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杰,孔分生
(中鐵電氣化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鄭州 450052)
隨著我國電氣化鐵路逐步向高速發展,對接觸網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線岔作為接觸網關鍵部位之一,對于高速電氣化鐵路的安全運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傳統的交叉線岔安裝技術已經不能滿足高速條件下弓網關系的要求,而是更多地采用無交叉線岔。無交叉線岔就是在道岔處正線和側線2組接觸線既不相交、不接觸,也沒有線岔設施。其優點是正線列車高速通過時不受側線接觸懸掛影響,故既不會產生刮弓事故,也不會因線岔形成硬點,提高了接觸懸掛的彈性均勻,從而保證在高速行車,消除打弓、鉆弓及刮弓的可能性。同時機車從正線駛向側線或從側線駛入正線時都能平穩順利的過渡。
哈大鐵路客運專線正線設計為全補償彈性鏈型懸掛,正線和側線連接的18號道岔接觸網設計為無交叉線岔。道岔定位時A柱在岔后方向距離理論岔心25 m,即道岔開口不小于1 320 mm處,設計導高:正線5 300 mm,側線5 300 mm。設計拉出值正線150 mm,側線150 mm。B柱在岔前方向距離理論岔心15 m,線間距 110 mm,設計導高:正線5 300 mm,側線5 420 mm,設計拉出值正線 -400 mm,側線拉出值-1 100 mm。C柱距離B柱正??缇?,設計導高:正線5 300 mm,側線5 800 mm。整體平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18號無交叉線岔接觸網平面布置示意(單位:mm)
道岔調整前,確認兩支承導線均已架設到位,且線索張力滿足設計要求,棘輪補償傳動靈活,無卡滯、偏磨現象。腕臂位置根據腕臂偏移施工表調整到位,分段絕緣器和電連接已經安裝到位。
A柱正線拉出值調整到150 mm,誤差±30 mm,側線拉出值調整到150 mm,誤差±30 mm。B柱正線拉出值調整到-400 mm,誤差±30 mm,側線根據受力情況拉出值在1 050~1 150 mm可調。C柱正線拉出值調整到200 mm,誤差±30 mm。側線為非支,根據受力情況拉出值在600~800 mm可調。拉出值調整時,A柱和B柱的拉出值要嚴格按照設計拉出值調整,否則當受電弓從側線到正線過渡時,會出現2只導線的拉出值在受電弓兩側同時大于600 mm的現象,存在脫弓的隱患和機車從正線高速通過時,存在觸及側線接觸線的隱患。
無交叉線岔有2個始觸區和1個等高區,根據設計要求,正線接觸線距側線線路中心線,側線接觸線距正線線路中心,對于寬1 950 mm的標準受電弓,在距受電弓中心600~1 050 mm為始觸區域范圍,該范圍內不得安裝除吊弦線夾外的其他任何線夾和設備零件。正線進側線始觸區的確定:由于機車剛進入側線時,開始時接觸正線接觸線,在側線上完成從正線接觸線到側線接觸線的過渡,測量側線接觸線對側線中心的拉出值600~1 050 mm即為始觸區范圍,約為18 m。側線進正線始觸區的確定:當機車由側線正入正線時,開始時接觸側線接觸線,在側線上完成從正線接觸線到側線接觸線的過渡,測量正線接觸線對側線線路中心的拉出值600~1 050 mm即為始觸區范圍,約為8 m。等高區確定:兩始觸區之間的部分即為等高區,該區域內兩接觸線等高,機車受電弓完成平滑過渡,約為3 m。18號無交叉線岔“三區”范圍示意如圖2所示。

圖2 18號無交叉線岔“三區”范圍示意(單位:mm)
拉出值調整到位且始觸區范圍確定后即可調整接觸線的高度。正線接觸線高度和中間柱接觸線高度一樣,滿足設計(5 300±30)mm和相鄰跨接觸線高度的高差要求。正線接觸線高度調整滿足設計要求后,再根據正線的接觸線高度來調整側線接觸線高度。首先根據確定的等高區將側線接觸線調整和正線接觸線等高,然后調整側線從等高區向B柱方向接觸線,使側線接觸線以4/1 000的坡度抬高。根據等高區距離B柱的距離和側線接觸線變化坡度,B柱側線接觸線高度只能比正線抬高85 mm,無法達到設計抬高120 mm的要求。如果抬的太高,則無法保證等高區范圍的要求。從等高區往A柱方向按側線接觸線高度比正線低0~20 mm的高度調整。
按照此標準調整接觸線高度,當機車從正線進始觸區時,因側線接觸懸掛在道岔定位點處被抬高,過岔時,側線接觸線比正線接觸線高度以4/1 000坡度開始降低,因此,受電弓可以順利過渡到等高區,轉換后受電弓通過側線取流。當機車從側線進正線始觸區時,側線接觸線高度比正線接觸線高度低0~20 mm,因此,受電弓能夠順利地從側線過渡到等高區。過等高區后,側線接觸線又以4/1 000的坡度開始抬高,受電弓將逐步脫離側線接觸懸掛而平滑的過渡到正線接觸線上。
在始觸區前,線間距550~600 mm內安裝交叉吊弦,為防止接觸懸掛受溫度影響產生偏移,2根交叉吊弦均采用滑動吊弦,間距保持在2 m以上。且受電弓從道岔開口方向駛向岔心時先接觸到側線承力索和正線接觸線之間的交叉吊弦。接觸線吊弦線夾螺栓穿向線夾傾斜的反側,導流環也裝在線夾傾斜的反側,否則存在打弓的隱患。
線岔調整好后,用激光測距儀測量A柱定位點正線和側線的導高、拉出值。B的定位正線的導高,拉出值。測量側線接觸線拉出值和對正線接觸線高度的抬高量,檢查等高區范圍內正線接觸線和側線接觸線是否等高,交叉吊弦的安裝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各項參數都符合要求后,模擬受電弓冷滑,確保無打弓、鉆弓及刮弓的現象發生。
18號無交叉線岔調整首先要將正線和側線的拉出值調整到位,測量出2個始觸區和等高區的范圍,再調整正線接觸線和側線接觸線的相對高度。只有嚴格按照以上施工步序調整,才能使線岔調整速度最快,效率最高。該調整方法在哈大鐵路客運專線長春—哈爾濱段18號無交叉線岔調整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1]于萬聚.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155-159.
[2]羅林生,夏謙云.高速接觸網無交分線岔定位懸掛調整技術[J].2008(24).
[3]TB 10758—2010 J1154—2011 高速鐵路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4]鐵建設[2010]241 高速鐵路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施工技術指南[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