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海 單春格 辛和平 王麗紅 江雷振
筆者選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07例,分別采用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及小骨窗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現報告如下,以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07例,入院后均依據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1]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按照 Brunnstrom 分級標準[2]劃分,Ⅰ-Ⅱ級 51 例,Ⅲ-Ⅳ級32例,Ⅴ級24例。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55例,其中男36例,女19例,年齡44~71歲,平均年齡為(51.8±3.5)歲,病程14 h~3 d,平均病程為(1.5±0.7)d;實驗組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52.2±3.7)歲,病程16 h~3 d,平均病程為(1.4±0.5)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臨床資料方面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小骨窗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患者全身麻醉,氣管插管;頭顱CT掃描定位血腫,做4~5 cm切口至骨膜;鉆骨孔后擴大為直徑2~3 cm小骨窗;之后再行血腫腔穿刺,確定是否為血腫區域;待血腫區域確定后,切開皮質2~3 cm,顯微鏡下吸除血腫,同時采用雙極電凝止血;行皮質切開時注意避開大腦功能區及血管走行區。血腫清除后生理鹽水沖洗,放置引流管,完成手術;術后24~48 h頭顱CT復查顱內出血情況。
1.3 觀察指標 術后評價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析頭顱CT影像學資料;記錄術后并發癥及病死患者例數。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神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頭顱CT影像學資料,自擬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患者術后無神經功能障礙,完全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頭顱CT顯示血腫完全消失。②有效;患者術后輕度神經功能障礙,基本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頭顱CT顯示血腫大部分消失。③無效,患者術后神經功能障礙嚴重,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患者死亡。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病死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病死率比較(n,%)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常見急性腦卒中類型之一,研究表明其發病例數占急性腦卒中總例數15%以上[3]。臨床死亡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臨床傳統多采用大骨瓣或小骨窗開顱治療,以有效清除血腫占位,改善腦部供血,減輕腦水腫,降低腦損傷程度;但是傳統開顱治療手術時間長,腦組織損傷較大,且血腫清除常不徹底。筆者將小骨窗與微創治療相結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通過頭顱CT準確定位血腫區域,手術迅速,血腫清除率高,顯微鏡直視下有效止血,能夠顯著降低術后出血及腦梗死等并發癥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病死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小骨窗微創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效果確切,治療總有效率高,術后并發癥少,病死率低,具有臨床推廣使用價值。
[1]吳立群.微創小骨窗置管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256例.陜西醫學雜志,2009,38(10):1342.
[2]余鵬飛,張方成.超早期小骨窗開顱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9,14(4):240.
[3]王平.高血壓腦出血125例手術治療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