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強旺
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觀察
謝強旺
目的探討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療效。方法9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給兩組患者均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患者加入氯吡格雷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肌鈣蛋白水平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療效顯著,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急性冠脈綜合征;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患者心肌急性缺血,使患者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患者的血管出現斑塊而破裂或者松動,進而形成血栓所致[1]。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對血小板起到良好的抗凝聚作用,進而減少血栓的形成。本文對48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復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到本院住院的96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尊重患者意愿均未進行經皮冠脈介入術治療。將96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39-61歲,平均(46.3±7.8)歲。治療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40-64歲,平均(48.5±6.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肌鈣蛋白水平、心肌酶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首先采用β受體阻滯劑、ACEI制劑、硝酸酯類藥物以及5000u低分子肝素鈉等進行常規治療。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患者首劑為300 mg的阿司匹林口服治療,隨后阿司匹林的劑量維持在150 mg/d。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再加入75 mg/d氯吡格雷口服治療,1次/d。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0~30 d的治療。
1.3 治療效果評定標準 ①治愈,患者心電圖完全恢復正常,心絞痛癥狀消失。②好轉,患者心電圖提示ST段回升超過1 mm,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程度均有改善。③無效或惡化,患者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沒有改善,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程度沒有變化或病情惡化。
1.4 肌鈣蛋白水平評定標準 ①顯效,經過10 d的治療后,患者的肌鈣蛋白水平完全恢復正常。②有效,經過30 d的治療后,患者的肌鈣蛋白水平基本恢復正常。③無效,經過30 d的治療后,患者的肌鈣蛋白水平無任何變化,甚至是增高。
1.5 統計學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9.17%,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比較見表1。
2.2 肌鈣蛋白水平 經過為期10~30 d的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肌鈣蛋白水平的下降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抗血小板凝聚是關鍵[2]。阿司匹林是一種典型的環氧化酶抑制劑,其可以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與乙酰化位點結合而使血栓烷素A2的合成受到抑制,進而抗血小板凝集。但是長期使用阿司匹林會提高冠脈血栓、腦卒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基于此,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理想藥物應該是能夠對血小板的最后共同通路具有活化作用的藥物。氯吡格雷是一種噻吩并吡啶衍生物,其通過對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起到選擇性阻斷作用而間接抑制纖維蛋白原與糖蛋白GPDⅡb/Ⅲa受體的結合,對血小板的進一步凝集起到抑制作用。與此同時,氯吡格雷還能通過阻斷血小板的活化路徑,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及表達,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機理不同,兩者復合使用能起到良好的協同作用。此外,氯吡格雷還能有效降低腦卒中、ST段或非ST段抬高心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對阿司匹林的缺陷起到彌補作用。
本文對48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肌鈣蛋白水平下降明顯,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李曉蘇,陳賽勇,朱強鋒,等.氯吡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響.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11,25(03):195-197.
[2]陳碧蓮,解勤之,李清.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與近期療效的臨床觀察.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9,14(03):328-331.
473000 河南省南陽天工醫院內科
表2 兩組患者肌鈣蛋白水平下降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χ2=8.3624,△P<0.01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對照組 48 22(45.83) 14(29.17) 12(25.00) 36(75.00)治療組 48 26(54.16) 20(41.67) 2(4.17) 46(95.83)△
2.3 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分別有1例發生ST段抬高心絞痛、非ST段抬高心絞痛,共占4.17%;對照組中有心肌梗死、腦猝死各1例,ST段或非ST段抬高心絞痛各2例,共占12.50%。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χ2=1.2273,P>0.05,比較無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