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玉,馬艷華,王新惠,余俊儒
(1.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6;2.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黑色食品是當今國際上最流行的保健食品之一,國內外一直持續著黑色食品熱。黑色食品以其特有的營養價值和特殊的藥理功能,成為當今食品和醫藥工業研究的熱點之一。黑米是大宗黑色食物,富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而且氨基酸組成齊全,同時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生理活性成分,能調節人體的多種生理功能,是發展中的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功能食品的理想原料[1]。在西部大開發的指引下,各地把黑米的種植作為重點來抓,各省成立了良種基地、生產基地,黑色食物產量大幅度提高。長期以來,黑米的開發利用嚴重滯后,主要供家庭食用,即使加工也屬于初級加工,缺乏對黑色食物進行精深加工,更沒有完全實現轉化增值,甚至有的地方,農民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面對上述情況,近年來,有的地方出現了黑米釀酒企業,已經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但目前存在很多問題,選用的糖化發酵劑主要是傳統的甜酒曲或黃酒曲,由于黑米與糯米相比,粗纖維和直鏈淀粉含量高,往往發酵困難、出酒率低,風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不能解決長期貯存的沉淀問題,有的還是以封缸酒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對于黑色食品釀酒,專用發酵種曲目前還是空白,更沒有開發出不同保健功能的系列酒,地方和企業急需黑色食品釀酒的關鍵技術。
工藝流程:黑米→洗米→浸泡→蒸飯→冷卻→拌曲→糖化→壓榨→加酵母→發酵→過濾→陳釀→勾兌→膜濾→灌裝→成品。
由于黑米色素系水溶性色素,過多地用水浸泡會造成黑米色素的流失,因此,黑米首先強調浸泡之前的篩分與揀選,去掉附著在米表的糠皮、塵土和其它雜物等東西,以使黑米釀出來的味道更純正,以減少淘洗次數。一般將黑米淘洗1次~2次即可,避免過多地攪拌。浸泡時用水不宜過多,并收集浸泡水,澄清與微濾后可回加到蒸飯、涼飯、拌曲加水等工序中,可補回部分黑米色素,增加黑米酒的保健功能。
浸泡能夠讓黑米吸水膨脹,以利于蒸煮。要使黑米內淀粉蒸煮糊化,必須讓它充分吸水,使植物組織和細胞膨脹,顆粒軟化。蒸煮時,熱量通過水的傳遞進入淀粉顆粒內部,迫使淀粉鏈的氫鍵破壞,使淀粉達到糊化程度。浸泡時間的長短由生產工藝、水溫、米的性質所決定。一般的資料介紹黑米泡米時間及水溫要求與白米差不多,但是在實踐中發現并不是這樣。黑米的浸泡試驗[2],各個溫度下均在3 h后測定黑米的吸水率,浸泡溫度對吸水率的影響結果見表1。

