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區房”同樣熱銷
英國的學校有公立、教會和私立之分。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面對的是廣大工薪階層,不收取費用。不過,家長要把孩子送到好一點的學校也要費些力氣。英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英國有7.09%的學齡兒童在收取學費的私立學校上學,2001年的這個比例是6.98%。
一般情況下,與學校的距離是決定孩子能否進入優秀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的關鍵因素。于是,一些類似于“教育、教育,還是教育”的廣告成為房地產商的賣點。英國薩維爾斯咨詢公司的研究發現,靠近優質公立小學和英國164所優質中學的住宅比一般的住宅價格高出10%以上。即便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最嚴峻的時候,“學區房”的抗跌性也比較強。
教會學校招生時要看家長的宗教背景,這就迫使有些家長突然變得虔誠起來,在孩子入學的前幾年成為教堂的常客。
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在填寫住址信息時,有的英國家長也會作弊。2008年,英國地方政府協會進行的調查發現,家長在住址方面撒謊的事件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將靠近優質學校的祖父母的住址填在申請表上,或者在學校附近購買房產,然后再租給別人。還有的家長讓孩子冒充某個已經在優質學校上學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便在排隊時能夠靠前一點。甚至有家長為了子女能上好的學校而造假,差點鋃鐺入獄。為了甄別和杜絕家長提供虛假信息資料,英國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絞盡腦汁。普爾市政府甚至動用新制定的反恐法規對涉嫌造假的家庭進行秘密偵查。
美國:移民學生加劇貧富差
在美國,經濟條件好的家長會選擇在有好學校的學區買房。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長,只好在學校附近租房,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不過,這樣做屬于“打擦邊球”,一旦被查出將會受到嚴厲懲處。
在美國南加州,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條件已經成為許多家長,尤其是重視子女教育的亞裔家長考慮的主要問題,買房時首先考慮該學區的整體成績是否拔尖兒。筆者所住的亞凱迪亞學區2008年在全加州綜合排名位居第29位,其中亞凱迪亞高中更是一所遠近聞名的好學校,吸引了大批亞裔學生。
大量移民的扎堆使得好學校獲得的資金更加充盈,而差學校則被落得更遠,好壞差距愈加明顯。美國前總統布什和現任總統奧巴馬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布什政府時期出臺了旨在“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規模空前的教育改革方案,奧巴馬則對其進行了改革和完善。去年夏天,美國教育部門出臺最新舉措,計劃投入數十億美元,在未來5年內徹底改造全美最差的1%的學校,大約為5000所,以此實現使美國的基礎教育盡可能均衡發展的目的。
日本:資源平衡,不需擇校
日本實施9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全部免費并實施平等教育,由國家提供公平入學的機會,保證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證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平和質量。日本還均衡各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并以一定的私立學校作為補充,因此,日本基本上沒有擇校現象。
日本的基礎教育雖然是由地方政府負責,但是國家補貼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的人頭費開支,以避免各地因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而造成不公平。日本學校的基本教學設施大體相同,學校無論規模大小,在校學生多少,都必須具備辦學的必備條件和設施。甚至有些殘疾兒童就讀的學校,如東京都立品川聾啞學校,僅有幾十名學生,也同樣設有游泳池和音樂、美術、勞動技術課等實踐活動室,并且各類器材齊全。
日本公立學校的教師一般都享受全國統一的公務員待遇,為教師校際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政府規定,公立學校校長不得連任,連任者必須在校際間進行輪換。教師在6年內一般都會流動一次。這樣的定期流動對于提高教師的素質,積累教學經驗,以及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保持學校之間的師資水平基本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偏僻地區學校改善教學狀況尤為有利。
德國: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其科研能力更是位于世界前列,不能不歸功于德國完善的教育體制。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2009年德國教育投資額達979億歐元,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8%。而根據2008年德國教育峰會制訂的目標,2015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10%。正是在雄厚的資金支持下,德國建立起了中小學免費、大學低收費的教育體制。
在德國,學制4年的小學不存在擇校這一概念。德國人在為孩子選擇小學時多數按就近入學的原則,很少出現跨區擇校現象,主要原因是各小學教育水平均衡。
德國的中學體制較復雜,基本可以分為含5~9年級的初級中學、5~10年級的實科中學和5~13年級的文理中學三種。其中,文理中學的教育水平最高,完成文理中學畢業考的學生有資格申請大學,但課程難度也最大。所有中學又分為免費的公立中學和收費的私立中學兩種。
在中學擇校的時候,對小學生水平的評定普遍由教師建議、學生考試成績和家長意愿三部分組成,而各聯邦州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教師建議由班主任結合其他任課老師的意見來寫。考試成績由小學第4年級上半學期的考試成績組成,包括德語、數學、英語、道德、藝術等科目。德國的考試評分制也與中國有別,1分為最高,4分為及格。家長意愿則是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與老師溝通。
家長如果對學校的決定不滿意,可以進一步要求特殊的評定,例如邀請文理中學的老師與班主任一起進行為期3天的鑒定,以盡量準確地評定孩子的水平。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做智力水平、學習能力或特殊才能等測試,這些都能影響孩子最后的入學。當然,所有這些測試都必須被官方許可。
數據顯示,多數德國家長信賴老師和學校。這與德國老師的專業操守和得到嚴格執行的學校法有很大關系。
此外,德國很少家長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初級中學和實科中學的學生,畢業后多數分流到各類技術學校。健全的職業教育體系既為德國輸送了大量優秀的技術工人,也在社會中樹立了不分高低貴賤的職業觀念。在德國,技術工人的收入并不低,有經驗的高級技工更是非常搶手。
(何菁薦自《現代女報》)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