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大連116300)
股東是公司股份持有者,即公司的所有者。股東大會是股份有限公司唯一由全體股東組成的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是表達公司意思、股東權利及其意志要求,維護自身利益的場所。股東大會的最高決策權力來源于全體股東對公司全部資產的最終所有權。
我國《公司法》對股東大會的職權作了具體規定:(1)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2)選舉和更換董事,決定有關報酬事項;(3)選舉和更換由股東代表出任的監事,決定有關監事的報酬事項;(4)審議批準董事會的報告;(5)審議批準監事會的報告;(6)審議批準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7)審議批準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8)對公司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做出決議;(9)對公司發行公司債券做出決議;(10)對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項做出決議,修改公司章程。總之,股東大會作為體現股東意志的機構,掌握著公司的最終控制權。但不得隨意干涉董事會的工作,更不得干預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
我國公司內部治理結構除了遵循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權力制約關系外,還吸收了職工參與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但從實踐來看,無論與我國國情,還是與現代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演進方向,都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股東大會的職權難以落實。由于股東權力的行使缺乏保證,股東大會在實踐中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股東會與董事會的職權不清,股東大會的法定職權“虛擬化”,而董事會權力膨脹;另一方面是中小股東的利益得不到保護。
(二)職工的作用規定不夠具體。盡管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結構是當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演化的一個基本方向,但在我國,職工參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只是一種“例外”規定。在實踐中,職工有“主人地位但無主人權益”的現象較為普遍。
(三)股東對于董事會、監事會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國有公司的股權結構特點決定了國有產權代表控制董事會、監事會。對于國有控股公司來說,雖然有非國有的中小股東的參與,由于受到與會最低持股額的限制,在股東大會上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因此難以對董事會、監事會進行有效的激勵和約束。
1.董事會規模。董事會規模是指董事會的總人數,這是一個絕對數指標,反映董事會規模的合理性。我國《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一般為5-19人;設董事長1人,副董事長1-2人,由董事會以全體董事過半數選舉產生,董事長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一規模與目前上市公司經營規模和能力是吻合的,但有些公司也存在董事會規模偏大的問題。
2.董事的薪酬敏感系數。該指標的含義是公司業績增減變動程度引起董事薪酬變動的程度,反映董事薪酬與公司業績的聯系程度,其計算公式:薪酬 敏感系數=(△S/S)÷(△G/G)(S表示董事,G表示公司業績)。
3.董事持股比例。董事持股比例是指董事的持股份額占上市公司股份總額的比例,它反映股權對董事的激勵程度。董事持股比例=董事的持股份額/上市公司所發行的總股份。
4.控股股東提名的董事比例。它反映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董事會的控制程度,該指標越大,表明控股股東對董事會的控制越嚴重??毓晒蓶|提名的董事比例=控股股東提名的董事人數/董事會總人數。
5.獨立董事的比例。主要反映內部人控制程度,該指標越小,反映內部人控制越嚴重。獨立董事比例=獨立董事人數/董事會總人數。
6.董事任免程序是否透明與合法。它是一個定性指標,反映董事選聘的公正、透明性對董事的激勵與約束程度,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1)董事的任職條件是否符合規定;(2)在股東大會召開前是否披露董事候選人的詳細資料;(3)董事的提名、任命程序是否公開、透明;(4)董事選聘是否采用累積投票制;(5)是否公開披露對選拔、考察的結果。
7.獨立董事兼職率。反映獨立董事履行職責的時間充足程度,該比率越大,表明獨立董事兼職越多,精力越有限。獨立董事兼職率=獨立董事職務個數/獨立董事人數。
1.監事會規模。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上市公司監事會成員不得少于3人。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監事會規模越大,越容易發生會計舞弊和其他違規行為。通常認為,監事會規模為5人最佳。
2.控股股東提名的監事比例。它反映監事會受控股股東控制的程度,該指標不宜過高。控股股東提名的監事比例=控股股東提名的監事人數/監事會總人數。
3.外部監事比例。它反映監事會獨立性,該指標越大,說明監事會獨立性越強。外部監事比例=外部監事人數/監事會總人數。
4.監事任免程序是否透明與合法。對監事選聘的評價,可以設置監事選聘公正、透明度指標,它是一個定性指標,反映選聘的公正、透明、適當性對監事的激勵與約束程度。具體的評價內容可參考董事選聘的公正、透明度。
5.監事兼職率。該比率越低越好,1為最佳。該指標反映監事履行職責的時間充足程度。監事兼職率=監事會成員總職務的個數/監事會總人數。
1.是否實行股東表決權排除制。投票權排除指股東對于股東大會決議事項有特別的利害關系時,該股東及其代理人均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決權的制度。根據該制度,只要某一股東與股東大會的議決事項存在利益沖突,一律剝奪其投票權,違反此規定的投票視為無效。
2.是否實行累計投票制度。所謂累計投票制度,是指股東大會選舉兩名以上的董事時,股東所持有的每一股份擁有與當選董事總人數相等的投票權,股東既可以把所有的投票權集中選舉一人,亦可分散選舉數人,按得票數的多少決定董事人選的表決制度。累積投票表決比率=累積投票表決次數/董事選舉的總次數。
3.是否賦予中小股東的股東大會自行召集權。筆者將通過查閱上市公司章程、股東大會記錄以及對中小股東調查,來對上市公司是否真正的實施中小股東股東大會召集權制度進行判斷。關于少數股東的臨時股東大會召集權的行使,應對股東持股的時間做出限制,股東提出召集請求后,董事會在2個月期限屆滿后不行使召集權。
4.股東出席股東大會的比例。普通決議須由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半數以上通過,而特別決議則應由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會議出席率=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人數/股東總人數。
5.中小股東權利是否平等。這是一個定性指標,反映中小股東權利的平等狀況,對中小股東權利平等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1)大股東是否公平地對待全體中小股東;(2)所有股東是否享有相同的財務待遇,包括每股享有相同的利潤;(3)同一種類股份的控制權是否一致;(4)中小股東和大股東是否能同時獲取同樣足夠的信息。
6.關聯股東表決回避比例。對關聯股東表決回避情況可用關聯股東表決回避比率來反映。關聯股東表決回避比率=關聯股東表決回避的次數/關聯股東表決應回避的次數。
總之,以往對公司股東大會與治理績效的研究一般都是從公司治理狀況與治理績效的相關性方面進行研究的,而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選擇出一些能夠反映公司治理機制運行后與治理績效有顯著相關性的指標,運用這些指標可以構建不同的測評體系來反映公司內部治理的股東大會治理職能效果的發揮程度。