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耕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
俄羅斯第六屆國家杜馬選舉結果及其影響
李興耕
俄羅斯第六屆國家杜馬選舉于2011年12月4日舉行。俄中央選舉委員會12月9日公布最終選舉結果。之后,反對派譴責政府當局和統一俄羅斯黨在選舉中弄虛作假,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舉行了反對選舉舞弊的大規模示威游行,要求普京下臺,重新舉行誠實的選舉。政府當局和統一俄羅斯黨則宣稱選舉結果符合國家現實情況,否認存在嚴重舞弊。究竟該如何評價這次杜馬選舉結果及其影響,本文擬進行初步探討。
根據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12月9日公布的最終選舉結果,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共產黨、公正俄羅斯黨和自由民主黨四個政黨進入了新一屆國家杜馬。亞博盧黨、正義事業黨和俄羅斯愛國者黨則未達到7%的得票率門檻,無緣進入議會。各黨的得票率、選票數和議席分配的具體情況如下。(見附表)

得票率選票數杜馬議席統一俄羅斯黨49.32%32379135票238席俄羅斯共產黨19.19%12599507票92席公正俄羅斯黨13.24%8625522票64席自由民主黨11.67%7664570票56席亞博盧黨3.43%2255403票0俄羅斯愛國者黨0.97%639119票0正義事業黨0.60%392806票0
全國共有6577萬名選民參加了投票,投票率為60.21%,比上一屆杜馬選舉下降3.57%。統俄黨的選票比上一屆杜馬減少約1000萬,議席減少77席,而俄共、公俄黨和自民黨則分別增加35席、26席和16席。按選舉法規定,四個議會政黨將獲得總額為12.78億盧布的國家撥款。亞博盧黨雖然未進入杜馬,但因其得票率超過3%,每年也將獲得4500萬盧布撥款,還可以在下一屆杜馬選舉活動時免費使用電視廣播時間。
俄羅斯第六屆國家杜馬選舉結果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統俄黨得票率大幅下滑,在杜馬中失去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憲法多數,但仍是議會第一大黨
這意味著統俄黨在涉及修改憲法等重大問題上必須尋求其他黨派的支持,不得不與之進行對話并達成協議。統俄黨得票率下滑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選民對國家經濟發展緩慢、政治體制改革停滯不前、腐敗猖獗和群眾生活艱難感到不滿。梅德韋杰夫總統和普京總理在2011年9月宣布的“王車換位”權力交接計劃,使選民們感到自己的民主權利遭到侵犯,引起憤慨。
(二)議會反對黨勢力明顯加強
俄共得票率接近20%,公俄黨和自民黨得票率也分別超過10%。三黨合計獲得將近2889萬張選票、45%得票率和212個議席,只比統俄黨少349萬張選票、4%得票率和16個議席。這一新的態勢對統俄黨的政治壟斷地位形成嚴峻挑戰。反對黨得票率的增加反映了廣大選民迫切要求改變現狀的愿望。雖然三個反對黨的競選綱領各不相同,但它們提出的遏制腐敗、消除貧富懸殊、增加對富人征稅力度、改善社會福利和實現社會公正等主張得到選民的支持。
(三)體制外反對派通過示威游行和群眾集會方式表達對選舉結果的抗議
規模最大的是2011年12月10日和24日在莫斯科博洛特納亞廣場和薩哈羅夫大街舉行的示威游行,參加者多達數萬人,其中有知識分子、文化工作者、大學生和各類中產階級人士,包括自由派、無政府主義者、民族主義者、環保分子等。示威活動的發起者既有未經注冊的以卡西亞諾夫和涅姆佐夫為首的“人民自由黨”、“團結”運動、烏達爾佐夫領導的“左翼陣線”等;也有獲準注冊的亞博盧黨等黨派。著名博主阿·納瓦利內、作家鮑·阿庫寧和雜志編輯列·帕爾費諾夫通過網絡(包括“推特”、“臉譜”)開展示威活動的組織工作。納瓦利內甚至把統俄黨稱做“騙子和小偷黨”,這一名稱后來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得到西方“民主基金會”資助的“戈洛斯”協會(全稱是“保衛民主權利和自由地區公民組織”)則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示威活動參加者的成分復雜,組織松散,政治訴求各不相同。從年齡來看,中青年人占大多數,雖然也有老年人和退休者,但相對較少。參加抗議活動的許多人雖然對選舉結果不滿,但也并不支持卡西亞諾夫、涅姆佐夫等自由派人士。因此,當自由派領導人發表演講時遭到與會者的噓聲。議會反對黨的有些成員也參加了這些示威活動,但并未發揮主導作用。俄共主席久加諾夫在嚴厲譴責選舉舞弊的同時,明確表示反對右翼自由派鼓吹“橙色革命”的言論。三黨都分別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舉行了反對選舉舞弊的示威活動,但規模有限。三黨都不贊成自由派提出的立即解散杜馬的主張,不愿輕易放棄自己在選舉中獲得的勝利成果。
一些俄羅斯評論家把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選舉最終結果與俄民意研究機構在杜馬選舉前的民意調查結果作了比較,認為二者基本相符,差別不大。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2011年11月25日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當時統俄黨支持率為53.7%,俄共16.7%,自民黨 11.6%,公俄黨 10.0%。也就是說,統俄黨在選舉中的實際得票率低于大選前的民意調查4.4%,而俄共和公俄黨的實際得票率卻分別高于民意調查2.4%和3.24%,自民黨則基本持平。俄羅斯多數媒體由此得出結論,盡管選舉中存在某些舞弊現象,但總體來說,選舉結果反映了當前俄羅斯政治現實。2011年12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約700名國際觀察員觀察了此次俄羅斯杜馬選舉,普遍對選舉結果予以肯定。中方認為,俄杜馬選舉結果體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意愿。
