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弗·拉季科夫 著 李鐵軍 摘譯
譯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
俄羅斯現代化進程的阻礙
伊·弗·拉季科夫 著 李鐵軍 摘譯
俄羅斯正在發展新經濟和實施現代化。俄圣彼得堡大學政治學系拉季科夫教授在圣彼得堡舉行的中俄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論壇(2011年11月)上發言,分析阻礙俄羅斯現代化進程的各種因素,指出俄羅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夠,俄羅斯社會缺乏共同理想,強調政府和民眾需要建立建設性的互動關系,克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懷疑心態。
為什么其他國家比如中國、印度的現代化進展順利,而俄羅斯就不行呢?是什么東西、什么人阻礙了俄羅斯的發展?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現代化的幾個關鍵性結構要素進行分析。現代化的主要環節是各種積極的社會主體。第一是執政者即“領導團隊”。善于繼往開來的有現代化思想的精英,不僅能倡導和提出現代化思想,還能調動國民去創造性地實現這一思想,有能力將戰略模式轉化為具體策略。領導團隊要能夠提出得到社會廣泛支持的目標,要具有達成目標的堅強政治意志,要在精英階層達成共識,能夠整合和集中智力資源,這是實現俄羅斯現代化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第二是積極的國民。國民素質越高,主動性就會越強。現代化的思想基礎環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永恒哲學,就是我們怎樣看待俄羅斯的千年歷史;二是未來愿景,就是我們對未來百年的心理預期。至于現代化的戰略策略環節,則既要有二十年和五十年長期規劃,又要有地區和行業年度發展計劃,實施專業的規劃和項目管理。
這樣看來,上述問題的一個可能的答案就集中在人的因素,也就是主觀因素上。
歷史經驗表明,要想讓現代化政策具有效率,不僅需要主觀因素發揮積極作用,還需要調動全部社會力量,需要團結和鼓舞全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勞動激情。俄羅斯并不是沒有現代化突破的經驗。彼得大帝時代的現代化激情,布爾什維克式的動員群眾(在充滿敵意的“文明世界”不提供貸款資金的條件下)進行現代化,都達成了眾所周知的具體成果:國家趕上了歐洲水平。但問題是付出的代價過大:人員損失駭人聽聞,俄羅斯社會遭到摧殘。其實,彼得大帝的早期現代化改革就讓國家付出了昂貴代價:社會過度緊張,充斥著暴力,大量俄羅斯人付出了血汗乃至生命代價。強制使用勞力,賦稅增加三倍,人口減少了五分之一,這就是彼得大帝改革的代價。七百萬農民被消滅和集中營囚徒的奴役勞動是斯大林“順利”工業化的代價。
梅德韋杰夫在其《前進,俄羅斯!》文章中不僅否定了彼得大帝的歷史經驗,也否定了蘇聯時代的全部經驗,認為這些經驗都不能作為當今現代化工程的效仿對象。他說,“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價太大。這些成就一般都是通過過度消耗力量、耗盡集權國家機器全部能力所取得的。”
顯然,在民主社會背景下,機械照搬運用強制作為現代化因素的歷史經驗是行不通的。需要探索其他的、非強制的動員民眾的方式。
第一,現代俄羅斯最主要的問題是民眾與政權之間存在巨大鴻溝,政府與社會之間缺乏充分的建設性對話。這個問題不解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指望成功。
在俄羅斯,無論現代化還是其他重大計劃,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政府從來不知道人民對政府的想法,人民同樣也不知道政府在干什么或想干什么。社會調查結果表明,國民對“現代化”概念本身就莫衷一是,大多數國民并不太清楚現代化政策的真實意義。

俄羅斯人理解的“現代化”概念(多項選擇)
第二,國家政治領導層認為,現代化項目的主要決定性動力是人才,因而開展了耗資巨大的引才計劃,但是忽視了以自由競爭為基礎、允許每個公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才干的社會體制建設。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不只是人才,正是這種體制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創新。
