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俠 吳印輝 郭大江 郭 來 張曉飛
(1.河北省遷安市中醫醫院,河北 遷安 064400;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700;3.河北醫科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我們近年采用腕針加循經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50例,并與常規針刺者50例對比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河北省遷安市中醫醫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針灸門診及住院患者100例,明確診斷為周圍性面癱,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腕針取上1區(雙側)、上2區(患側)、上3區(患側),如有耳后神經痛選取上4區(患側)。手足太陽經:顴髎→睛明→攢竹→眉沖;手足陽明經:禾髎→迎香→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手足少陽經:翳風→絲竹空→瞳子髎→陽白→風池。各經所取配穴:手足太陽經可加刺瞳子髎;手足陽明經可加刺水溝、承漿、睛明;手足少陽經可加刺顴髎、頰車。以上穴位均取患側。地倉透頰車(雙側),巨髎透迎香(患側),四白透巨髎(患側),陽白透魚腰(患側)。腕針選定進針點,皮膚常規消毒,針與皮膚呈30°角快速刺入皮下,針體沿皮下淺層刺入約1.5寸,以針下松軟感,患者無痛感及痠、麻、脹、沉感為宜。留針30min。面部針刺:根據病變部位所屬面部經脈循行分布決定所選經穴,每經按照本經氣血運行的方向決定取穴的先后順序;不同經脈之間按照太陽→陽明→少陽的順序針刺。分期針刺:即急性期用半刺法[1],淺內而疾發針;靜止期用淺刺法,刺入0.1~0.2寸,針身平躺在皮膚上即可,恢復期用透刺法。針刺方向與本經氣血運行方向一致。半刺法不留針,淺刺法留針10~15min,透刺法留針20min。腕針留針過程中囑患者每隔10min鍛煉所有面部表情肌1次,雙側同時進行。各期均配合患側TDP照射,照射部位以翳風穴為中心。針刺每日1次。對照組按照《針灸治療學》[2]面癱的治療方法常規針刺治療。取穴陽白、四白、地倉、頰車、顴髎、牽正。不分期,均用平補平瀉手法治療。配穴:不能抬眉加攢竹,鼻唇溝變淺加迎香,頦唇溝歪斜加承漿或夾承漿,耳前壓痛加下關,耳后疼痛加翳風,均取患側。各期均配合患側TDP照射,照射部位以翳風穴為中心。針刺每日1次。兩組均連續治療10d為1療程,若需繼續治療,休息3d再繼續下1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都給予療效判定。
1.3 療效標準 參照第5次國際面神經外科專題研討會推薦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系統進行評定。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痊愈:面部所有區域均正常。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的功能減弱,可能有輕微的聯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頜運動中等,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單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并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頜運動微弱,眼用力時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頜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不同療程治愈率比較 見表3。結果示觀察組第2、3療程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不同療程痊愈率比較n(%)
筆者認為周圍性面癱屬皮部經筋病,“筋”《說文》中作“肉之力也”。經筋受病則影響肌肉的運動。足陽明經主血所生病“口喎”;足陽明經筋其病[3]“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說明口癖的病因多因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與約束而致口眼歪斜。足陽明經筋循行“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入于耳前”。少陽經為目外綱。由此可見,口喎與陽明、太陽、少陽經氣血瘀滯不通關系密切。因此治療以疏通三陽經氣血為主,循經取穴針刺是疏通本經氣血的好方法。陽明經筋上接太陽,下接少陽,各經之間取穴順序應為太陽-陽明-少陽。因太陽經為人身之藩籬,外邪侵襲,首先侵襲太陽經。分期刺法符合《黃帝內經》治療風邪的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4]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急性期病邪在皮部,局部穴位用半刺法,“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其作用主要宣泄淺表部的邪氣,此法有利于祛邪外出,使面癱盡快恢復,也可防止引邪深入加重病情。靜止期病邪入絡,用淺刺法,取穴宜少;防止“疾淺針深,內傷良肉”:恢復期病邪進入經筋,針刺部位亦達經筋部,透刺法能通經接氣,增強針刺強度,使針感易于循經傳導,提高補益經氣或疏瀉邪氣的作用,還可加強兩經或多經的聯系,擴大主治范圍。達到祛風活血通絡的作用。腕針是腕踝針[5]的一部分,腕針1區、2區、3區分布區域均經過面部,腕針4區過莖乳孔附近,是面神經的發出地,腕針針刺僅在皮下,主要治療所主區域的皮部經筋病,因此,腕針為治療面癱的極佳選擇。面部功能鍛煉可興奮麻痹的面部神經、肌肉。TDP照射可溫通經脈,減輕水腫,活血通絡。總之腕針加循經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能夠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周圍性面癱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自身防護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性期戴口罩、眼睛,防止再受邪風侵襲非常重要。防治結合是促使病愈的保障。
[1]奚永江,司徒鈴.針法灸法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28.
[2]楊長森,何樹槐.針灸治療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85.
[3]李鼎,肖少卿.經絡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12.
[4]程士徳,孟景春,李今庸,等.內經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4.
[5]張心曙.腕踝針療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78: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