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榮
(天津商業大學 外語學院,天津 300134)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樂于通過瀏覽新聞標題來快速了解新聞事件的進展。這是因為新聞標題是新聞語篇信息高度濃縮和概括,往往具有很強的蘊涵作用,所以通過閱讀新聞標題,讀者能夠大概地了解和預測媒體的觀點和立場。并且近來出現很多從新聞標題點題解讀新聞的節目,例如鳳凰衛視的午間節目“有報天天讀”,中央衛視的“媒體天下”。可以說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標題比新聞報道內容更能影響公眾對社會事件的認知。
對于標題的研究一直受到語言學家的關注。語言學家從語法、隱喻等角度研究新聞標題,而沒有從語體鏈的角度研究。當某新聞事件發生,媒體根據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將有關的報道評論進行選擇,然后組合成為一個專題,共同再現該事件。當讀者進入專題頁面,就會看到按發布時間排列好的新聞標題。專題下的這一系列新聞報道或評論符合語體鏈的特點;語體鏈是通常情況下不同語體間的順序關系(田海龍,2009)。從多個語篇的語言選擇能更全面地看出影響媒體背后復雜的利益關系。因此本文從語體鏈的角度結合系統功能學語法,分析人民網高鐵事故專題內的新聞標題,探究何種利益因素影響媒介話語的形成。
本文所運用的方法是韓禮德的系統功能學語法。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和純理功能,語言可以用來描述主觀世界和客觀事件,也可以用來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還可以用來組織信息,這三種功能分別是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Halliday,1994)。這三大元語言功能已經是語篇分析中比較成熟的方法。其中,及物性系統和語氣系統是話語分析時常用到的分析工具。
及物性是表現概念功能的重要語義系統。它將人類的經驗分為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言語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這些過程都有相應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參與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件或現象。環境是提供有關“過程”事件時間、地點、方式或原因等以補足過程的意義的(彭宣維,2005)。及物性系統的作用就在于通過對過程、參與者和環境因素的語言選擇,再現人的各種社會經歷和心理經歷(朱永生、嚴世清,2001)。所以通過及物性分析新聞語篇,可以弄清新聞媒體的立場及其所蘊含的意識形態。
人際功能是指語言具有說話人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判斷等功能。通過這一功能,說話者認識到自己參與到某一情景語境中,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推斷并試圖影響他人的態度與行為(胡壯麟,1989)。語氣是實現人際功能的重要手段。語氣是指因需要而選擇的小句類型,即陳述、疑問和祈使三種基本語氣(彭宣維,2005)。通過考察小句類型的選擇可以了解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使用目的。
本文所選擇的文本源自人民網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專題,僅選取由人民網評論員編寫的評論文章。本文研究范圍是7月24日至26日社評題目。如表一:

3.2.1 及物性
理論部分已經提及及物性系統包括六個不同的過程,每個過程要求有體現過程的動詞和動作的參與者,并在一定的環境中出現(Thompson,2007)。本文將列出上述的標題的過程類型,體現過程的動詞,參與者,以及環境成分(如表二)。

(環境成分為括號內的內容)
從上表可知:事故發生前三天的評論標題(1)、(3)、(4),(8)都是物質過程。物質過程是用來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此過程有兩個參與者:(一)“動作者”,即對過程的實施者;(二)“目標”,即受到過程影響的人或事。 在標題(1)“別讓生命淪為事故頻發的犧牲品”和標題(3)“高速時代尤須系好‘安全帶’”中沒有出現“動作者”——即事故的引起者,是誰使得生命淪為犧牲品,誰應該在高速時代系好“安全帶”,而只出現“目標”——事故所影響的人或事。標題(1)體現過程的動詞為“淪為”,含有貶義,表達了事故的負面影響。標題(3)的動詞為“系”使用“好”來修飾該動詞。該詞是體現質量性的方式環境,表示“系”這一動作的程度,暗含一直有這個安全帶,只是事故前沒有系好,現在只需系好安全帶,繼續高速發展,維持了“高速發展”這一話語秩序。標題(4)“24小時內免掉局長,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中第一個分句中的動詞為“免掉”,這一動作發生的環境是“24小時內”,構建了政府高速應對的積極形象。
