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樂
(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133)
隨著我國鐵路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需要下穿已建成的鐵路或公路。目前,下穿既有線的方法主要有頂進法和暗挖法,但是由于南廣鐵路務塘隧道受線路、地質的影響,施工場地的限制,務塘隧道采用明挖法施工,并取得了成功。本文重點介紹了務塘隧道的設計、施工方案及施工過程中的相關技術,為以后類似工程設計、施工積累了經驗。
務塘隧道為南廣鐵路工程項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藤縣天平鎮陶村東南側,進口里程IDK228+222,出口里程IDK228+244,隧道全長22 m。隧道位于直線段上,隧道內縱坡為單面上坡,坡度為5.8‰,坡長1 590 m。本隧道從已建洛湛鐵路線下方通過,與既有鐵路線夾角為56°41'46″。既有洛湛鐵路線左側道砟肩高程為58.069 m,右側道砟肩高程為58.030 m,兩側設置排水溝,左右側溝底高程為56.57 m;本線隧道進口軌頂高程為47.726 m,出口高程為47.853 m。隧道地處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較大,山體經過開挖,最大高差約23 m,植被較發育。洞身主要穿越以下地層:①1粉質黏土(Q4el+dl),層厚1.0~1.5 m;②1粉砂巖(K1):層厚0~6.0 m;②2粉砂巖(K1):層厚3.0~6.7 m;②3粉砂巖(K1)。
由于洞身所處地層主要為強~弱風化粉砂巖,承載力和開挖面自穩能力較好,且埋深較淺,故本隧道采用人工挖孔樁作支點,縱梁、橫梁輔以扣軌,整體架空既有鐵路,明挖法通過。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地表沉降,確保既有鐵路運營安全。
(1)洛湛鐵路下穿隧道施工受影響段落D3K412+075-D3K412+095采用整體架空加固,架空段采用D24型施工便梁,縱梁兩端支撐在人工挖孔樁上,并將橫梁與縱梁聯結為整體,扣軌扣住既有鐵路枕木,使既有鐵路所承受的載荷通過便梁傳遞至挖孔樁(圖1、圖2)。力的傳遞過程為:列車荷載→鋼軌→橫梁→D24型縱梁→挖孔樁支墩→地基。
既有線路架空加固縱梁采用2根D24型施工便梁,施工便梁每端設1根挖孔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為抵消挖孔樁背后土壓力,增加縱向穩定性,挖孔樁截面采用1.6 m×2.1 m,D24型梁支座中心沿線路方向向挖孔樁背后偏移10 cm;挖孔樁內設置鋼筋籠,挖孔樁深入隧道底面下約1 m,長度為13.5 m,采用C30混凝土澆筑,挖孔樁平面布置見圖3。

圖2 既有線路架空剖面(單位:cm)

圖3 挖孔樁平面布置(單位:cm)
根據計算,挖孔樁支墩的深度取13.5 m、挖孔樁截面采用1.6 m×2.1 m,能滿足既有線運行時的荷載要求。
(2)施工便梁兩側延長架空加固長度,縱梁采用每側用2片I56a型鋼,橫梁采用I45a型鋼,縱向采用3-5-3扣軌形式加固,所有加固縱橫聯接,所有聯結件都必須上緊,以保證架空器材成為一個均勻的承力載體,提高加固的安全度。
施工準備→申報施工計劃→搭設枕木垛→抽換枕木→扣軌→開挖便梁樁基→橫梁就位→縱梁就位→縱橫梁聯接→基坑開挖、支護→洞身結構施工→拆除施工便梁→工程驗收。
洛湛鐵路下穿隧道施工受影響段落采用整體架空加固,架空縱梁采用D24型施工便梁,抽換既有線混凝土枕,扣軌和橫梁承擔鋼軌,通過橫梁與縱梁聯結為整體,縱梁兩端支撐在挖孔樁上,使既有鐵路所承受的載荷通過便梁托換至挖孔樁。D24定型梁兩側延長架空加固長度8 m,每側用2片I55b型鋼作縱梁,橫梁采用1-2扣軌,縱向采用3-5-3扣軌形式加固,所有加固縱橫聯接,所有聯結件都必須上緊,以保證架空器材成為一個均勻的承力載體,提高加固的安全度。挖孔樁截面采用1.6 m×2.1 m矩形樁,孔樁內設置鋼筋籠,挖孔樁長度為13.5 m,采用C30混凝土澆筑。
(1)首先對既有線進行加固。挖孔樁兩側4 m搭設枕木垛作為臨時支墩,清理道碴并開挖至高程,枕木擺設在堅實硬土上。枕木垛布置3層,布置平面尺寸為1.2 m×1.2 m,底層按線路方向布設,并用碼釘加固。
(2)架空延長段線路加固
①便梁梁端外側既有線各80 m范圍非架空段采用縱橫梁進行加固,加固范圍內即有混凝土軌枕全部抽換為木枕。
②橫梁采用I45a型鋼,每隔1根木枕穿1根橫梁,并在路基兩側橫梁下設置2.5 m×1.2 m枕木垛(3層)支撐,橫梁間距0.9 m。采用φ22 mm U形螺栓將橫梁與吊枕聯結牢固。
③縱梁采用I56a型鋼,雙根一束布置,置于橫梁上。采用φ22 mm U形螺栓與橫梁聯結牢固。
④換下的混凝土枕整齊堆放在鐵路兩側限界外,枕木抽換完成后進行扣軌施工。
(3)挖孔樁施工
為保證土壁穩定,既有鐵路兩側的4根挖孔樁采用對角線開挖方法,待對角線兩根樁孔澆灌完混凝土之后,再進行另一對角線的挖孔樁施工。為充分保證既有鐵路的運營安全,挖孔樁下部挖擴大頭,采取短挖短護,護壁高出原地面20 cm,防止土、石雜物滾入孔內傷人。
(4)架空段線路D24型施工便梁加固
①當臨時支墩達到強度要求后,做好人員及施工準備,確保在封鎖行車時間內,完成定型梁安裝工作。
②在列車慢行條件下,利用“天窗”時間,按670 mm左右的間距,調整枕木間距,在既有線鋼軌上打下標記。
③按設計位置,先將一片縱梁就位,吊放在兩側的便梁支墩上,另一片縱梁墊高出枕木20 cm左右,以便抽換枕木。
④抽換枕木時,安裝橫梁的位置應與枕木位置一致,并與縱梁聯結件對齊。抽換橫梁應按工務規則要求“六抽一”。由縱梁兩端向中心排列抽換,抽一根枕木,塞一根橫梁,其中有一根鋼軌下需要墊大塊絕緣橡膠板,防止軌道電路短路,影響信號和行車。塞入橫梁時要對準主梁聯接板并定位,同時墊好橡膠墊,上好扣件。基坑施工影響范圍以外的軌枕可不抽出。
⑤將墊高的一片縱梁降落就位,并聯結縱橫梁。便梁及軌道件安設完畢后,利用行車間隙調整支墩墊木,使便梁全面受載加壓。
⑥逐段扒出道砟,安裝斜桿和所有聯結系統,組裝過程中,聯結板及牛腿上均應上滿螺栓,彈簧墊圈不得漏裝。
既有鐵路加固后,先施作地表防排水溝,然后再開挖路肩下土體,洞身開挖采用預留核心土方法,分上下兩臺階開挖,土方采用挖掘機開挖,石方通過風鎬或破碎錘破碎后,使用挖掘機開挖,及時噴錨支護。
3.3.1 開挖
(1)開挖前先將進出口路塹頂排水溝修好,既有鐵路兩側排水溝進行堵截,原排水溝的水可流至兩端的橋下,要避免地表水對開挖邊坡和基坑產生沖刷或浸泡。
(2)進、出口路塹坡開挖必須自上而下施工,先挖至既有線路肩路高(上一級臺階高程處),上一級邊坡開挖好后應及時將邊坡防護措施作好,作好上一級邊坡的防護工程,既有線加固完畢后,再開挖基坑土方。
(3)既有線加固后,基坑開挖為明挖,開挖邊坡為1∶0.2,呈倒梯形,開挖斷面底寬度13.92 m,頂寬度為18.84 m,開挖深度為12.29 m,開挖按上下斷面開挖,由于隧道較短,上半部挖通后,再進行落底,開挖下半部分。
(4)洞身開挖順序(表1)
(5)開挖過程中,兩側始終形成排水溝,巖縫滲水和地表水可由兩側水溝排出基坑。
(6)開挖地段設專人檢查、看守,當發現有坍塌或線路狀態有變動時,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對行車有影響時,必須在恢復正常狀態后,方可放行列車。