第三,俄羅斯目前實施的各項改革仍然一如既往,沒有重視所付出的社會代價。社會嚴重的兩極分化不可能成為有效現代化的可靠條件。國民都著眼于現代化的社會內容,而俄羅斯歷史上數次大躍進都是慘淡收場,人民生活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這導致俄羅斯人面對政府的每次改革沖動都有一種遺傳性的恐懼。
第四,必須指出的是,政府當局的計劃、構想、豪言壯語和種種允諾與具體實際操作之間的脫節,以及對那些貌似十分宏偉的計劃的快速遺忘,已經讓人司空見慣了。一個事實是,發布現代化方針后不久,2010年聯邦專項創新計劃的投入即已凍結在2009年的水平上。
第五,國民動員程度及其政治生活參與度與整合國民利益所必需的體制機制建設之間存在沖突。
第六,深刻的價值和行為界定進程將俄羅斯社會分化為現代派和傳統派兩極。俄羅斯的中產階級并不是政權的核心社會支持力量。相反,從長遠看,他們有可能產生體制外的反抗性資源。
第七,俄羅斯新的后工業現代化之所以踟躕不前,還因為過去的傳統現代化并沒有完成。很多企業仍維持著從前的低素質勞動方式。
第八,腐敗是現代化之路上的嚴重阻礙。腐敗作為一種體制性現象嚴重影響創新領域的投資環境,降低投資者的信任度。腐敗還會降低研發和推廣創新成果的積極性。在目前的腐敗水平下,要想在2020年實現俄羅斯的現代化計劃十分令人懷疑。
第九,從2001年起就已啟動的俄羅斯教育現代化并沒有成為現代化進程的有效資源。
我們應當清楚,阿拉伯革命是從什么開始的,應當記住那些青年,那些受過教育(50%以上有高等學歷),但由于沒有合適工作機會而被迫在街上“賣拖鞋”的青年。正是這些青年成了社會動蕩的主人公。
當前俄羅斯各個社會群體都是阻礙現代化進程的主體。其中兩個最有影響力的群體就是財閥和官僚機構。現在這些大產業主們對投入巨資去搞現代化沒有興趣。官僚是最保守的社會群體,多數官員和“親政府”的(有地位的)學界人士都視現代化為一種可能的發財之道,甚至利用現代化之機來壯大自己。
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民意調查結果表明,僅有5%的受訪者認為國家和官僚階層能夠承擔現代化重任,4%的人認為商人和學者們能擔此重任,3%的人信賴政治家,2%的受訪者寄希望于青年。有近60%的公民不知道哪些社會群體能夠成為創新的動力,還有23%的人則認為根本不存在這樣的社會群體。
應該承認,其他社會群體——“普通”民眾和選民同樣不是現代化進程的支持者和積極參與者。
葉夫圖申科把民眾的這種狀態稱之為“公民性無能”。但是,出現這種狀況并不是因為民眾真如此差勁。民眾的行為邏輯簡單明了。現在的政府在作出政治決策時都打著民眾利益的旗號,但實際上并沒有民眾參與。當今政治生活中的掌權者沒有人去尋求民眾的積極擁護。作為回應,多數民眾對政府的各項宏偉創舉一律抱有深切的疑慮。發展科學技術和創新問題沒有得到俄羅斯民眾的廣泛理解,因為民眾實際上沒有受到任何有效的激勵,能夠鼓勵他們創造性地參與國家的改革。可以說,俄羅斯民眾的普遍懷疑心態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被排除在所有政治進程之外,特別是被排除在現代化進程之外。
此外,這種懷疑心態還因為某些政府人士對這部分民眾的輕慢而被放大。比如,總統的現代發展研究所所長伊·尤爾根斯在一場名為“什么阻礙著俄羅斯現代化”的新聞發布會上聲稱,俄羅斯民眾尚未準備好實現政府的宏偉藍圖。他認為,總統、總理和政治精英們已做好準備并具有這種政治意志,但民眾還缺乏準備!至于民眾對創新的漠視態度以及較低的公民積極性,他的解釋是因為政府的家長式作風以及“較低的城市化文明普及率”。尤爾根斯認為,俄羅斯民眾到2025年才能夠達到一個普通進步歐洲人對民主的心理認同程度。暫時而言,俄羅斯的人力資本呈明顯下降趨勢。經濟活動人口正在喪失技能(因為不能從事所學專業),走下坡路,變成流氓無產者甚至低能兒。尤爾根斯得出的結論是:社會動員失敗的罪魁禍首是民眾本身!
宗教精英、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之間的脫節也是國家改革道路上的嚴重阻礙。
新聞媒體,特別是國家掌控的新聞媒體加劇了俄羅斯公民的懷疑心態。這些媒體試圖通過報道為數不多的創新成就來證明現代化的成功。
總而言之,構成現代化政策的阻礙因素包括:政府威信太低,主張現代化的國家領導人支持率下降,對整個國家機構的不信任;民眾和政府缺乏共同利益,沒有能夠把所有人團結在一起的共同社會理想;公民和政府機關之間形成客戶—保護人關系;缺乏現代化精英。只有改變這些要素才能形成現代化必需的潛力。建立有效的社會經濟秩序,使創新成為需要,是順利實施現代化的主要條件之一。
譯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