26日社評標題為 “鐵路部門回應公眾關切應有更大作為”體現物質過程的動詞為“有”,這一個物質過程的動作者標明為“鐵道部”,“目標”為“回應公眾關切”。這表示人民網希望鐵道部在“回應公眾關切”上應有所動作。在事故發生后,鐵道部用雷陣雨搪塞大眾及不成功的新聞發布會??梢钥闯鲋髁髅浇椴]有只維護政府的形象,也從大眾的角度責問了某些部門,但是責問的內容卻不是涉及大眾關心的內容。
標題(4)“24小時內免掉局長,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為關系過程。該過程是指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增強事故評論的客觀性。它評論了政府任免局長這一快速措施。在由政府某部門造成的事故面前,對于政府的正面措施,媒介采取客觀的評論手段更利于大眾接受。
標題(2)、(5)、(6)、(7)都是心理過程。 Halliday將心理過程分為感知、情感和認知三類。任何一類體現心理過程的事件詞有兩個參與者,其一是感知者,其二是現象。前者是人或被賦予人格特征的參加者;后者是被感覺到、想到或者見到的對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實。體現這四個標題心理過程的動詞為“要”,“視”,“記取”,“忘”。
24日的社評標題 “缺乏安全的發展不要也罷”使用了“(不)要……(也罷)”,屬于情感類心理過程,表達高鐵事故對于大眾造成的負面情感反應。在25日社評標題“珍視動車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和26日標題“記取‘溫州溫暖’的力量”中,“視”與“記取”屬于認知事件詞。這兩個詞之后接的是媒介希望大眾所認知了解的事情,分別為“動車事故前的人性力量”和“溫州溫暖的力量”。在事故發生后,大眾急需知道事故的原因,主流媒體并沒有分析事故原因,而僅僅為大眾描述了政府和社會如何積極救援高鐵事故。在26日標題“鐵路提速同時勿忘‘責任提速’”中“鐵道部”成為“感知者”,“現象”為“責任提速”,表示人民網認為鐵道部在此事故中應認識到“責任提速”。通過使用這一心理過程使得大眾從責任的角度來認識鐵道部的不足,但是“責任”卻沒有環境成分,泛泛而談,在這場事故中究竟怎樣的責任需要提速?
3.2.2 語氣系統
根據語氣系統,小句類型可以分為陳述句、祈使句和疑問句。本文將從句型角度分析這一新聞標題語體鏈。通過上表句型的分析發現除第四個社評標題以外都是祈使句。其中標題(1)“別讓生命淪為事故頻發的犧牲品”、標題(3)“高速時代尤須系好‘安全帶’”、標題(7)“鐵路提速同時勿忘‘責任提速’”和標題(8)“鐵路部門回應公眾關切應有更大作為”表示請求和建議,這些標題是代表大眾請求和勸告鐵道部,這樣大眾就易于接受人民網的觀點,進而從人民網所提供的角度認識高鐵事故。標題(5)“珍視動車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和標題(6)“記取‘溫州溫暖’的力量”是表達號召的意愿,號召大眾關注事故前的救援工作。社論語篇的功能語旨主要是發表意見和勸告,即對重要事件和問題進行解釋和評論,以表明媒體的立場和態度,起到感染和說服公眾的作用。那么祈使句正好符合評論文章說服或敦促人們采取行為或接受某種觀念。
標題(4)“24小時內免掉局長,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和標題(7)的第一個分句“鐵路提速”都是陳述句。陳述句的功能是提供信息。標題(4)在上面已經分析過它是對政府正面措施的評價,使用不包含勸說等功能的陳述語氣使得評論顯得客觀,不會引起大眾的厭煩,更利于大眾接受人民網所構建的政府的正面形象。而標題(7)第一分句“鐵路提速”這句話是陳述語氣,提供給大眾信息。句中也沒有用任何情態動詞,以定論形式出現,沒有與讀者商量的語氣,表明鐵路提速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維持了“高速發展”這一話語秩序。
經過對人民網社評標題的及物性和語氣的分析,人民網通過使用“淪為”、“(不)要……(也罷)”這些體現負面含義的動詞再現高鐵事故對大眾造成的負面影響,也通過使用“好”、“24小時內”等環境成分或陳述語氣來構建國家形象、維護“高度發展”話語秩序,可以看出人民網對參與者、過程、環境和語氣進行選擇時對于大眾和政府這兩方面都考慮到了。
[1]M.A.K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2]G.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彭宣維.英漢語篇綜合對比.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田海龍.語篇研究:范疇、視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9.
[6]朱永生,嚴世清.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