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煌 沈 鷹 孫維峰 韋 嵩 何丹丹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筆者近年應用中藥熏蒸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RA),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中醫科住院的RA患者60例,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RA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分型標準參考《中醫內科學》[1]RA的中醫寒熱分型標準。所有入組病例根據隨機數字發生器Provl.67(Segobit Software公司產品)產生60個隨機數字,按患者入院的順序,對應產生隨機數字,奇數者入中藥熏蒸組(以下簡稱熏蒸組),偶數者入非中藥熏蒸組(以下簡稱非熏組)。熏蒸組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齡(52.35±16.68) 歲;病程 1~20 年;其中風寒濕痹 5例,風濕熱痹25例。非熏組30例,男性2例,女性28例;年齡(53.75±15.88)歲;病程 1~21年;其中風寒濕痹 6例,風濕熱痹24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非熏組僅給常規藥物治療,美洛昔康(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生產)7.5 mg口服,每日1次;甲氨蝶呤10 mg口服,每周1次;香丹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次;口服中藥煎劑按證型的不同分別給予科內協定方風寒濕痹方 (羌活、獨活、秦艽、桂枝、防風、烏梢蛇、威靈仙、附子、雞血藤、丹參、薏苡仁、絡石藤、甘草等)或熱痹方(石膏、知母、雞血藤、忍冬藤、桑枝、木瓜、丹參、絡石藤、防風、薏苡仁、地龍、甘草等),每日1劑,水煎服。如原服用激素,則按原劑量繼續服用;如患者不能耐受甲氨蝶呤時,改用來氟米特片20 mg口服,每日1次。必要時對癥處理,如疼痛劇烈,可臨時使用止痛藥。熏蒸組在非熏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蒸治療,熏蒸藥物采用熏Ⅰ方(由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中藥房提供):羌活20 g,獨活20 g,防風15 g,桂枝 15 g,細辛 10 g,川芎 20 g,海風藤 30 g,徐長卿30 g,姜黃20 g,蘇木20 g,冰片1 g。采用四肢局部熏蒸。設備為大連金輝康療器械廠生產的ST-I型多功能肢體治療儀,同時具有淋洗功能。熏蒸時將熏蒸方藥裝入紗布袋中,放入熏蒸治療儀藥箱內煮沸,蒸氣溫度設置在55℃左右,淋洗的藥液在48℃左右時即可治療。患者采用肢體熏蒸,即取坐位將患肢伸入治療儀器中,在熏蒸的同時,間斷噴出藥物進行淋洗,每日1次,每次30 min。兩組均以20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方法 詳細記錄患者關節疼痛情況、中醫辨證相關的所有證候及健康評估,如寒熱、口干口苦、大小便異常等,并對重要相關指標給予量化計分,然后積分統計。根據治療前后積分變化,比較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的改善情況。
1.4 療效標準 (1)完全緩解:炎癥性關節痛消失,無晨僵,無疲勞,關節檢查中未發現滑膜炎,影像學資料不提示骨關節進行性破壞,血沉(ESR)或C反應蛋白(CRP)水平正常。(2)美國風濕病協會標準(ACR20)改善:即患者壓痛關節數及腫脹關節數均達到20%以上改善,且下面的5項指標中至少有3項獲得20%以上改善:①患者評估的疼痛VAS評分;②患者對疾病活動的整體評估[患者綜合考慮自己的疾病狀況,在視覺模擬(VAS)標尺上指出];③醫師對疾病活動的整體評估(醫生綜合考慮患者的疾病狀況,在VAS標尺上指出);④健康評估問卷(HAQ);⑤ESR 或 CRP 水平。(3)ACR50及ACR70改善:即采用與ACR20相同的標準分別定義為至少獲得50%及70%以上的改善。上述各項指標的改善百分率(%)=(治療前值-治療后值)/治療前值×100%。病情無變化,或加重者為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軟件做統計分析,采用 χ2檢驗、t檢驗和 Ridit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疼痛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 (P<0.05或0.01),熏蒸組優于非熏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非熏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熏蒸組 30 6.99±1.08 2.08±0.93**△非熏組 30 7.03±1.09 5.56±0.95*
2.2 兩組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2~表3。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明顯改善(P<0.01);熏蒸組風濕熱痹證患者身熱感、口干口苦改善優于非熏組(P<0.05);風寒濕痹證患者身寒感、大便稀改善優于非熏組(P<0.05)。
表2 兩組風濕熱痹證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風濕熱痹證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比較(分,)
組 別 身熱 口干、口苦 小便黃 大便干熏蒸組治療前(n=25) 治療后非熏組治療前1.77±0.78 1.41±0.85 0.83±0.64**△ 0.61±0.46**△1.68±0.62 1.28±0.79 1.30±0.83 1.38±0.84 0.60±0.75**0.29±0.51**1.18±0.81 1.29±0.81(n=24) 治療后0.80±0.65**0.77±0.58**0.71±0.82**0.34±0.52**
表3 兩組風寒濕痹證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比較(分,)

表3 兩組風寒濕痹證中醫證候改善情況比較(分,)
組 別 身寒 小便清長 大便稀熏蒸組 治療前(n=5) 治療后非熏組 治療前0.69±0.67 1.43±0.60 0.32±0.53**△ 0.67±0.59**0.73±0.68 1.38±0.60 1.41±0.84 0.13±0.44**△1.50±0.69(n=6) 治療后0.46±0.58** 0.96±0.630.49±0.60**
2.3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4。熏蒸組明顯優于非熏組(P<0.01)。

表4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n)
中藥熏蒸療法以“內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絡、發汗而不傷營衛”為特點,是中醫學最常用的傳統外治方法[2]。
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是由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加之外感風、寒、濕、熱之邪而形成。《素問·痹論》篇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故治療上多給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溫陽補腎、強筋壯骨等治療。《內經》有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認為疾病乃邪氣由外入侵所致,對疾病的治療也應從外而解;《內經》還提出“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除其邪則亂氣不生”,此“漬形”即是熏蒸治療。本臨床研究采用的熏Ⅰ方以羌活、獨活為君藥,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之功,《本草求真》言“羌有發表之功,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桂枝、細辛為臣,桂枝辛散溫通、能振奮氣血、透達營衛,可外行于表解散肌腠風寒,橫走四肢溫通經脈寒滯,且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故為風濕痹痛的常用要藥;細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止痛功效。川芎、姜黃、蘇木活血祛瘀止痛,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與防風、海風藤、徐長卿之祛風勝濕、通絡止痛,一并為佐藥。冰片為使,其“性走而不守”,《新修本草》言“主風濕積聚”,其助諸藥直達病所,共奏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功效。
綜上所述,中藥熏蒸療法能明顯改善RA患者的癥情,其作用機理值得進一步研究。
[1]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65.
[2]沈鷹.風濕病中西醫診療概要[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