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國
(四川大學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目前,我國專科醫院種類繁多,有的根據學科劃分,有的根據科別或業務范圍劃分,有的根據臟器劃分,有的根據約定俗成的概念劃分[1]。根據不同服務人群、疾病種類、人體器官和治療手段等可分為不同種類的專科醫院,缺乏統一規范,存在比較雜亂的現象[2]。具體分類如下:
老年、兒童、女性、男性等專科醫院。
糖尿病、類風濕病、胃病、白癜風、牛皮癬、眼病、腎病、肝病、喉癌、銀屑病、痔瘺、失眠、癲癇、肝癌、腸病、慢性鼻竇炎、脈管炎、甲亢、結石病、冠心病、前列腺、頸腰痛、不育癥、減肥、牛皮癬、疝氣、咽炎、淋巴結核、銀屑病、痔瘡、小兒腦癱、、雷諾氏病、偏癱等專科醫院。
產科、骨科、泌尿、耳鼻喉、皮膚、腫瘤、神經、精神、心理衛生、婦產、整形美容、肛腸、疼痛、中醫、康復、傳染病、職業病等專科醫院。
理療、針灸、按摩等專科醫院。
民族(如藏醫院)等專科醫院。
從上述各種各樣的專科醫院可以看出,從專病專治到專科診療,從幼童醫護到老人診治,從診療到康復,以常見病、多發病和個別較難治療的疾病為主,而專科醫院的設施、技術、人員、規模等不盡相同。
專科醫院具有規模小、功能專、技術精等特點。但是,專科醫院服務功能上有很大缺陷,對于患者合并多種疾病時,專科醫院容易顧此失彼,甚至產生嚴重的醫療質量問題[2]。另外,專科醫院名稱的演變也體現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例如:精神病專科醫院的命名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過程,由20世紀50年代精神病醫院到60年代中期精神病防治院、80年代以后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衛生醫院和心理衛生康復中心,稱謂變化體現了從精神病治療到精神病預防,再到各類不良心理及行為問題的防治,不斷提高了普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3]。專科醫院與綜合醫院相比,各有特點,見下表 1,應互為補充,共謀發展。
調查顯示,專科醫院人員整體學歷層次偏低, 多數為大專及以下學歷, 醫生中本科學歷不足 50%,人才梯隊結構不合理[4~6]。盡管近年人才隊伍結構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低學歷、低職稱人員較多,缺乏三高人才(高職稱、高學歷、高能力)。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人才引進不暢,主要是由于醫院的硬件條件缺乏優勢,業務相對單一,導致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太小;醫院的經濟能力不強,能夠提供的待遇不高,都是導致人才相對短缺的原因。
另外,我國專科醫師培養機制還有待建立和完善,包括:在校教育、在職培養、專科醫師資格認定和晉職等管理辦法[6]。有些專科醫院缺乏人才培養規劃,重視醫師使用而忽略醫師進修與執業培訓,重視醫療而忽視科研及其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政府和各方投入不足[5~8]。衛生資源的70%分布在大城市, 其中 80%又集中在綜合性大醫院。專科醫院每年得到的政府補償只占醫院總收入的3%~4%, 除專項基金等,實際只有2%左右。由于過去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模式,在逐步轉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支持專科醫院發展的相關政策還沒有建立和完善,社會各方對專科醫院的建設、發展也還沒有引起高度關注和重視,投入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群整體素質的提高、國家防控機制的健全和疾病譜的變化,傳染病患者逐年減少,專科醫院診治手段單一、局限,使醫院業務收入減少;醫院的人員經費增加,各種成本的提高,導致醫院經濟呈下滑趨勢和收支不平衡。
由于受專科醫院的影響,重視醫師使用而忽略醫師進修與執業培訓,重視醫療而忽視科研及其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對外交流機會相對減少,缺乏科研和學術氛圍,缺乏發展的動力。
目前,我國各類專科醫院發展迅速,規模、設施、技術、人員、服務品質參差不齊,多種所有制專科醫院混雜。有的專科醫院技術服務水平較高,可與三甲綜合醫院的相關科室醫療服務水平媲美,而有的則服務品質較差,亟待加強梳理和監管。

表1 專科醫院與綜合醫院特點的比較
專科醫院是醫療衛生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科學發展、分工越來越細的必然趨勢, 有利于專科醫療科技水平和醫療質量的提高[9]。 針對當前我國專科醫院發展實際情況,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按照我國“十二五”期間醫療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專科醫療服務體系職能、目標和任務,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布局,突出專科特點與優勢,打造專科醫院品牌,夯實傳染病、職業病和心理衛生疾患等防治基礎,將專科醫療進一步納入各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按照“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加大政府投入,對非營利性專科醫院在投入上適當予以傾斜,并且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專科醫療,使專科醫療融資便利化,逐步改善專科醫療發展經費不足的局面,進入有序、良性發展的軌道。
