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福州 350001
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感現狀的調查研究
陳 莉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福州 350001
目的了解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感的現狀。 方法采用中文版M氏職業倦怠量表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對本院重癥醫學科護士進行調查。并將有3年及3年以下工作經驗和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高年資護士的兩次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比較。 結果 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嚴重。而工作經驗3年及以下的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倦怠感加深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高年資護士職業倦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感嚴重,而低年資護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我們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減輕護士的職業倦怠感,尤其對剛進入重癥醫學科工作的護士,做好心理建樹,從而激活她們的工作動力,提升自我效能,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護士;重癥醫學科;職業倦怠感;調查研究
重癥監護病房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場所,特殊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導致重癥醫學科護士產生較大的工作壓力[1]。2005年就有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都有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感[2]。歐洲兩次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受到職業倦怠影響的護士比例約為25%,并逐年呈上升趨勢[3]。高工作疲潰感不僅給護士帶來身心的痛苦,也會影響對患者的護理質量,造成醫院財政收入的損失[4]。“優質護理病房”概念實施于臨床護理以來,高強度的基礎護理工作量的增加更加劇了重癥醫學科護士的職業倦怠感。因此,為了解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感的嚴重程度,本研究對本院重癥醫學科護士的職業倦怠感進行了調查與研究,現報道如下:
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調查福州市某三甲醫院重癥醫學科工作的85名護士。其中,主管護師6名,護師13名,護士66名,均為女性;年齡20~42歲,平均(23.9±4.0)歲;護理工作經驗 3個月~10年,從事重癥醫學護理工作時間 3個月~6年,平均(2.34±1.63)年;文化程度:中專學歷名11名,大專學歷59名,本科學歷15名。其中,工作3年及3年以下護理工作經驗的低年資護士49名,3~10年護理工作經驗的高年資護士36名。
1.2.1 中文版M氏職業倦怠量表(malasch burnout inventory,MBI)由22道題目組成,其中,情緒衰竭(EE)量表有9道題目,總分54分,19~26分為中度倦怠感,26分以上為高度倦怠感,去人格化分量表有5道題目,總分30分,6~9分為中度倦怠感,9分以上為高度倦怠感;個人成就感分量表有8道題目,總分48分,34~39分為中度倦怠感,34分以下為高度倦怠感[5]。量表由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對量表的描述進行自我評估,評估采用7點評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現的頻率,其中,情緒衰竭和去人格化評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個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此量表經過測試,同質信度Cronbach's a=0.738,分量表中情感耗竭為0.858,去人格化為0.761,低個人成就感為0.757,具有較高的可信度[6]。
1.2.2 臨界值以情感耗竭分數≥27、去人格化分數≥8、個體成就感分數≤24為標準。參照李永鑫[7]提出的綜合考慮職業倦怠3個因子的方法,把各個因素的影響整合在一起,納入到職業倦怠的診斷標準中,即將受試者的倦怠程度分為4種:(1)零倦怠:在職業倦怠評估中,3個因子的得分都低于臨界值;(2)輕度倦怠:在職業倦怠評估中,1個因子的得分高于臨界值;(3)中度倦怠:在職業倦怠評估中的某2個因子的得分高于臨界值;(4)高度倦怠:在職業倦怠評估中的3個因子的得分高于臨界值。本研究認定輕度倦怠為正常人群,中,高度倦怠為職業倦怠人群。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2012年7月調查中的受試護士在情感衰竭上的分數明顯高于Maslach提出的醫護人員常模,而在個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則明顯低于Maslach提出的醫護人員常模。見表1。
表1 2012年7月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感水平與常模比較(±s,分)

表1 2012年7月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感水平與常模比較(±s,分)
項目 情緒衰竭 去人格化 個人成就感受調查護士(n=85)M 氏常模(n=1 104)t值P值24.65±10.27 22.19±9.53 2.304<0.01 6.17±5.58 7.12±5.22 1.626>0.05 31.31±9.51 36.54±7.34 2.247<0.01
低年資組一年前后倦怠人數比較,低度倦怠人數明顯減少,而中高度倦怠人數增加16.32%和6.1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高年資組兩次職業倦怠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重癥醫學科的低高年資護士職業倦怠程度比較[n(%)]
表1、2結果顯示,2012年7月調查中的受試護士在情感耗竭上的分數明顯高于Maslach提出的醫護人員常模,而在個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則明顯低于Maslach提出的醫護人員常模,而低度倦怠護士15例,占17.64%,中高度倦怠護士70例,占82.3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重癥醫學科護士倦怠感以中度倦怠居多,職業倦怠嚴重,值得關注。ICU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場所,與普通病房相比,患者病情重變化大,護理垂死和死亡患者的概率大,先進醫療儀器集中,技術性、專科性比普通病房強,患者自理能力差,勞動強度大。這樣的工作環境和工作負荷下,需要將精力更多地用于熟悉技術操作和儀器設備的使用,而忽略了與患者的關系,從而產生倦怠感。職業倦怠感不但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人際關系,而且會使個體對工作產生消極態度,降低工作績效,同時影響與家庭、朋友的關系,對自己、他人、組織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8]。因此,重癥醫學科護理管理者在提高科室護士護理技能的同時,也應該同時開展人文教育、人文關懷的學習,宣揚護理工作的崇高目的,做好護士的心理建樹,以提升護士的職業熱情,從而緩解護士職業倦怠感。同時,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更人性化的排班,定期組織緩解壓力的戶外活動,有效的激勵措施來緩解重癥醫學科護士的職業倦怠。
