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裁縫的兒子,林建海通常可以有幾種出路:成為一個更好的裁縫,或者順應打工潮,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但這些,在這個農村長大的兒子看來,都不滿意。當個讀書人,從農田中解放出來,走到上海、北京,走到大世界,這是他的夢。
2012年3月8日,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命他為秘書長。由中國籍永久雇員擔任秘書長這樣的高級職務,他是第一人。全球很多媒體都在報道這一消息,都會有意無意地提起他的中國人身份。
有人特意問道,“您真是在中國出生的中國人,而不是美國出生的華人?您現在還是中國國籍嗎?”
“我覺得中國護照挺好的,也沒什么不方便啊。”他回答。
“豆芽菜”從農村到美國
照片上的林建海風度翩翩。高,瘦,戴副眼鏡。他的家鄉,溫州樂清當地僑辦的工作人員這樣描述他,可以稱之為“帥”。
但五十年前,在那個叫磐石的小鎮里,人們記得他小時候不過是個普通的農村娃娃。跟同齡人相比,林建海又瘦又小。他的姐姐,比他大三歲,總想擺脫身后的“豆芽菜”,特別是在剛上學的時候,“你不要跟著我!老師會說我的。”姐姐訓他。
那時他虛歲六歲,實際年齡不到五歲。小孩子表現出來的好學讓家里既歡喜又擔憂。家里商量后,快開學時,舅舅帶著他去找小學的老師,請老師幫忙收下他。林建海成為班上最小的學生。但他成績很好,還當上了學生干部。
但到了初二,書念不下去了。學校停課了,大批學生上山下鄉,本來就在鄉下的他們,也只能本本分分待在田里勞作。種田、上山砍柴,放鴨子、放鵝,林建海什么都做。如果要當農民,林建海也可能是個好農民。但是他離不開讀書。
再讀書的機會來了,村里可以推薦一名學生上高中繼續念書,林建海開心極了。姐姐也高興,因為,磐石鎮還同時給了一個工作指標,小學老師。
鎮上給他們家一道選擇題。“總不能兩個指標都給了你家,只能二選一。”家里開了家庭大會。姐姐做出了犧牲,讓林建海繼續念書。
日后,林建海的姐姐只是當上了一名民辦教師。直到2000年之后,趕在退休前,她才轉正,享受到正規的教師待遇。她說,“弟弟還為此說,對我感覺有點虧欠,其實也不是他欠我的。”林建海說,“姐姐更聰明,她有機會,更會有出息。”
高中期間,林建海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期望會有一天有機會讀大學,但這個愿望遙不可及。因為高考沒有恢復,他只能等。高中畢業,林建海成績優異被學校留校教英語,這已經是他的幸運。
等著等著,終于有了指標可以推薦工農兵上大學。
后來北京外貿學院去招人,就把人才“攔截”到北京。畢業的時候,林建海成績優異,又被留校了。而后,在北京外貿學院出國考試中,他的總成績名列全校第一。就這樣一步步,從小鎮走到北京,又去了美國。
IMF的晉升速度
美國學業畢業后,他先進了投行,覺得自己不適應那里的應酬。在IMF招人時,他報名,被錄取。但是進入這個經濟學家云集、專業性非常強的地方,林建海又一次發現優勢不明顯。
這里需要英語好、經濟專業強的人。這兩者,林建海都算勝任,但兩者加在一起,要求就變得很高。
林建海得追上。為了一次印度尼西亞的出差,他把印尼三年來的社會經濟資料啃了下來。并且,把和印尼相似的馬來西亞、泰國情況也學習了一遍,進行比較。
為了準確表述一種情況,他加班到凌晨三四點,但還是不確定。想了想,跟IMF更有經驗的經濟學家請教。對方從床上起來,跟他解釋。“IMF很多老同事對待工作都非常熱情,我跟他們請教,他們從來沒有不耐煩過。”他說。
從進入IMF成為一個普通雇員,到現在成為秘書長,林建海很少準時下過班。每天晚上八九點鐘才能到家,而早上又比別人早一點到。就是這早一點,晚一點,林建海不知不覺開始領先。
IMF有完整的職業晉升體系,在體系內,林的晉升道路一帆風順,而且速度很快。對于大多數職員來說,通常晉升到某個職位就升不動了。林建海如何突破晉升瓶頸?
他說,除了腳踏實地的工作,善于觀察、思考取人之長,還有一點,“敢于承擔責任”。
2002年,一次下屬報表數據中犯了個小錯誤。上級追查下來,林建海說,我是他們領導,他們犯錯責任都在我,請不必追查具體的個人。上級不松口,連續追問幾個禮拜,他扛著。后來,下屬感激,工作更努力,上級也因此更尊重他。
父親是“教授級”裁縫
林建海對記者談到了家庭,特別是已經故去的爸爸。
林爸爸解放前就開始在上海打工,在服裝廠里做裁縫。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跟家人團聚。雖然他在家里待的時間不長,但在林建海的眼里,簡直是偶像。“父親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很大。父親一輩子沒罵過我們,更不用說打我們一下,他一輩子對人都很溫和。”
一直在上海服裝廠工作的父親愛讀書。林建海記得小時候有次去上海,跟爸爸去醫院。排隊等掛號的時候,爸爸跟前面的一個大人聊天。末了,對方說,“您是教授吧?”爸爸笑了笑,我只是在服裝廠工作。而對方,真正是復旦大學的教授。
“爸爸只上過一年半的學,但對中國的文化歷史哲學等等都有很深的了解。自學成才。不論家里條件多苦,他都告訴媽媽,一定讓我們念書。”林建海回憶,“爸爸告訴我們,上海是什么樣的。要出去,改變生活,就只有靠讀書。”
父母被接到美國安度晚年。朋友們來家里串門,都會贊嘆他爸爸的儒雅氣質和博學的知識。“他們問我,爸爸是不是教授?”林建海哈哈地笑。“爸爸喜歡把一支鋼筆插在口袋里,看起來也真像個教授呢。”
(陳佩佩薦自《中國周刊》)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