制訂醫院發展規劃和配套措施,不斷創造條件,加大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創新機制,提升專科醫院醫療特色和品質[5,8,9~11]。加大現有技術和管理人才資源的分類、分級培養力度,做到引、培結合,創造“引才、留才、用才”的良好工作環境。加強學科建設和學科帶頭人的選拔與培養,加強學術交流,積極進行研究工作,努力開展“適銷對路、品質優良”專科醫療技術服務,提高醫院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專科醫院的品牌效應,不斷加大專科醫院服務半徑,促進專科醫院的持續、健康發展。另外,專科醫院應加強自律,較好地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以優良專科服務品質取信于患者、取信于社會。
完善各級各類專科醫院建設標準與評價體系(人員、設施、技術和服務等),強化以“患者滿意度”為中心的專科醫院績效和專科醫護人員的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我國專科醫師培養、資格認定和晉職等管理辦法,理順各級各類專科醫院的價格體系,進一步完善并且落實不同層級、不同醫院間的轉診制度,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環境(融資、設備購置等)。鼓勵有實力、有條件的民營醫院聯辦或獨辦綜合醫院,參與醫療市場綜合醫療技術服務的良性競爭,同時也鼓勵綜合醫院應大力開展特色專科和專科經營,努力發展重點學科,開辦或參與專科醫院的建設,提升專科醫療技術和服務品質,為專科醫院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從而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多及時、有效、安全、優質、價值匹配的醫療技術服務發展。
完善綜合醫院評價機制,抓住新醫改的契機,轉變目前在綜合醫院領域中,公有制獨大,民營醫院只能擠專科醫院“獨木橋”的格局,合理配置公立、民營、外資等資本,扶持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進,不斷優化我國多元辦醫格局。
將民營專科切實納入醫院分級管理的范疇,加強非營利性醫院和營利性醫院分類管理。對于非營利性醫院,無論其所有制形式,均應該一視同仁,例如:醫保定點或新農合定點醫院的評定、“同工同補”(公共衛生服務補貼)等,以促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健康發展,進一步豐富醫療市場。
三級醫療機構模式正在被新型兩級衛生網絡模式代替,專科醫院應該通過自身發展方向的調整, 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雙向轉診機制,開放檢查設備,充分挖掘設備運轉潛能,大大降低成本把專科服務向基層社區延伸[12]。專科醫院與綜合醫院牽手,專科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牽手,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開展人員培養和技術幫扶等。專科醫院細分專科、病種,適當建立與其密切相關學科,以便相輔相成,共同發展,例如建立神經內外專科、呼吸與胸外專科、心血管病與胸外專科等。
[1]徐德志,李紅英.試論專科醫院建設[J].現代醫院,2004,4(8):1-4.
[2]周勁松,殷繼超.專科醫院的科研管理[J].醫院管理論壇,2008,25(1):41-44.
[3]馬福祥,馬翠翠.專科醫院稱謂的演變與思考[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22):2730,2673.
[4]陳 丹,王明濤,金吉吉.遼寧省精神衛生專科醫院現狀調查[J].中國校醫2010,24(8):580,582.
[5]王繼紅.傳染病專科醫院的發展危機和生存策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4):31.
[6]李朝虹,王文中,吳雁鳴.論國內專科醫院的建設發展[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4,2(5):7-9.
[7]袁忠烈.淺談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22(8):469-470.
[8]郁申華.專科醫院發展路徑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醫院管理,2007,27(1):52-53.
[9]王炯明.專科醫院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1995,6(4):174-175.
[10]焦若蘭.專科醫院改革的實踐與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0,16(9):564-565.
[11]黃靜寧,吳燕祥,余春華.增強專科醫院競爭力的核心在于加速人才培養[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8):507-508.
[12]閆 華,劉 暌,只達石.專科醫院在新衛生體系中的挑戰、機遇及對策[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