表1 浸泡溫度對黑米吸水率的影響(3 h)Table 1 Effects of soak temperature on water absorption of black rice
試驗表明,只有用70℃左右的水浸泡2 h~3 h左右才能達到要求。室溫水浸泡黑米,24 h也不會吸水溶脹,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黑米結構緊密、纖維含量較高有關,更有可能與黑米淀粉化學結構有關,黑米難于浸泡與黑米表皮關系不大。
在黑米酒的釀造過程中蒸米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蒸米的目的是使淀粉糊化,對浸泡后的黑米進行加熱,結晶型的淀粉轉化為三維網狀結構型淀粉,淀粉鏈得以舒展,黏度升高。糊化后的淀粉容易受淀粉酶的水解而轉化為糖或糊精。黑米酒的蒸飯要求:米飯外硬內軟,富有彈性,熟透而不爛,疏松不糊,內無白心,軟硬適中,無不熟或過爛現象。實驗中采用的方法是在不銹鋼鍋內盛適量的水,用紗布包裹著米放于鍋內蒸格上,用電磁爐高溫(260℃)加熱。在蒸米時,還應該注意如下的問題:蒸米過程中應向米上淋澆85℃以上的熱水(凈化浸泡水亦可),促進飯粒吸水膨脹,達到更好的糊化效果。根據經驗,蒸米時蒸布多余的四角要用來將米表蓋住,這樣也能夠使米更易煮熟,米蒸煮好以后,不要馬上揭開鍋蓋,應悶蓋5 min~8 min,這樣出來的米糊化效果將更好,整個蒸飯過程大約耗時40 min左右。
米飯蒸熟后必須立即冷卻,才能使微生物很好的生長并對米飯進行正常的生化反應。涼飯一般有淋飯法和攤飯法兩種方法。淋飯法冷卻迅速,冷后溫度均勻,并可利用回淋操作,把飯溫調節到所需范圍,但會造成黑米色素等成分的流失,也影響酒的風味。攤飯冷卻,速度較慢,易感染雜菌和出現淀粉老化的現象,出酒率也會降低。在實驗中,采取淋飯和攤飯結合的辦法,利用少量當班凈化浸泡水淋飯冷卻、再攤飯冷卻,配以冷風冷卻,使米飯的降溫比較均勻一致,降到30℃左右即可。
拌曲的目的是使黑米中的淀粉被曲中的微生物糖化。針對黑米糖化困難的實際情況,采用貴州甜酒曲,川牌米酒曲,民間小曲按5∶3∶2比例組合、復合發酵。在干凈的容器中拌上甜酒曲,并加適量的凈化浸泡水,將米和曲混合均勻,米飯落缸溫度一般控制在27℃~30℃,將米的表面做成一個倒喇叭狀的窩,再在搭好窩的米飯表面撒些酒藥粉末。需要強調說明,甜酒曲添加量、加水量是黑米酒糖化的關鍵,一般來說,白米酒甜酒曲添加量為米重的0.4%~0.5%,加水量為米重的0.2倍~0.3倍,黑米糖化用量具有顯著差別,都在白米酒用量的2倍左右,即甜酒曲添加量為米重的0.8%~1.0%,加水量為米重的0.5倍以上,糖化時間也比白米要長。在其它發酵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試驗甜酒曲用量低于0.8%時,發酵不完全,酒精度低,當甜酒曲用量大于0.8%時,發酵效果差別不太大,都比較好。加水量大于0.5倍,相當于半固態發酵,發酵速度較快,但加水一定要總量控制,過多加水會造成酒的稀釋,加水量少時,表面處于固態,發酵遲緩而不完全,上層容易生霉變質。
在糖化完成后進行壓榨,再添加酵母對樣品進行發酵。發酵過程中,依靠酵母菌的作用,將糖分在厭氧條件下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實驗中添加了兩種酵母:釀酒酵母和生香酵母,釀酒酵母的作用主要是發酵生成酒精,生香酵母能夠使發酵得到的酒香氣、口感等更好。活性酵母在使用前要進行活化,將活性干酵母放到2%的糖水中,在35℃到40℃的溫度條件下保持15 min~20 min,再在34℃的條件下進行1 h的活化,酵母的添加量為米重的0.05%~0.1%,密閉發酵溫度以15℃以下為宜,陳釀時間3個月以上,對黑米酒風味有明顯提升作用。其間可換缸2次~3次,除去沉淀渾濁物,可提高膜濾的效率,降低污染膜的清洗難度。
黑米酒常規成分分析,見表2。

表2 黑米酒常規成分含量Table 2 Contents of conventional ingredients of black rice wine
由表2可見,針對黑米釀酒比白米困難的實際情況,采用復合菌種組合發酵,酒精度、糖分、總酸、揮發酸含量屬于理想范圍。黑米酒中揮發酯、氨基氮含量較高,這與添加產酯酵母、復合曲蛋白酶系活力增強有關,對提高風味和營養價值有益,但品嘗實驗表明,風味并不比白米酒優越,說明揮發酯、氨基氮對酒的風味只是一個方面。
黑米酒礦質元素分析,見表3。