表2結果顯示,3年及3年以下工作經驗的低年資護士職業倦怠感程度上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人數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中高年制護士職業倦怠程度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新護士工作經驗偏少,專業技術操作欠熟練,理論與實踐還不能很好的結合,還要常常面臨突發事件,并必須快速做出反應,這些加重了新護士的心理壓力[9],更加劇了職業倦怠感。同時,重癥醫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它收治的患者以病情復雜、多臟器功能衰竭為主,時常送入重癥醫學科的患者已死亡或瀕臨死亡;死亡作為一種刺激源造成的情感反應易使年輕護士產生焦慮心理,加重職業倦怠感。因此,年輕護士進入重癥醫學科工作前,護理管理者應該對其生理和心理狀態做好評估,挑選能適應高強度的護理工作和心理素質高的護士進入重癥護理部門;還應積極組織有關重癥護理相關知識和成就的培訓班,使年輕護士充分了解重癥醫學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有足夠的信心和熱情投身到重癥護理的工作中,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
護士既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豐富的邊緣學科知識,精湛的護理操作技能,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提供給患者的服務質量[10]。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主要包括:要滿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證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軀體的舒適,協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會的協調和支持,用優質護理的質量來提升患者與社會的滿意度。這就更需要大量的生理和心理素質高的護士投身在重癥護理專業上,更需要重癥護理的護士擁有更多的精力和耐力為患者提供高品質的護理服務。因此,減輕重癥護理護士的職業倦怠感十分重要。
綜上所述,重癥醫學科護士職業倦怠感嚴重,尤其投身在重癥護理專業的新一代護理人才中。因此,無論是護理管理者還是醫院都應該對重癥護理相關部門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積極的措施以減輕護士的職業倦怠感,提高重癥護理的質量,提升重癥護理的水平。
[1]張繼平,王愛軍.ICU護士工作壓力源心理健康狀況及應對方式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4,4(8):1-4.
[2]王芳,袁桂枝.護士工作疲憊感及其研究現狀[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5,20(18):74-76.
[3]Merouti E,bakker AB.A model of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st nurse[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0,32(2):454-464.
[4]余華.護理工作疲潰感及其研究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1):870-871.
[5]陳素坤.臨床心理護理指導[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7-217.
[6]馮鶯,駱宏,葉志弘.MBI量表在護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測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7):477-479.
[7]李永鑫.三種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較研究:基于整合的視角[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74-76.
[8]陸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3):206-208.
[9]張桂蘭,馬慧.淺談ICU護士的心理壓力及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6):645-646.
[10]郭欣穎,郭愛敏,李艷梅.ICU新護士焦慮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學雜志,2006,41(4):371-372.
Investigation on 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 status of nurses i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
CHEN Li
Unio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1,China
ObjectiveTo know th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 of nurses i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MethodsNurses i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1 to July 2012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Chinese version of malasch burnout inventory(MBI).Two surveys of nurses who had less than 3 years and 3 years experience and high qualification nurses who had above 3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were compared.ResultsNurses i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 had serious 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 of nurses with 3 years'work experience deepened obviously,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 of high qualification nurses(P>0.05).ConclusionNurses i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 have serious 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and low qualification nurses 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We should carry out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especially on the nurses just entering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do psychologically achievements well to activate their motivation,enhance selfeffic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Nurses;Professional taedium vitae;Critical care medicine department;Investigation
R192.6
C
1674-4721(2012)11(b)-0179-03
2012-08-06 本文編輯: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