表1 下穿洛湛鐵路段洞身開挖施工順序

續表1
3.3.2 支護
(1)基坑邊坡每3 m形成一個循環,開挖成型后,立即進行噴錨支護:C25噴射混凝土厚20 cm、L=5.0 m砂漿錨桿、φ8,20×20 cm 鋼筋網,噴錨支護嚴格按設計和驗標進行施工,每一道工序經監理檢驗合格后,再進行下一循環施工。
(2)在基坑挖好后,為防了止基坑因火車通過時而發生擾動,導致基坑坍塌、傾覆,及時施作了內支撐,內支撐采用了10根φ609×14 mm的焊接鋼管,分2道布置。
鋼筋的加工及綁扎→立模板→澆筑混凝土。
(1)施工前,應先做好邊坡的防排水設施,并及時做好邊坡防護工程,既有線兩側水溝應進行引排保證排水順暢。
(2)施工便梁中所有聯結件都必須上緊,以保證架空器材均勻承載。
(3)對既有軌道和圍護結構進行實時監測,根據監測結果來調整施工工藝、工序及方法,優化設計施工,確保列車安全運營和施工安全。
(4)基坑開挖爆破時,在基坑周圍設置警戒線,采用光面爆破,爆破過程中嚴格控制藥量,嚴格控制超欠挖,爆破時應減少對圍巖的擾動,開挖后必須及時支護。
(5)為保證隧道施工順利進行,與工務、電務、供電等鐵路部門協調一致,共同維護既有鐵路的安全。
(6)自線路加固地段開始進行線路加固作業起,要求列車最高限速45 km/h,并派專人24 h防護。每通過一列車,防護員立即對加固地段線路方向、軌距及水平檢查,發現問題立即整改。
(7)現場監測。隧道施工過程中,加大了對既有線路加固工程的監測,測點加密,頻率加大,每趟列車通過時對線路及既有路基進行檢查和監測,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同時加強與鐵路部門的協調。監控項目應包括:既有線軌道幾何參數監測;施工便梁受力監測;圍護結構水平收斂和豎向沉降量測。
務塘隧道采取“預加固、強防護、短進尺、快封閉、勤量測”的施工原則進行施工,歷時90 d,地表沉降觀測點累計最大沉降為5 mm,水平位移觀測點累計最大水平位移為11 mm,既有鐵路路基均處于穩定狀態、基坑支護結構也未出現異常,證明采用既有線路架空加固、預留核心土方式分臺階開挖基坑,并及時噴錨支護基坑、分段澆筑洞身結構的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204—2002 鐵路隧道施工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Z204—2008 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3]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121—2007 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4]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5]王小戰.襄渝二線羊子嶺隧道下穿既有鐵路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10(S1).
[6]劉斌,寧茂權.甬臺溫鐵路前黃隧道下穿高速公路設計[J].鐵道標準設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