表3 黑米酒礦質元素含量Table 3 Contents of mineral elements of black rice wine mg/L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黑米酒中鈣、鐵、鋅、硒等元素明顯高于白米酒,分別高出27.8%、313.2%、206.1%、172.7%,說明黑米酒比地方米酒在礦質元素方面更具有營養價值。
采用色譜柱為常規分析專用毛細管柱30m×0.32mm×0.25μm,進樣口溫度250℃,檢測器溫度260℃。升溫程序為起始溫度50℃,恒溫2 min,以3.5℃/min升溫。升至80℃,恒溫2 min,再以25℃/min升到150℃,恒溫4 min。氫氣壓力表170 kPa,空氣壓力表250 kPa,氮氣壓力表400 kPa,柱壓100 kPa,進樣量2μL。由色譜分析得出成品黑米酒中各成分含量見表4。

表4 黑米酒風味成分色譜分析結果Table 4 GC analysis results of flavor components of black rice wine mg/100 mL
由數據看出,香氣主要由酯類、醇類、醛類物質構成。乙酸乙酯含量較高,構成了黑米酒的主體香型,甲醇含量痕量,其它醇類含量適度,都對形成和諧口感有促進作用。
游離氨基酸分析采用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法,準確取出酒樣1 mL,加入4%的磺基水楊酸5 mL,混勻后靜置1 h。用0.45μm的濾膜過濾后取清液上機。分析條件:儀器型號為日立L-8800型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分析周期為53 min/L樣,反應柱柱溫135℃,分離柱柱溫70℃,分離時洗脫液流速0.4 mL/min,反應液流速0.35 mL/min。由圖1與圖2分析得到表5與表6。

圖1 米酒中氨基酸的吸收圖譜Fig.1 Mapping of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rice wine

圖2 黑米酒中氨基酸吸收圖譜Fig.2 Mapping of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black rice wine

表5 米酒中的游離氨基酸含量Table 5 Contents of free amino acids of rice wine mg/100 mL

表6 黑米酒中的游離氨基酸含量Table 6 Contents of free amino acids of black rice wine mg/100 mL
由表5、表6看出,黑米酒中游離氨基酸含量比地方白米酒高出近10倍,達到400 mg/100 mL以上,必需氨基酸含量豐富而且均衡,構成了黑米酒的特色營養成分。酪氨酸和蛋氨酸是黑米酒所特有的,地方白米酒中并沒有。黑米酒中的其它氨基酸的含量均比白米酒中高很多。酪氨酸是黑色素的前提物質,這也說明黑米色素隨著黑米的釀造進入了黑米酒中。蛋氨酸是人體必需氨基酸,參與組成血紅蛋白、組織與血清,有促進脾臟、胰臟及淋巴的功能。苯丙氨酸在黑米酒中的含量最高,它參與消除腎及膀胱功能的損耗。谷氨酸和丙氨酸在黑米酒中的含量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
黑米釀酒與白米釀酒具有顯著的差別。只有用70℃的水浸泡3 h才能達到要求,收集浸泡水,澄清與微濾后回加到當班的蒸飯、涼飯、拌曲加水等工序中,可補回部分黑米色素,增加黑米酒的保健功能。甜酒曲添加量、加水量是黑米酒糖化的關鍵,黑米糖化時酒曲與加水量都在白米酒用量的2倍左右,即甜酒曲添加量為米重的0.8%~1.0%,加水量為米重的0.5倍以上,糖化時間也比白米要長。添加產酯酵母、增強復合曲蛋白酶系活力,可提高黑米酒中揮發酯與氨基氮含量,對提高風味和營養價值有益。黑米酒中鈣、鐵、鋅、硒等元素明顯高于白米酒,分別高出27.8%、313.2%、206.1%、172.7%,說明黑米酒比地方米酒在礦質元素方面更具有營養價值。黑米酒中游離氨基酸含量比地方白米酒高出近10倍,達到400 mg/100 mL以上,必需氨基酸含量豐富而且均衡,構成了黑米酒的特色營養成分。開發黑米酒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可以實現黑色食品精深加工,順應國家酒類產業導向,擴充川酒品種,引導西南地區黑色食物的種植和加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良性循環,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陳世平,鄒鎖柱,吳惠芳,等.黑米黃酒工藝及產品穩定性研究[J].釀酒科技,2006(3):75-76
[2]馬艷華,王新惠,劉達玉,等.黑米酒生產工藝條件優化的研究[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7(11):48-50
[3]趙光鰲,金嶺南.黃酒生產分析檢驗[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87: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