為人工全髖置換手術的入路安全、可靠,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廣泛關注。
人工全髖置換術;改良后外側小切口;傳統后外側入路
股骨頭壞死、髖關節骨性關節炎以及股骨頸骨折等較為常見的髖關節疾病主要行人工全髖置換術進行治療,傳統的手術入路存在切口長、創傷大等缺點,使得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關節功能恢復時間長,預后差[1]。本研究對42例患者采用改良后外側小切口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并與傳統后外側入路實施人口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從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間本院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84例髖關節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84例髖關節病變換著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9~78歲,平均(51.5±6.8)歲;體重45~80 kg,平均(56.8±7.5)kg。治療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43~72歲,平均(52.6±5.2)歲;體重47~75 kg,平均(54.5±3.8)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疾病類型等方面比較無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42例行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全髖置換術治療。患者均取側臥位,首先,選取大轉子尖作為切口的中心部位,順著臀大肌纖維的斜行方向做一個較長的切口,屈髖并且內旋,將外旋的肌群順著邊緣切斷,將小轉子后行股骨頸部位的截骨顯露出來,將股骨頭緩慢取出[2]。其次,將股骨頭取出后使髖臼顯露出來,裝入與股骨頭長短相適應的適宜的假體,在裝入假體時要保護周圍的神經,并緩慢擴髓。先對股骨假體進行試模復位,檢查患者病關節的長度與股骨假體的偏距,偏距調整好后再將試模取出,裝上適宜的假體,然后復位。最后,檢查無異常后進行常規止血,對外旋肌群以及關節囊進行修補,縫合并加壓包扎切口。
1.2.2 治療組 治療組42例行改良后外側小切口人工全髖置換術治療。患者均取側臥位。首先,選取患者大粗隆的頂點作為切口取點的標記,距離該標記點的1/3為大轉子的近端,距離該標記點的2/3為大轉子遠端,將逐層切開,沿臀大肌纖維方向逐層切開做一較小切口。其次,將患者的擴筋膜張肌與臀大肌進行鈍性分離,將臀大肌拉向后側,將擴筋膜張肌拉向前側;然后再將患者的臀中肌鈍性剝離至闊筋膜深面的肌肉中止部位。將臀中肌與臀大肌間隙的疏松組織分離直至患者的外旋肌群均暴露出來,使用大轉子緩慢將外旋肌群的肌腱一一切斷,并逐層將肌群往上推開,使患者關節囊充分暴露出來,再使用大轉子將關節囊呈弧形切開,將外旋下肢盡量內收,將股骨頭緩慢取出髖臼[3]。再次,將增生的贅骨以及髖臼盂唇等清除干凈,采用拉鉤將髖臼完全暴露出來,并對其進行修整,植入合適的人工髖臼。在對股骨進行擴髓之后,先對股骨假體進行試模復位,調整好患者關節長度與假體的偏距后再將試模取出,裝上適宜的假體,對髖關節進行復位。最后,逐層縫合后外側外旋肌群以及關節囊,安放血漿引流管做好引流準備,再將小切口縫合完整。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觀察 治療過程中發現,治療組患者在手術切口大小、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手術后患者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情況
2.2 并發癥發生率 假體松動、脫位,切口愈合遲延、周圍神經損傷、細菌感染等是人工全髖置換術常見的并發癥。隨訪中發現,治療組有1例出現并發癥,占2.38%;對照組有8例出現并發癥,占19.04%;兩組并發癥比較(χ2=4.4800,P<0.05)。
改良后外側小切口人工全髖置換術與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全髖置換術而言,具有手術切口小,患者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等優點,使患者術后細菌感染、切口愈合延遲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大大降低。傳統入路中,一般手術切口為16 cm左右,而改良后的手術切口僅為10 cm,對患者的生理功能及周圍神經的影響小,有利于改善預后。本院分別對42例患者實施改良后外側小切口及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全髖置換術進行治療,采取改良后外側小切口作為手術入路的患者在手術切口、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髖關節功能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均優于選取傳統后外側作為手術入路組患者。改良后外側小切口全髖置換術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趙德來,張偉,趙紅彥,等.改良后外側小切口和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全髖置換術的療效比較.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2):33-34.
[2]余敏,王萬春,李雨佳.前外側與后外側小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髖置換手術效果比較.臨床骨科雜志.2009,12(4):445-446.
473000 河南省南陽天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