(一)由于統俄黨在杜馬選舉中受挫,不得不在杜馬的機構設置和職位分配等方面對反對黨作出讓步,實行一定程度的分權
在上一屆杜馬中,統俄黨獨占了杜馬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六個副主席職位,俄共、自民黨和公俄黨分別得到一個副主席職位;在32個杜馬委員會中,統俄黨占據了大多數委員會主席的職位。而在新一屆杜馬中,統俄黨雖然仍占據許多關鍵性領導職位,但數量有所減少。該黨獲得了杜馬主席(謝·納雷什金)、第一副主席(亞·茹科夫)和四個副主席(安·沃羅比約夫、奧·莫羅佐夫、謝·涅維洛夫、柳·什韋佐娃)職位;俄共首次獲得第一副主席(伊·梅爾尼科夫)職位;公俄黨獲得一個副主席職位(尼·列維切夫);自民黨也獲得一個副主席職位(伊·列別杰夫)。杜馬委員會由原先的32個減少到29個,其中15個委員會主席由統俄黨議員擔任,6個委員會主席由俄共議員擔任,公俄黨和自民黨則分別擔任4個委員會主席。
(二)由于執政黨與反對黨的力量對比發生此消彼長的重大變化,杜馬內部的斗爭將變得更加激烈
執政黨不得不在許多方面與反對黨進行協商,討價還價,爭取達成妥協。三個反對黨可能在一些問題上結成聯盟,采取一致行動,共同對付統俄黨。梅德韋杰夫總統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在2011年12月4日與統俄黨代表進行交流時說:“鑒于杜馬組成愈加復雜,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不得不在某些問題上達成聯合協議。這是正常的,這就是議會制,這就是民主。”
(三)這次杜馬選舉結果可能促使俄羅斯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
普京在2011年12月15日與民眾連線對話電視直播節目中表示,在2012年3月總統選舉中將增強透明度,為全國9萬多個投票站裝配攝像頭,允許反對派監督投票的全過程。梅德韋杰夫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建議,其中包括:直選各地區行政長官、簡化政黨注冊手續、降低總統選舉候選人登記門檻等。12月23日,梅德韋杰夫向杜馬提交了有關政黨登記和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兩項法案,將組建政黨的最低人數要求由原來的4萬人降低至500人,取消關于政黨各地區分部的成員最低人數限制以及至少在半數聯邦主體擁有分部的規定。政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征集簽名數量也從原來的200萬降低至30萬,獨立參選人征集簽名的數量不超過10萬,同時取消政黨必須征集簽名才能參加杜馬選舉的規定。梅德韋杰夫還建議在全國設立225個選區,實行比例代表制選舉議員,使所有地區在杜馬中都有代表。如果這些建議獲得杜馬通過成為法律,無疑將使俄羅斯政治體制發生某些變化。有些原來被拒絕登記的政黨(如“人民自由黨”等)可能獲準注冊為合法政黨。
(四)這次杜馬選舉結果導致俄總統辦公廳、政府、議會以及統俄黨的人事安排發生一系列變動
原統俄黨最高委員會主席格雷茲洛夫不再擔任杜馬主席,原總統辦公廳主任納雷什金當選新杜馬主席,原副總理茹科夫擔任杜馬第一副主席,統俄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沃羅比約夫擔任該黨杜馬黨團領導人。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被稱做克里姆林宮首席智囊和政治設計師的蘇爾科夫在杜馬選舉后調職,不再擔任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改任專門負責現代化改革和創新政策的副總理。俄媒體對此作了多種不同解讀:一些評論家認為,蘇爾科夫僅僅是統俄黨在杜馬選舉中受挫的替罪羊;也有媒體認為,蘇爾科夫的職位變動是由于他對博羅特納亞廣場示威活動發表了與普京周圍的人不一樣的觀點。蘇爾科夫宣稱,反對派示威活動的參加者來自俄羅斯的“社會精英”,這一評價顯然不符合克里姆林宮的官方立場。
(五)這次杜馬選舉是2012年3月總統選舉的預演,必然會對總統選舉產生重要影響
俄羅斯大多數觀察家不否認普京將贏得總統選舉,問題只在于普京能否通過第一輪投票就勝出,還是不得不經過第二輪投票。反對派提出的各位總統候選人的目標是把普京拖入第二輪投票。據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普京的支持率在2010年底是56%,之后一直呈下降趨勢,到2011年12月10—11日降到42%,而反對黨的總統候選人久加諾夫的支持率為11%,日里諾夫斯基為9%,米羅諾夫為5%。看來普京要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50%以上的選票有一定難度,很可能要經過第二輪投票才能決出勝負。俄共的久加諾夫最有可能在第二輪投票中與普京進行對決。
資料來源:
② 俄聯邦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www.cikrf.ru)。
③ 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網站(www.wciom.ru)。
④ 列瓦達分析中心網站(www.levada.ru)。
⑤《外交部發言人就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結果等答問》,外交部網站2011年12月9日。
⑥ 俄羅斯總統網站(http://kremlin.ru)。
⑦ 俄新網中文網站(http://rusnews.cn)。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