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勤 許 勇 倪 偉 張 藝 韓曉波 黃雪元 陳利清 靳 松 吳文珍
(1.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800;2.上海中冶職工醫院,上海 200941;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 200032)
支氣管哮喘是全球范圍內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慢性疾病,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增多的趨勢[1]。本病屬中醫哮證范疇,發作期多以寒哮為主,緩解期多以氣虛陽虛為主[2]。筆者應用上海市名老中醫邵長榮教授的“陽虛哮喘敷貼方”(簡稱“敷貼方”)三伏天穴位敷貼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獲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6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均為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至2011年呼吸科門診患者。男性23例,女性39例; 年齡 18~29歲 12例,30~59歲 40例,60歲以上10例。病程平均16年。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3]的診斷標準和分期標準。(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及《中醫證候辨治規范》制定腎陽虛證診斷標準。主癥:畏寒肢冷、腰酸肢軟。次癥:面色蒼白、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具備全部2項主癥,兼具2項以上(含2項)次癥者屬腎陽虛證。(3)納入標準:符合西醫診斷和分期標準、中醫證型診斷標準,且年齡18~65歲。(4)排除標準:處于哮喘發作期者;有可造成氣喘或呼吸困難的其他疾患;年齡在18周歲以下或65周歲以上者;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疾病、精神病;對本方組成藥物過敏者;符合納入標準但治療依從性不好者。
1.3 治療方法 選取陽虛哮喘敷貼方,其主要成分和比例為:熟附子 2,巴戟天 2,補骨脂 2,麻黃 1,丁香0.6,吳茱萸 0.6,肉桂 0.6,桑寄生 2,淫羊藿 2,各研為細末,過120目篩,備用。取穴:天突、大椎、肺俞(雙側)、風門(雙側)穴。將敷貼方用姜汁調制成稠糊狀制成直徑為2 cm的錐狀藥餅,然后用7 cm×10 cm麝香止痛膏固定于相應穴位,一般4~6 h至局部皮膚發紅甚則發泡,如有皮膚潰破者局部涂以龍膽紫。在治療期間,除急性發作時予相應處理外,不用其他藥物治療。療程:夏季7~9月之間,每周2次,共3個月。
1.4 療效判斷 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1988年制定的“支氣管哮喘療效判斷標準”[4]。于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外周血15 mL以檢測相關指標。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秩和檢驗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62例患者治療后顯效32例,有效19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2.26%。
2.2 治療前后免疫細胞變化情況 見表1。治療后,T細胞、Th/Ts比值較治療前提高,Ts細胞、B細胞下降(P<0.001),NK 細胞無明顯變化,CD4+CD8+T 細胞增多。
表1 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比較()

表1 治療前后細胞免疫功能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01。下同。
項 目 n治療前 62治療后 62 T細胞(%)Th細胞(%)Ts細胞(%)51.12±1.65 49.40±2.09 53.68±1.74 53.81±1.26*50.81±1.43 42.03±1.44*Th/Ts B細胞(%)1.10±0.07 27.43±0.86 1.38±0.06*21.80±0.95*NK細胞(%)CD4+CD8+29.98±1.60 2.24±0.06 31.59±1.09 2.50±0.07*
2.3 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變化情況 見表2。治療后,免疫球蛋白IgG、IgM含量明顯升高,IgE明顯下降(P<0.001),IgA 無變化(P>0.05)。
表2 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比較()
項 目 n IgG(g/L) IgE(IU/mL) IgA(g/L) IgM(g/L)治療前 62 10.54±0.23 209.34±5.65 3.36±1.60 1.69±0.08治療后 62 12.28±0.24*112.56±5.35*2.11±0.06 2.15±0.07*
支氣管哮喘是內科常見的難治病種,具有反復發作、慢性遷延的臨床特點。冬病夏治三伏貼其理論源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夏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季節,《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指出“夏者,經滿氣溢,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故三伏天人體氣血旺盛,腠理開泄,此時貼敷,藥力更易直達臟腑,起到激發正氣、祛除伏寒,達到減少哮喘急性發作或不再發作的目的。
哮喘是一種復雜的免疫疾病,其免疫激活、免疫調理機制甚為復雜。有研究報道,哮喘患者受變應原刺激后,CD4+T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10的水平不能相應提高[5],CD8+細胞在在加重哮喘氣道炎癥中起重要作用[6]。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在不同時間點上,CD8+T細胞可出現作用轉換,即CD8+T細胞作用的時間依賴性,在機體致敏和激發的前期階段中,CD8+T細胞主要通過增加IFN-γ的分泌來發揮保護作用,而一旦系統被激發后,CD8+T細胞在氣道疾病發生中的作用即發生變化,主要起促炎作用[7]。本課題研究發現,“敷貼方”穴位敷貼治療哮喘的總有效率為83.3%,并對哮喘患者具有多種免疫調節作用:(1)外周血T細胞、Th/Ts比值提高,Ts細胞治療后較治療前下降,提示 “敷貼方”對T細胞亞群比例失調有一定調節作用,與文獻[6]報道相符;(2)外周血B細胞明顯下降,IgE含量明顯降低,說明“敷貼方”對IgE介導的過度免疫反應具有抑制作用;(3)免疫球蛋白IgG、IgM含量升高,對體液免疫功能具有促進作用,研究中未發現IgA有意義的變化,留待后續研究進一步分析;(4)治療后NK細胞數量略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5)外周血CD4+CD8+陽性細胞增多,有顯著性差異。近來的研究顯示,CD4+CD8+雙陽性T細胞(DPT細胞)存在于人和小鼠、雞、豬、猴等動物的外周血中,這些雙陽性細胞為抗原特異性記憶細胞,能夠產生疫苗誘導的記憶免疫應答[8],提示“敷貼方”具有一定的促進免疫應答的功效。
本課題所取穴位均為中藥敷貼治療哮喘的常用腧穴。肺俞、風門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腧穴,是肺衛經氣輸注所在,其中,肺俞穴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最基本的穴位,針刺、艾灸肺俞可以改善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9]。大椎穴為督脈的強身要穴,為諸陽之會,《類經圖翼》載“大椎,主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食氣,咳癥久不愈”。天突穴為任脈要穴,內應肺系,外通氣竅,為氣息出入的要塞。天突、大椎、肺俞、風門相配,外用附片、巴戟、肉桂、麻黃等溫補辛散中藥組成的“敷貼方”三伏天進行穴位敷貼,共奏宣肺平喘、降氣祛痰,溫陽補腎、溫經散寒之功。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敷貼方”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和免疫調節作用。因此,“敷貼方”治療支氣管哮喘的作用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1]朱元玨,陳文彬.呼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54.
[2]封繼宏,劉恩順,張弦,等.2419例支氣管哮喘證候調查的文獻統計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8):66-68.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支氣管哮喘病學組.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 (2008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4]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哮喘病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醫藥學報,1988,3(3):67.
[5]郭胤仕,許以平,史桂英.變應原對哮喘患者外周血CD4+T細胞功能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6):723-726.
[6]蔣雄斌,殷凱生.CD8+T細胞與重癥哮喘[J].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2005,25(9):693-695.
[7]Stock P,Kallinich T,Akbari O,et al.CD8(+) T cells regulate immuneresponses in a murine model of allergen-induced sensitization and airway inflammation[J].Eur J Immunol,2004,34(7):1817-1827.
[8]張宏偉,吳昊.外周血 CD4+CD8+T細胞研究進展[J].北京醫學,2006,28(2):108-110.
[9]房恭,周雪忠,劉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基本藥物和穴位的研究[J].中醫雜志,2009,50(9):794-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