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治國 呂聰枝 李 明 趙高峰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腦卒中后抑郁(PSD)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心境障礙并發癥,嚴重地影響到患者的肢體功能康復和生活質量。中醫學認為郁與虛關系密切,筆者近年來應用加味補中益氣湯聯合帕羅西汀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取得較好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90例,納入標準:(1)腦卒中發病后意識清楚,無智力障礙,能配合檢查;(2)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出血、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經1~3次的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3)辨證屬于中氣虛弱證,兼有瘀血[1];(4)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總分>17[2];(5)首診 1 周內未服用抗抑郁制劑,2周內無使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6)入組前血、尿、糞常規及肝、腎功能正常,無精神疾病史及癲癇病史。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5例。治療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 56~84 歲,平均(62.30±5.80)歲;病程 4~13 個月,平均(6.30±3.50)個月。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 52~85歲,平均(64.54~6.20)歲;病程 5~14 個月,平均(6.90±4.90)個月。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用帕羅西汀片20 mg,每日1次,早餐頓服。治療組另予加味補中益氣湯:黃芪30 g,當歸15 g,白術10 g,陳皮10 g,升麻 12 g,蜈蚣 2條,白芍 15 g,柴胡 6 g,合歡皮 15 g,遠志15 g,川芎20 g。每日1劑,水煎,日服2次。均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綜合療效以及兩組患治療前和治療后4周及8周的HAMD、NIHSS評分。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顯效:癥狀消失,情緒正常。有效:癥狀減輕,情緒基本穩定。無效:癥狀、情緒均無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HAMD及NIHSS評分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改善均優于對照組(P<0.05)。時間和藥物無交互效應(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及NIHS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及NIHSS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時期比較,△P<0.05。
組別 HAMD評分 NIHSS評分治療前 24.26±8.21 14.22±4.71治療后 4周 15.65±3.17*△ 9.65±4.17*△治療后 8周 10.43±3.38*△ 6.54±2.08*△對照組(n=30)治療組(n=45)治療前 23.94±7.35 15.02±4.40治療后 4 周 22.76±4.90* 12.76±4.90*治療后 8 周 15.37±4.85* 8.47±2.82*
PSD是指發生于卒中后經量表測定證實有抑郁情緒或處于抑郁的狀態,是腦卒中的重要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25%~80%[3],大部分為輕-中度。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清楚,一方面,腦損傷病灶影響了神經結構間神經遞質的合成與傳遞;另一方面,卒中后肢體機能的障礙,家庭和社會角色的轉變使患者處于一種強烈而持續的應激狀態,產生絕望、無用和包袱感,從而導致抑郁[4]。卒中后抑郁一旦確診,首選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多項循證臨床研究顯示該類藥物具有改善抑郁癥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
PSD屬中醫學“郁證”范疇,為中風之變證,初病由于風、瘀、痰、火膠搏郁結致使氣血郁滯不暢,肝氣失其條達,神明失其清展而情緒低落,出現抑郁,久病則多虛,張景岳認為“久病而損及中氣者,宜修宜補”。方中黃芪補中益氣為君;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當歸、川芎補血活血;蜈蚣通絡、升麻、陳皮、柴胡疏肝解郁,合歡皮、遠志安神定志。綜合全方,一則補中益氣,補虛而氣機條達,二則養血活血安神,血暢則無郁滯之患。
本研究提示帕羅西汀能夠改善患者PSD,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與加味補中益氣湯配合,綜合療效、HAMD評分和NIHSS評分方面都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2]湯毓華.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J].上海精神醫學,1990,2(增刊):38-40.
[3]安中平,王艷,王景華,等.腦卒中后焦慮和抑郁障礙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0,36(9):562-564.
[4]蔡友蘭.腦卒中后心理特點及防治策略[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